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 刘诚龙:独立思想从哪里来

 

随网上潮流而立论,谓独立思想;随报上主流而社论,谓“主旋律”,这二分法,有多少真实性?有多少真理性?...

刘诚龙,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腊月风景》《暗权力:历史上的那些官事儿》《暗权术》等作品。
独立思想从哪里来
随网上潮流而立论,谓独立思想;随报上主流而社论,谓“主旋律”,这二分法,有多少真实性?有多少真理性?

造访了一位宅男思想家,宅男之宅,许是我少见多怪,却也让我感叹了一番。老兄说他近三年下其12层高楼的华居,不会多于三次。

与古典隐士大不同,老人家身或是出世甚远,心却是入世很深,每件公共事件出来,不论是本地的,外地的,不论是东方的,西方的,不论是北国的,南朝的,老人家都是几与新闻同步,将世界掌握于心,第一时间敲键于文。这当然没甚出奇处,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百千年前的无线社会,士子即已然具备了这种本事,何况现在电线、电话线、有线、无线及网络线网罗天下,鼠标点一点,世界在眼前。速度之快,离新闻原发地不足千米之近的人不晓得,离千里乃至万里之远者已据此发表评论了。我所造访的宅男就是这样,老人家博士不出门,纵论天下事,以接近每天一篇的高评,发表老人家对世界的看法,赢得了独立思想的思想家美誉。

坐在三分之一平方米的屏幕前,即可坐而论道,真是最让人歆羡的事。只是歆羡之余,不免让人忧从中来。比如这位宅男的思想,自谓独立,读起来却好像是他嚷(别人在嚷,他在做记录),老人家从磨墨到收笔,多是:从“子曰”到“诗云”,从“江青说”到“亚里士多德说”,从“老话说的好”到“意见领袖最新意见道”,从“转万人迷微博”到“收藏百万点击量的资深博主”,从“据彼报报道”到“据本报讯”,从“注释1”到“参考文献1001”……洋洋千言万言千万言里,哪是老人家独立的话呢?估计得花考古学家考证工夫,方可辨识。

老人家天天在过生活,天天在生活中撷取写作题材,天天从生活中激发思想,老人家的生活是什么生活呢?一门不迈二门不出,从打开手机到打开电脑,从打开书本到打开文档,就是老人家的全部生活。老人家生活在视频里,生活在QQ里,生活在微信里,生活在微博里,生活在本报讯里,生活在页面新闻里,生活在百度、谷歌里,生活在动漫、网购里,生活在邮箱、网游里,生活在直播、热播里……老人家的生活,过的是二手三手四五手的生活,古人帮他过,愤青帮他过,记者帮他过,明星帮他过,评论家帮他过,东方人家帮他过,西方人士帮他过,小资大资帮他过,官家商家帮他过……老人家高论里的生活底色,差不多都是他人的生活。他人过一手生活,他过二手生活。

那么老人家又何以自谓独立思想呢?老人家所谓思想独立,有其独到领悟与解释,老人家认为,随报上主流而发声的,非思想独立;而随网上潮流而发声的,即是独立思想;人家判断思想独立性,用的是点击量的指标体系,跟帖多少条,粉丝多少人,顶贴多少次,献鲜花多少朵,扔臭鸡蛋多少个——献鲜花的少了,扔臭鸡蛋的多了,老人家赶紧赶潮流,思想打方向盘,转180度的高度动作,瞬间完成——也当然,若是挨骂可以证明思想独立及点击量暴增,他也不要鲜花,他要臭鸡蛋。鲜花与鸡蛋,是检验真理的唯二标准。

老人家过的是出世生活,这也没啥好说的,士子而隐士,这是个人的权利;但老人家并非真隐,老人家立意在入世,老人家最高思想是要让精英来主宰世界。若是碰到了主公相召,他会走出南山,走出茅庐,走下电脑,走下屏幕,走向前排,走向主席台。他认为,士子,只有士子,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真正力量,自然,这也没啥好说的,他要这么说,我们也辩他不赢,何况他说得也很对,我们鼓掌先。堪疑的是若让老人家牵上世界牛鼻子,他会带哪些人奔向世界的未来呢?

老人家思想来自网上,来自书本,来自概念,来自大词,来自粉丝的鲜花朵朵,来自偏与人抝的臭鸡蛋个个……这般引领众生世界,行吗?网上世界再喧嚣,再热闹,再人多,再势众,再潮流,再跟帖,也是部分人的声音。不会微博,不会QQ,不会转帖的,那是更多更大的人群,他们是真正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是什么?他们对未来的期待与精英有何不同?他们没发言,他们没表达,更是他们发言在街谈,表达在巷议,疾呼在村头,呐喊在广场,呻吟在瓜棚架下,细语在田间车间,无精英去听,没乐官去采风,没士子去收集社情民意。很多精英,有很多士子,很多以民意自重的公知,他们最接近的原生态生活,是饭局里听黄段子,是茶馆里听黑幕故事。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有很多士人在解读,在引用,在弄“费学”作博士论文,就是没人去乡土中国;《中国在梁庄》,或许是最靠近生活做指示的了,但据我猜测,许是高居象牙塔隐居互联网者,暑假寒假春节中秋节回了老家,探了一次几次亲,见了,闻了,然后写了,著作了。

随网上潮流而立论,谓独立思想;随报上主流而社论,谓“主旋律”,这二分法,有多少真实性?有多少真理性?未来最值得忧虑处,不是左与右的严重敌视,不是官与民的决然对立,不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不解冲突,不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难以调和——那几是精英与精英之间的骂架,与百姓不太相关;网上人多,算三亿吧,还有十亿人呢?他们哪去了?谁去找他们了?他们沉在社会深渊湖底,没谁去打捞他们的声音。若说以高铁、高速、几G、几兆与流量为计算单位的社会存有问题,那么其中最大的忧患是精英与民间的日渐隔膜。曾有亿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年一片高歌,现在却是骂声一片,如果那种结合的方式是最坏的,那么你告诉我,要以怎样的方式去促使精英与民众联系与沟通?未来是民众的,未来是精英的,归根到底是精英的。然则,任何社会,精英都是少数,既然精英要带着民众走向未来,那么精英何忍丢下民众,自顾自往前奔?

带头致富者,先富那么久了,该带大家致富了;独立思想的,独立那久了,该与民众结合了。所有精英都等一等吧,人民期待与您一路同行。

文字来源:《文学报》,2012年11月1日

策划编辑:顾    弦

网络编辑:沐    梓

延伸阅读:

帕斯卡尔:人是有思想的芦苇

陈来:略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与大学精神

邓晓芒:让学术成为思想的风骨
       现代大学周刊
大学人文主题微刊
关怀时代,构建思想空间
追求自我,拓展价值版图
这一刻,遇见大学!
微信号:Uweekly
官网:www.cnuu.org
投稿:iuniversity@qq.com


    关注 现代大学周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