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法 撬开障碍门

 

粗重的烦恼是内心的障碍,只有觉察得到这是我们的烦恼,需要佛法的对治,这个问题才能够解决。所以必须要回归到自己的心上去,所有的法相名词,佛教义理都是要诠释我们内心世界的。...





编者按:

上周与您分享了学诚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系列开示第九讲第三节。法师谈到长期以来我们很多人所认识到的佛法只是外表的东西。当我们与周围存在问题时,很难认为和自己有关,而恰恰是在这时我们内心我执在增强,远离了一切法无我这一根本的宗旨。

今天继续与您分享百法开示第九讲第四节,在本节中法师谈到,粗重的烦恼是内心的障碍,只有觉察得到这是我们的烦恼,需要佛法的对治,这个问题才能够解决。所以必须要回归到自己的心上去,所有的法相名词,佛教义理都是要诠释我们内心世界的。



学诚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系列开示第九讲·第四节
 世亲菩萨《大乘百法明门论》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大正藏》第31册,第855页

讲|学诚法师

善心所、烦恼心所、随烦恼心所。善心所是对治门,烦恼心所、随烦恼心所就是我们的障碍门。障碍门,你内心有障碍了。内心有障碍,那我们这个《百法明门论》你这个“明门”,你这个心的大门就关闭了。那关闭的话,我们自性的光明就不能显露,你智慧就开不了,就没有智慧。所以烦恼一出来,智慧就没有了,你内心封闭嘛。所以我们一定要搞得非常清楚,这个烦恼是什么,这个随烦恼是什么。 刚才谈到这个烦恼是粗重,虽然是粗重,但是呢,它又是烦恼,它又是心所法,它又是人的心理的状态。

心理的状态,它看起来没什么体积、没什么重量,但是实际上面比这个石头还重,比这个木头还重,对不对?我们这几天运这么多石头运进来。烦恼粗重,你要把它去掉,很不容易,是不是?你总说:哎!这心里很难受!烦烦恼恼!你要把烦恼去掉,那么你去不掉,你不知道有什么办法来去掉。那我们人的烦恼粗到什么程度?粗到我们认识不到。

有些人说:“我这烦恼很轻,认识不到!”恰恰根据我的看法,你的烦恼很重,你认识不到。就是烦恼太大了,你就看不清楚;太多了,你分不清楚。所以它叫粗重。如果烦恼很小很细微,那你容易观察;就是因为太大了,你就认不清楚。是不是,就像一座泰山一样,那你的认识模模糊糊。如果越是细微,就是说你智慧现前的时候,只要有一个念头出来,你就观察得到。你真正粗重的时候,就是看不到,所以才叫做粗重嘛!它重,就不容易改变,因为这个力量就很强;它粗,就因为这个体积很大,很大就让我们整个内心的世界被它占满。所以它这个力量很强,别人移不动,就触动不了。

这个就是我们内心的障碍。我们也没有办法用什么工具把它撬开。那怎么办呢?我们只有觉察得到,这是我们的烦恼,我们需要佛法的对治,那么这个问题才能够解决。所以必须要回归到自己的心上去。

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你就会发现,学佛的居士也好,甚至一些出家人也好,学到最后,人的心都非常的僵硬。你不能讲这个人不好,你不能讲他心不好,他心也好,但是的话他人的内心已经非常的僵化,都没办法了,什么人给他说,也听不进去,然后他还会认为说自己最正确。那这个就是烦恼,就是问题,都是一种障碍。所有的佛法、法相、名词,这些义理,它只是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变成一个假设的概念而已。

你说慈悲心如何,菩提心如何,它这些概念、法相、名词他这些义理上面他懂得一点,他实际上面对我们内心世界的状况是毫无所知。因为他不知道,所以他不能学习、他没有悟性。那佛他是觉悟的人,你不能觉悟,就犹如我们睡觉一样,你一直在睡得不醒,醒不过来。醒不过来那你永远都是在睡梦当中。你一直在睡梦当中,那你能做什么事情,不可能。那你菩提心、慈悲心都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如何来认识自己的烦恼和这些粗重的问题,那自己内心本身我们就有这种力量,那所有的问题就是说我们要不要来发挥这种力量,那就很重要。你想要发挥,他力量就有,你如果不发挥它力量就没有掉。

就犹如人吃饭、睡觉、喝水,对不对? 吃喝拉撒睡,这些生活当中的事情。你说吃饭我不吃,睡觉我不睡,他别人绝对没什么办法,你说你口渴,你说我不喝,他别人没有办法替你喝,对不对?这种是人的本能啊,吃饭、睡觉、喝水,你外在的力量要强加、要强迫是没有办法做到。他外在只是可以告诉你说你这个熬夜,你身体会有问题,你如果说不注意食品的卫生安全人会中毒。他只能提醒你,你几天不喝水可能你会死,但是如果真正你不喝的话,可能你就死了。那你要喝,你必须自己喝,他别人替代不了,是不是?他别人最多给你挂挂葡萄糖而已,是不是,他不能起根本的作用。他可能劝导劝导你,给你帮一定的忙,但他不能替你喝水,必须要自己喝。

那我们要断烦恼和认识我们内心的问题一样,说你学佛法,你要增长智慧,根据我的看法,就跟人吃饭喝水一样很简单,就是你要不要去用、要不要去用这些智慧,就等于说你要不要吃饭的问题。那现在很多人,他不吃早饭,他不吃,他不饿,他这样的作意啦,很多人这么去作意,作意人就会有问题。所以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就是要培养这种忍可?对不对?这种力量,我们才有办法去承载一切。有粗重你就没有轻安,有轻安它就没有粗重,它刚好是相反。那么你学习佛法得到了轻安,他学了才有兴趣。你如果得不到轻安,那肯定是烦恼重重。

所以我们所有的这些法相名词,佛教的这些义理都是要诠释我们内心世界的,是内心世界现象的诠释,而不是来要诠释外在的世界,而不是说我们专门要来建构这样一套理论。释迦牟尼佛他刚开始他也没有说自己要建立一个宗教,要开一个什么宗派,要如何如何。他也都是根据众生的种种的疾苦、众生种种问题给他说法,他不是故意要这么去讲说一大套什么理论出来,都是一次讲经,又一次讲经,最后把他记录下来后成了经典,经典都是这么来的。但是以后的人我们就是会迷惑于这些名相上面的解释,这就和佛法的本意越走越远。

释迦牟尼佛他悟到了什么呢?悟到了痛苦、痛苦的原因、解决痛苦的办法,那么痛苦解决以后得到快乐的状态,它就是苦、集、灭、道。四谛也好,十二因缘也好,六度也好,成佛也好,他归根究底是痛苦、快乐。痛苦和快乐它里边都有究竟和不究竟的问题,比如地狱是极苦,他成佛就是极乐——究竟快乐。一般大多数众生他也有苦也有乐,苦多乐少。

所以我们如果没有从这些根本性上面去认识佛法的本意的话,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有的学习,所有的熏习,直接的也好,间接的也好,我们自己学的也好,我们听来的也好,无形当中、不知不觉都是会增长自己的习性,都是会增长“我”的意识,自我意识。说我要学,我要学什么东西,你是不是自我意识,对不对。我要怎么样,我要学什么东西。

什么叫自我呢?自我就是自私了,它同一个概念,他有我就有执嘛。自私只是现在的语言,其实这个自我比自私还厉害,那自私只是说贪一点小便宜而已。那你自我的话,那你执着是很强的,他彻底把自己障碍住了。世间上面的人,他有时候为了贪一点小便宜,他对别人还挺好,是不是?那你自我的话,那就不得了,那别人改变不了,对我们的修道就会更大的障碍。

所以我们只有去认识到说,这烦恼是我们的情绪,烦恼是因缘和合而有,人情绪也是因缘和合而有。那么这样子的话,无论我们被人家批评,被人家责怪,甚至被人家抱怨,会引发诸多情绪,会引发很多的烦恼。那么在这些烦恼和这些痛苦、这些情绪的时候,我们就要去觉悟,对不对。那佛陀都是觉悟到这些境界,才是有办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说我们自己做错了,别人不能说我们。我们自己做错了,那也没什么办法,反正你也不要管我,跟你也没什么关系,这都不对,都不是觉悟的一个表现。不是觉悟的一个表现也就是不是我们学佛人应有的基本心态,就说明这个学佛还没有入门,真正意义上面还没有入门,所以他觉悟不了,觉察不了。

学诚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九讲第四节

讲于北京龙泉寺德尘居

2009年5月31日


    关注 龙泉寺龙泉之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