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价 推荐一本书,换来一套肉夹馍

 

《文艺复兴是什么》是盐野七生文艺复兴系列的第一本。这期我和@溪路一块来读这本书。...



之前发过一期关于《必然》的文章,朋友说这样的对比形式很有新意,尤其是两个完全不同背景的人读同一本书,会读出不同的味道。这期选择盐野七生的《文艺复兴是什么》,和我共读的是阅读邻居的@溪路,目前大学在读。

对于下面这篇《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我自己定义是一篇读书笔记,便于日后重读,文章中的问题,也是我在阅读中提出来,通过理解书中的内容,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而@溪路 的文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带入到这本书中,是一篇好的读后。

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
文 | 半价


圣方济各(San Francesco)和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同属于十三世纪初的人物,对后来的文艺复兴产生了深远影响。圣方济各是13世纪初基督教会改革的领袖,创设了方济各修道会,提倡宗教应该回归“爱”的初衷,脱离世俗中的政治和社会的角色。腓特烈二世,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在权力鼎峰的13世纪初,和罗马教皇关系恶化,极力摆脱宗教对于世俗社会的统治,提倡政教分离,引发教皇派和皇帝派的长年争执。他们的行为虽没有直接引发文艺复兴运动,但让人们再次看到宗教的初衷,使得政教分离有了现实成功例子可循,也让罗马教皇重新审视宗教和世俗的关系。

Francesco是“法国人”的意思,现在的欧美,取这个名字的男性非常多,以及其衍生出的词,它们都出自于此。美国加州的三藩市/旧金山/San Francesco,其名称也是来自于此。

古罗马时期精美的艺术品,一直散落在罗马将近一千年,为什么一直没有被人注意和发掘它们的价值,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被人重新认识?尤里乌斯.凯撒曾经说过:“一个人,无论是谁,不可能看到现实中的一切。更多的人看到的只是他想看的现实”。这些精美的艺术品一直就存在,只要想看就可以看到,但“更多的人”缺少的是看到它们的欲望。

文艺复兴从佛罗伦萨开端,是因为美第奇家族的存在,到了科西莫的孙子洛伦佐之后,家族开始败落,大批精英人才外流,文艺复兴之火便传向了罗马;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同时在罗马工作,更让罗马的地位值得敬仰,此外历代教皇对艺术和知识的追求,也让文艺复兴这把烈焰熊熊燃烧,可惜后来的反宗教改革,尤其是1827年发生“罗马浩劫”事件后,给罗马的文艺复兴泼了很大的冷水,有自由精神的精英人才,不得不向有更高自由度的威尼斯聚集,威尼斯共和国成了文艺复兴运动最后的堡垒。

文艺复兴精神在佛罗伦萨、罗马和威尼斯,表现出不同的特色。“欣赏出自佛罗伦萨人之手的绘画作品必须有透视画法、雕刻、人体解剖方面的知识”。在罗马则和宗教结合更紧密,宗教题材的壁画(创世纪等)、兴建教堂。在威尼斯,则体现了分工明确的商人模式:绘画师、雕刻师、建筑师各司其职,“威尼斯人画的画,你只需充分享受赏画时的那份愉悦就可以了”。

无止境的探索精神才是文艺复兴精神的根基,它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学术,政治,经济,以及其后的大航海时代,可以说是这种精神的延续。

在大航海时代,为什么威尼斯被“落”下了?开通新航线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开辟新的通商路线,商业利润是主要的推动力。当时的阿拉伯人垄断了东方的通商陆路通道,占有了大部分的利润空间,而威尼斯商人通过和阿拉伯人通商,也垄断了流向欧洲的东方货物(香料丝绸瓷器等),没有开辟新市场的必要,也没有追求更高贸易利润的动力,所以把机会拱手让给了西欧的沿海国家: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

在反宗教改革浪潮中,为什么威尼斯的宗教裁判所无法正常运转?共和国一方面承认罗马教廷的审判制度,另一方面利用其外交手段,给这样的审判所加上了本国特有的限制,比如在欧洲其他地方,宗教审判所只需要教职人员首肯,就能对受害人随意指控;而在威尼斯,必须有本地议会人员和教职人员共同出席,如果本地议会人员离席,则审判无效。所以当有“开明”人士受到宗教指控时,议会人员就自动离席,使得审判无法继续。所以在反宗教改革的浪潮中,威尼斯成了唯一的庇护所,“逃到威尼斯去吧”,成为反宗教人士的归宿。

在旧式寡头政体下的威尼斯,存续了1200年,为什么可以保持这么高的自由度?在宗教上,坚持政教分离;经济上,由商人统治国家;政体上,类似于古罗马的“寡头政治”,有议会、元老院等,最高元首,只是精神象征,由议会选举产生,议会则是各个商人家族垄断。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国灭亡,流亡到威尼斯的原帝国精英人士,带来了大量希腊和罗马的古典。威尼斯政府购买了这些书籍,以此为基础建起了图书馆。美第奇家族的柏拉图学园面向的是文化精英人才,而威尼斯人利用其商业优势,降低印刷成本,使得这些知识书籍可以更方便地在民间传播。

“没有意大利就没有达芬奇,没有达芬奇就没有文艺复兴”,“没有罗马就没有米开朗基罗,没有米开朗基罗就没有罗马的文艺复兴”,“没有威尼斯就没有提香,没有提香就没有威尼斯”。

文艺复兴留给我们什么样的遗产?大量的艺术品;追求真理的执着;一元论的思维方式,人是善恶的综合体,自我约束。

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
提香的《伊塞克的献祭》
拒绝完这本书后,又发现了它的好
文 | @溪路
当我问半价最近在读什么书写什么读后感时,得知是《文艺复兴是什么》,我的内心是拒绝的。

因为个人爱好,多多少少读了几本正儿八经的艺术史,看到这个名字就感觉不太可爱。

文艺复兴,这么一个时间和空间跨度都比较大的概念,是可以用“是什么”来简单表述的吗?

因为前一段时间,为了向朋友们科普古典音乐知识,很是恶补了一下艺术史和艺术常识的普及书。有典型的词条式,有简单缩略叙事长度的一本通,还有按著名人物顺序写的等等。

这些书,有些地方,略知一二的我读起来不太在意,但有些喜欢钻牛角尖的朋友,经常卡在一个概念里出不来,查资料又查出来一大顿完全摸不清头脑的内容,非常影响阅读体验。

我自认为有了一点心得体会,也动笔写了几篇向朋友们介绍巴洛克音乐的小文。结果写到许多地方,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需要体验才能收获的感受,能难一点一点拆解开来告诉我的朋友们。过于详细就容易无趣,过于简略也容易无趣。

写完拿给一位老师看,老师虽说“努力精进,大有作为”,但是还是告诉我,文章趣味性低了,和其他书没什么区别。

现在,这方面的写作完全陷入了僵局。

而这本《文艺复兴是什么》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打开一读,作者按照时间和思考顺序,把文艺复兴的过程大致顺了一遍,行文详略得当,而前面的时间人物表和后面的重要人物一览(当然我认为这有拖页数的嫌疑),也能提高读者的兴趣。

拉住读者思维和作者一起往下行文,这是我学到非常有用的技能。这是我之前完全没有意识到的。作者轻松的活用了手头的资料和文献,读起来柔和舒适,人情味很浓。

感谢这本书,很幸运在写文完全陷入僵局遇见了它。当然也要感谢半价(一定要再送他一套肉夹馍)。

在轻松简略和严肃详细之间,我学习到了一种平衡。


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半价 和@好摄女 共读的《必然》


    关注 有人讀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