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奇书志】《论语》:孔子乘车行礼解开春秋地图之惑

 

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论语·乡党》当姬...




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论语·乡党》

当姬氏周王朝的气数渐衰时,史称春秋时期的古老中国,迎来第一次学术繁荣期,儒、道、墨、法、兵、名、阴阳、纵横、杂、农等各家学说纷纷登场,正所谓百家争鸣,各领风骚。

学术的兴起与争辩推动了文明的进步。作为文明的重要组成元素,地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与变化。那么,春秋时期的地图究竟是什么样子?地图的载体是什么?是绢?是麻?是石刻?是青铜?抑或是竹片?是木板?在考古发掘尚未发现春秋地图的当下,实在难以判断春秋地图的本来面貌。好在有一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儒家经典名著《论语》,在记录孔子遵循“克己复礼”的言行举止篇章中,用“式负版者”四个字悄然解答了春秋时期地图的载体之惑。

“式负版者”出自《论语·乡党》。《乡党》这一篇共27章,通过生动描述孔子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告诉人们如何才能符合圣贤礼数。许多研究者认为,《乡党》篇是全面了解孔子、深入研究孔子最为重要的典籍。恰恰在这样重要的典籍中,《乡党》不经意透露出关于春秋时期地图应用发展的重要信息。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这是《乡党》第25篇的全文,字数并不多,大概意思为: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关系很亲密,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礼节。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作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这里最为关键的就是对“式负版者”的解释,就“式”字而言,按此处使用的意境,《辞源》的解释为车前扶手横木,通“轼”,古人立而乘车,低头抚拭,以示敬意,这种礼节谓之为“式”。也就是说,这里所说的“式”是一种含有敬意的礼节。而“负版者”,则在解释上略有商榷之处。现行的《论语》释文,都把“负版者”解释为“背负国家图籍的人”,这样的解释源于孔子10世孙孔安国所称“负版者,持邦国之图籍者也”的权威注解。

当然,孔安国这样的解释原本并无争议。关于“版”的解释,不妨拿孔子同时期的典籍相比较一下。如《墨子·备穴》:“连版,以穴高下广陜为度,令穴者与版俱前,凿亣版,令容矛。”这里“版”所指木板。又如《管子·宙合》:“退身不舍端,修业不息版。”此处“版”所指书写用的木简。而《周礼·天官·宫伯》所言:“宫伯掌王宫之士庶子凡在版者”,“版”则是户籍的意思。

以上种种,说明“版”是记载文字的木板,也是户籍的代称。加上孔安国的“国家图籍”解释,这里的“图”和“国家”相关联,显然表面为代表国家疆域的地图,侧面印证了春秋时代的地图和户籍一样刻在木板之上,两者都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但从《乡党》来看,这里所说的“负版者”,恐怕应当是制作地图的工匠,背负着刻制地图、户籍的木板,偶遇孔子的一个场景。这里面体现了孔子关于“礼”的两层内涵。其一是认为地图和户籍作为国家的象征,理当表示恭敬。其二则是虽然是地位卑微的工匠,因为他背负着的木板是制作地图、户籍所用的材料,所以也要表示敬重。

这其中,孔子在行礼的前后场景、语境里,先说到了关系亲密的朋友,随后是熟悉的官员和盲人,再之后是乘车外出碰到的两种陌生人,其一是穿着丧服的人,其二是“负版者”。从关系的亲疏、地位的高低所呈现的递进关系可以看出,这里的“负版者”不是负责管理地图、户籍的官员,而应该是制作地图的工匠。

孔子的本意无非是这样的:且不说对待熟人要行礼,就是对待陌生的戴孝路人,乃至制作国家图籍的匠人,也得恭谦有礼。须知,孔子是一个推崇西周礼法的极端主义者,崇尚等级森严的礼制,倡导君君臣臣的上下级关系。而西周掌管地图的官员是地位很高的“大司徒”,怎么可能和“负版者”相提并论呢?

透过《乡党》的只言片语,说明在纸张还没有出现的春秋时期,地图的制作,通常由工匠选择合适的木料,然后打磨成型,背负到宫城作坊,根据管理地图、户籍、法典官员的指令,负责刻制成型。由于木板容易腐朽、虫蛀等特性,造成存世罕见,难以传承至今。如传闻刻在竹简上的《孙膑兵法》原本附有数幅地图,可惜佚失无存,也许就因为是木板制作的原因。这也恐怕就是导致现代的我们无法有幸一览春秋时期地图原貌的缘由吧。


    关注 测绘地理信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