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见证武汉的发展

 

图1:1899年,由陆军预备大学堂出版的武汉略图。图2:1932年,由武昌亚新地学社出版的武汉市街道图。图3...

图1:1899年,由陆军预备大学堂出版的武汉略图。

图2:1932年,由武昌亚新地学社出版的武汉市街道图。

图3:1952年版武汉市中心城区图。

图4:2015年版武汉市城区图。
城市的发展轨迹最终都可以在地图中找到佐证,时间和空间在图纸中交会,映照出城市岁月的过往变迁,多大的跨度,都可以在一米见方的地图中找到印记。我手边有几张跨越了近百年的武汉市地图,可从地图上感受到武汉湖泊的变迁、街道的分布变化、城镇的扩展变更,这些老地图起到一种凭栏怀古的作用,它们是武汉人的记忆。

我国古代有南船北马一说,南方城市大都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优异的地理位置从来都是可以促进区域发展,促进城市繁华。武汉是汉水、长江的汇合处,这也造就了其优异的地理位置,促进着城市的发展和繁华。武汉历史悠久,至今有3500年历史,自汉朝开始经南北朝至元、明,成为水陆交通枢纽;明代初年,汉口仍为芦洲,明代中期,汉水主道改由山北入长江,城镇重心由上游向下游转移,逐渐形成汉口新镇,沿岸可以泊船,来自徽州、山西、陕西、江西等各帮商人纷纷前来经营,发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规模,主要街道汉正街上起硚口,下到堤口。明末,1635年筑袁公堤,汉口第一次扩大了镇界。1858年,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包括汉口。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对外贸易很快远远超过广州,几乎可以与上海并驾齐驱。日本驻汉领事水野幸吉在《汉口》一书中称之为“东方芝加哥”。明末清初,汉口以商业大镇卓立华中,与北京、苏州、佛州并称“天下四聚”,光绪二十五年,汉口与汉阳城区、武昌城区通称“三镇”。(见图1)清朝末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后,推行“新政”,兴办工厂、学校,民族工业乘势得以发展,为武汉近代工业奠定了基础,使武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1905年,汉口修筑张公堤,这条堤对逐年降低后湖一带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陆地,对起初狭小的汉口扩建面积提供了方便条件。汉口的面积扩大了几十倍,变成了真正的“大汉口”,其对外贸易占全国外贸总额10%,成为中国第二大对外通商口岸。当时的城区仅限于汉口沿江地带、武昌城、汉阳府,青山区地段基本没有发展。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汉爆发,建立了湖北军政府,1926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促进了汉口的繁华。民国时期,武汉是仅次于上海的大汉口,经济繁荣(见图2),城区建成范围有了一定的规模,依稀可见街区道路纵横交错,居民区也较之晚清扩大了许多,图上看,汉口的扩展速度明显快过汉阳和武昌,沿江的建筑区初见规模。1949年5月,武汉解放曾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改为湖北省会城市。建国初期的武汉地图与民国初年相比变化不是太大(见图3),显然战乱的影响是城市发展的桎梏。不管武汉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大自然的地理变化总是滞后的,长江、汉江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中心城区一直是城市最稳定的区域,昔日繁华的蛛丝马迹并没有因为战乱而完全毁掉。武汉那个时候的格局:汉口西起古田,东到长江,北到二七路,老城区核心是汉正街和中山公园;汉阳北至汉江,东临长江,以鹦鹉大道和汉阳大道为老城区主干道,交汇的中心就是钟家村,是汉阳老城区最繁华的位置;图中可以看出武昌有断层,主要是青山区和武昌区之间的断层,中间地带基本就是农村。

把不同时期的武汉地图摆在眼前,百年沧桑跃然纸上,对比地图上往昔的武汉和今天大不一样,城市的蔓延迅速,城市空间扩展显而易见,如今武汉周边地区,被飞速发展的都市肌理弥漫,那些乡村里的人逐渐走进城市,成为了大武汉的一份子。1985年,市区建设区总面积为211平方千米,2014年武汉地理信息蓝皮书公布了武汉中心城区建设区总面积为379.05平方千米。(见图4)4张地图是武汉城市发展壮大的见证,武汉三镇已经连成了一片,都市里的村庄已经不存在,青山区与武昌区已无缝隙。作为老武汉人,我看到武汉变得更通达,更快捷,更强壮,更敞亮了。

更多信息请浏览中国测绘新闻网http://www.zgchb.com.cn/

敬请关注中国测绘报官方微博“测绘地信”

中国测绘报微信公众号“测绘地理信息”


    关注 测绘地理信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