我们到底从书本上得到了什么

 

大家好,这是大家相互陪伴的71天。...



自古不是就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帅,男儿当自强。”的话,读书入仕,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一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习惯思路。入仕为官得到的首先就是权力,那看来我们首先能从书本上得到权力?

古代有科举,现在没了。好多人都把高考比作科举,其实科举更应该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吧。不同的是在古代如果你能够中进士(殿试分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不是只有一甲的那三个状元、榜眼、探花有官做,只要殿试通过的都有官做)那可真是高官得做,骏马得骑,风光无限,科举的进士班都是老虎班,大多都会外放到地方做知县(好多影视作品里都说知县是七品芝麻官,你要知道就拿清朝(下面也拿清朝举例)来说,清朝是九品十八级,知县正七品,下面还有从(zong)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和从九品,而且当时皇权不下县,当地知县还兼职公安局长,法院院长,财政局长,等等一系列职务。所以知县的权力还是很大的)而且要是圣眷正隆,若干年后出任六部长官,入职军机,或者外放封疆都是极有可能的。铁打的吏,流水的官。吏一般是不用通过科举,直接从当地的名门望族里面挑选的为当地知县做事,可以世袭,但不是官,不可能被提拔。然而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基本上都是从吏开始做起,而且竞争激烈,不能世袭。况且在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上,国家公务员要时刻铭记自己是国家、人民的公仆,要一切为人民服务,所以你要追求权力,请勿入斯门。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是宋朝真宗皇帝赵恒的《劝学篇》我相信好多人都听过。所以可以看得到古人与我们现在好多人追求的也一样,无非是房子、车子、票子以及娇妻美妾。而且好多人看书也是为了这个,那我们能从书本上得到这些吗?

不是好多人都说,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必读胡雪岩么?我们来看看红顶商商人是如何做到二品大员的。胡雪岩的发家是通过王有龄一跃成为杭州一富,然后攀附左季高(左宗棠,在古代是不能够直呼对方的名字的,一般都需要喊对方的字,直呼别人名字就和骂人一样。比如曹操杀了马超全家,马超上书也还是“孟德杀我全家百余口……”而当时丞相的三大特权“剑履上殿,见君不趋,称臣不名”中的最后一条都是皇帝不叫丞相的名字)为左季高筹措军饷,变相的向国家发放高利贷。是否是通过王有龄帮助这个有不同说法,但是确实是成为杭州一富之后才有了他后续的故事,所以先不谈,先来看给国家发放高利贷。当时是八国联军侵华再加上太平天国运动,国库空虚,而且攀附上了左宗棠这个国家柱石,可能比左季高威望高的当时也就只有曾涤生了(曾国藩)了(个人觉得当时李少荃(李鸿章)应该和左季高是平起平坐的)。所以现在国家国库充盈,不会借外债,而且也很难攀附上像左宗棠那样的高官,所以这条路走不通。那就再往前看,他是有一定的本金,有了原始的积累才有了后续的故事,利滚利,但是好多人现在连本钱都没有。所以说认清自己很重要,多少人梦想着哪天风投就砸中自己给自己好多钱,但是别人不是傻瓜,古之能成大事者,哪个不是本来就是佼佼者?

厉害的人,通过读书提升自己,而不厉害的人,不愿意读书。所以通过看书好像什么都得不到,确实想通过读书发家致富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奔个小康还是没问题的,而且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读书看清一些事物,让自己不在眼前一抹黑,至少在精神上做一个富有的人。(曾有人问我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哪个更重要,我说,读了书再去行万里路是求真,没读书就先行万里路是旅游,至于不想读书也不想行万里路的,你看富士康还缺人不?)



我很喜欢的一幅图,这就是图书的意义。


    关注 Zhao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