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表达

 

在特定形势特定情境中的脸,在解释面部表情和内部状态间的联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然而,除非有现象学方面的报告,否则面部表情是否真实地反映了情绪状态的问题依然无法得到有效的回答。...





情绪表达是可以观察到的面部、声音、肢体和活动水平的表面变化。情绪表达被看作是内部情绪状态的表现。事实上,没有任何对情绪状态或者行为模式的单独测量比情绪表达更分化。情绪表达的问题在于他们太容易被个体快速地隐藏、掩饰和控制。而且,情绪表达受到文化和社会化经历的影响。因此表达和状态之间的关系依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情绪表达的测量会在其他章节详细阐述,因此我在情绪表达的定义上花的时间较少,只交代几个方面。第一,情绪表达倾向于研究面部表情,而且虽然对肢体语言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儿童情绪的姿态表达得到的关注很少。声音表达是情绪表达中最少理解的方面之一,虽然他们看起来是情绪状态的重要传输者。确实,声音的表达方式非常强烈,甚至能够引起其他人相似的情绪状态。声音也许比面部或者肢体语言有感染力地多。例如,跟喜欢大声笑的人一起看电影会比一个人看电影有趣地多。因为声音的感染力,声音表达也许成为早期社会化努力的目标。哭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当父母社会化孩子,让他们改掉在悲伤或者需要的时候哭的习惯时,这种行为会很快受到控制。移动也许是表达情绪的另外一种模式。比如,离开或者趋近某物体是与不同情绪状态联系的肢体反应。确实,婴儿远离陌生玩具或人的动作,独立于面部表情,常常被用来推断恐惧的存在。有趣的是,趋近运动可以表达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开心或者愤怒。

虽然这四种模态(面部表情、姿态、声音和移动)中每一类都得到一些资料的支持,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几乎没有收到关注。怔住、哭和逃离这一系列动作反应了恐惧的情绪是有道理的。用来表达某种情绪的特定模态可能是特定社会化规则的功能或者一个反应等级。在这种反应等级里,一种模态优先于另一种模态。等级顺序可能由一系列生物强制因素或者社会化规则决定。用一种或多种通道表达某种情绪可能决定于一系列复杂的交互作用。研究者们特别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是某种模态受到抑制时对情绪表达的影响。对某种模态的抑制可以通过实验控制,例如阻止小孩移动。如果把孩子限制在高椅上以防止他们逃离正在接近的陌生人,他们会通过其他方式更强烈地表达内部状态,比如面部肌肉的变化。使用不同模态表达情绪的另一个研究是关于压力工作的。我们发现打针感到疼痛时不表达压力的婴儿表现出更多的肾上腺素反应。发现经历与父母分离的压力而不大声叫喊的猴子更可能表现出更高的肾上腺素水平。因此表达的各种模态之间的关系可能在决定呈现什么表达方式以及表达强度方面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情绪表达的发展

关于情绪表达发展的问题有多种形式。首先而且最重要的问题是特定情绪表达——一系列特定面部肌肉运动的同时作用——是突然出现的还是有一定发展轨迹认为它们是人类适应性进化历史的一部分,其他人则指出了面部神经肌肉同步化的变化。这种分歧更为有趣,因为除了一些情景组织者的观点,没有理论揭示同步化如何发生。虽然存在情境影响面部表达的个体差异性——也就是说,在同样的诱发因子下表达的相似性,却不存在关于情境如何组织肌肉运动的资料。例如,母亲接近时一些婴儿比其他婴儿更高兴,而且这种差异也许是婴儿与他们的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即使如此没有证据表明环境调节着神经肌肉活动。另一方面,认为对诱发因子和特定行为模式有连结会引发这种信念——行为模式本身就在适应性进化过程中构建完毕了。

另一个与面部肌肉问题相连的话题是组成行为模式的面部、声音和肢体行为之间的联系的性质。像前面已经讨论过的,我和我的同事已经揭示愤怒的脸、不断提高的目标指向性行为、低压力反应和更高的ANS组合而成的行为模式是对目标受阻的适应性情绪反应。不同的模态组合如何产生的?因此,情绪表达的完整发展轨迹依然处于未知状态。

当我们在特定情境中观察到特定的面部表情,我们更倾向于相信特定情绪表达反应了婴儿和低龄儿童的特定潜在状态。因此,当儿童在陌生人接近时表现出小心翼翼或者恐惧的表情和对坐在他们旁边的母亲作出同样的表情时,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前者意味着儿童正处于恐惧状态。在特定形势特定情境中的脸,在解释面部表情和内部状态间的联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然而,除非有现象学方面的报告,否则面部表情是否真实地反映了情绪状态的问题依然无法得到有效的回答。


    关注 精神心理分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