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新知档案学的未来面貌与框架:AERI2017圆满落幕!

 

AERI2017会议已经接近尾声啦,还有哪些精彩不容错过!...

AERI2017


7月12-13日,AERI2017会议已经接近尾声,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档案学研究者、工作者充分分享了他们关于档案学研究、教育与实践工作的反思、设想与创新,逐渐勾画出一个较为明朗的档案学的未来图景。


Dean Bowen为大家介绍了有关20世纪90年代移民档案收集与分析的工作经验。Dean Bowen作为移民后代,她的家庭背景让她致力于对移民家族档案的收集工作,Dean介绍她近年来如何在当地寻找移民后代,开展口述访谈,并从所搜集的档案中分析移民家庭的族系关系与地理迁移变化。Dean认为,移民家庭的迁移与变化,反映着多年来黑人家族与白人农场主之间的矛盾关系,也反映出美国与加拿大的历史、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宏大背景。
来自多伦多大学的Asen Ivanov介绍了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的数字档案的相关实践。Asen提出了“认识文化”的理念,即重新体验数字档案的背景,从数字档案中所蕴含的业务背景、组织架构、符号规则与知识对象来思考档案生成机构中的档案工作背景。Asen提出“深度档案“(Deep)的概念,认为数字档案的鉴定应将部分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归入”深度档案”范围,对其开展真实性保障等长期保存工作。



印第安纳大学副教授Devan Ray Donaldson基于数字管理中心(Digital Duration Centre)的数字管理生命周期模型,介绍了该中心对大量文本资源的数字管理经验。Devan指出,数字管理是对数字研究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包括存储、长期保存和增值挖掘等。Devan介绍到,数字管理生命周期模型不仅是对文本资源的管理,更希望能在未来提供基于时间的、可视听的媒介管理与开发。
来自中国中山大学的陈永生教授则做了题为“档案的有用与无用”的报告。陈教授指出,档案的有用是指档案的价值,档案的无用是指档案的低利用率,这对辩证关系反映出档案的价值与利用之间的复杂关系。一方面,档案的价值大小取决于人们对它的利用率高低;另一方面,没有被利用的档案不意味着就没有价值。陈永生教授重点强调了,我们不能以现阶段档案的利用情况来断定档案的价值,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档案与档案工作。这一辩证话题引起了学者们的热烈讨论。
就档案教育问题,来自密歇根大学的Patricia Garcia和来自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Itza Carbajal与Emma Whittington各自探讨了档案学教育中的实践工作问题与跨学科研究问题。Patricia认为,档案机构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档案实践工作、形成批判性的学习方法方面能够发挥法场巨大的作用。她鼓励学生们走出课堂,到档案机构参观、学习或者与机构开展合作。Patricia还介绍了密歇根大学与宾利历史图书馆的合作经验。Itza Carbajal与Emma Whittington则重点思考了档案学教育中的跨学科问题,介绍了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开设的“同性恋档案”课程。这门课为学生们提供了一种多学科的通识学习环境,学生们能够利用交叉学科的知识去开展有关同性恋档案的研究。
另一方面,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祁天娇博士,就“数字记忆的构建:中国档案教育的新空间与新模式”作了主题报告。祁天娇在数字记忆与档案教育的关系背景下,反思了现有档案学教育模式在课程体系、师资构成与教学内容方面无法完全满足数字时代的档案教育要求,并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开设的“数字记忆构建的理论与方法”课程与“数字记忆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等为案例,总结了新的教学模式所开创的教育空间与方法。她认为在这种方法中,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实现,合作型队伍与参与式项目的设计,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档案实践与档案工作的价值,并在跨学科交流与融合中,找到学科自信与职业定位。
为期4天的AERI2017在全世界各地的学者的交流与畅想中结束,档案学的“窗口、框架与风景”过去如何、当下如何、未来如何不仅是本届AERI大会的主题,也将是档案学研究永恒的话题。下一年,AERI大会将在美国Alabama大学举行,我们期待更多的学者与我们一起分享更美好的档案学未来图景!

回顾AERI2017精彩内容请戳

会议速递|AERI会议又双叒开始啦!

国际视野| 土著档案艺术档案怎样管理, 数字平台社交媒体成效几何…
(本文系“档案那些事儿”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哦~)

撰文:祁天骄

编辑:韩蕾倩


    关注 档案那些事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