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人物系列】古有孙思邈,今有朱恒璧—记阜宁籍药理大师朱恒璧

 

朱恒璧朱恒璧(1890-1987)药理学家。江苏阜宁人。1916年毕业于上海哈佛医学院。1918年、1923...









朱恒璧

朱恒璧(1890-1987)药理学家。江苏阜宁人。1916年毕业于上海哈佛医学院。1918年、1923年两度留学美国。回国后,曾任湘雅医学院、协和医学院教师,上海医学院院长、教授。建国后,历任浙江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教授、药学系主任。1931年参与创建中华医学会,任总干事。五十年代大力提倡并深入研究定量药理学,为药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朱恒璧,1890年5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阜宁县一个小商人家庭。从小养成喜爱学习、刻苦钻研的习惯。16岁远离家乡,从私塾转向洋学堂,先后到镇江、上海求学。1910年,毕业于上海青年会中学。次年,他抱着“不为良相,亦为良医”的心愿,考取大清红十字会医学校(后改名为中国哈佛医学校,受美国哈佛大学管辖)。1916年毕业后,进入上海红十字会医院(现华山医院)任内科住院医生。 作为一个年轻的医生,每当遇到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病情,他感到自己的医学知识不够,尤其是病理学知识不足,常常难以作出准确的诊断。

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驱使下,经过2年的临床实践之后,1918年,终于有机会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病理学。1919年回国后,经协和医院院长格林介绍,到长沙湘雅医学院(现湖南医科大学),一边当教师,一边当医生。由于他工作努力,深受湘雅医学院院长颜福庆的赏识,被提拔为教务主任。1923年,朱恒壁获准到美国西余大学进修药理学。在药理学权威苏尔曼教授的亲自指导下,他对这门学科作了系统的钻研,并按导师拟定的计划,废寝忘食地研究离子对心脏的影响。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他从早到晚做甲鱼心脏实验,连续2天2夜在实验室里观察、记录甲鱼心脏的搏动,直至把实验做完为止。苏尔曼教授深为感动,赞扬他:“不知疲倦的人”。1925年学成回国后,朱恒璧返回湘雅医学院任药理学副教授,成为中国高等医学院校中最早的中国籍药理学教师之一。
湘雅医学院停办,朱恒璧转到北京协和医学院任教,第一年为客座讲师,第二年为药理学副教授兼药理科代理主任。1928年,他随颜福庆一起到上海主持中央大学医学院(后改名上海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工作,颜福庆任院长,朱恒璧任教务主任兼药理科主任、教授。在20年代后半叶,朱恒壁在心脏生理方面做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影响颇大。1929、1930年被推选为中国生理学会会长。
全面爆发后,上海医学院院址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在这民族危难时刻,朱恒璧受命任代理院长。他不畏艰苦,带领该院师生先后迁往昆明、重庆,坚持办学。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他四处求援,终于在重庆歌乐山修建了校舍,同时通过各种渠道聘请国内外医学专家担任教授和内、外、妇、儿各科主任,把中央医院和中央护士学校作为临床学习和培养护理人员的基地,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继续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香港,香港大学医学院有30余名学生流落到重庆,他们无依无靠,浪迹街头。朱恒璧获悉后,深沉地说:“骨肉同胞受难,我们应当尽力解救。”当即决定把这批学生收进学校免费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让他们返回香港。此事使香港同胞深受感动,英国驻华大使为此特意登门致谢。



朱恒壁生于清朝末期,一生经历了辛亥革命、军阀混战、中华民国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走过的道路崎岖不平,但他始终把自己的心血倾注在祖国的医药事业上,在大学毕业至逝世的71个春秋中对中华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那崇高的爱国心、民族感,他那纯真的职业道德,他那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的精神,他那高瞻远瞩、勇于进取的学术风貌,将永远为人们所称颂。

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毕生致力于地理地貌学的教学与研究—夏开儒

❄ 英勇善战的戴天伦亲手处决汉奸,百姓拍手称快!

❄ 淮剧界盛赞的“四少一芳”-周筱芳

编辑:悠悠


    关注 精彩阜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