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凉了?世界才开始见到我们的光!” 邦上墙

 

任何试图用几条性质去概括一个群体然后自认为了解了这个群体、从此可以替这个群体发言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因为“90后佛系人生”的刷屏和一帮自媒体对于90后群体的群嘲现象,这周的“邦上墙“我们聊了聊有关90后的话题。(传送门→邦上墙18期:求求你别再消费90后了)

实际上,任何试图用几条性质去概括一个群体然后自认为了解了这个群体、从此可以替这个群体发言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是把这个群体变为了他者。

邦哥在这先po一篇知乎作者学霸猫关于90后创业者的老文。以创业角度切入来看待这个命题:
《仓廪实而知礼节——生于富足年代的90后 》
作为90后创业者的我们,除了是互联网的土著外,对更广义的商业文明究竟会带来怎么样的变革?在我看来,这是富足的一代,对钱更从容,不仅要站着挣钱,更要了解许多事情不只是用钱来衡量。我们对自己是谁,自己的事业是什么,对社会责任和价值理念,都有着更深层次的觉知。

在浙江,大多数中年土豪大概都会有一个从贫寒农村工匠到苦心经营办厂的发家故事。在媒体,一穷二白的大学生奋而代码斩获千万估值从此逆袭的故事也从未停歇。

创业成功,很多时候被与屌丝逆袭划上了等号,公众期待看到的是一个有一个没有背景没有资源白手起家的故事,仿佛只有这样唐吉可德式的悲壮,才是值得赞颂的。于是,我们不难理解强东哥上市之后为何苦苦强调自己当初如何贫困进京,更不难理解为什么陈欧同学就因为父亲稍有权力就被黑得面目全非。

如果一个社会一直迷恋“屌丝逆袭”的故事,并将所有出生良好接受良好教育的成功者打上“二代”标签盖棺定论,那么这个社会的文明心态注定匮乏。事实上,今天怀揣几百元进京从而发家的故事,已经越来越少。创业所需要的技术门槛、知识门槛越来越高,即使是所谓门槛相对低的互联网行业,亦需要良好的教育背景作为基础。

相应的,社会资源进一步集中,我们的父母60年代生的第一代,一部分已经成为了中产及以上,而这部分人的后代接受了相对更好的教育。越来越多90后都有出国留学的背景,国内名校也几乎人人都有海外游学或交换的经历,无论创业或者不创业,一部分90后在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感受应该是富足,从来没有为钱或者为生存担忧过,全社会性的富足以及个人家庭的富足,也带给了他们更远大的眼界,更超脱世俗的抱负——向需求层次的更高处进发,从事所爱,并彰显个人价值。

有一枚91年的妹子,伦敦圣马丁毕业回国,做了自己的服装设计工作室。她的个人风格非常强烈,并非常见的high fashion。她常常觉得无法和70、80后们沟通,后者常凭借年龄与社会经验说:“你应该专门给明星做高定挣得多”或“你干嘛不开个婚纱设计店,市场成熟挣得也多”。年长者们通常认为创业只是等于创富,从而习惯于以金钱回报作为判断的唯一标准。

而这个妹子创业,只是为了自己想要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与风格。虽小众,却仍有气味相投爱好者与之分享。并不是所有服装设计都需要成为Zara或Chanel,“小而美”的品牌气质,既是一种自主选择,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舒适坚守。

因为一篇“人生苦短,必须性感”而刷爆朋友圈的90后社会企业家Jacob,留学日本,游学在英国,有着超级丰富的义工旅行经历。“一本盖满各国印章”的护照,在年轻人群中并不少见,我们喜欢干NGO,喜欢把暑假投入到尼泊尔或者非洲的志愿者服务中去,也想要去和这个世界里那些“看不见”的人群链接。

Jacob的故事是,做了很棒的咨询项目,毕业之后拿到2W美金一个月的诱人offer,却开始思考自己以后的事业,意义何在。他想明白了,回到老家绍兴,开始做国内大多数70、80更加无法理解的一件事情——CSR公益咨询。

我们曾在一次路演中遇见,他的项目讲完后,台下所有听众和投资人一片茫然:根本就没有人知道他们到底在做什么!然后投资人开始反复问:你的盈利模式是什么?你能赚多少钱? 这场对话在Jacob讲完我们是一个非盈利的项目后,实在无法再继续下去。频段不一样,脑洞差太多,有时候真是没办法沟通。

有一家VC有一个孵化器计划,希望邀请Jacob加入,可以给他对接更多客户和资源——大多数人肯定都会狠狠点头。可是Jacob拒绝的理由很简单,这家VC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可他的CSR公益咨询的价值。不会为了所谓的资源而改变初衷,坚持寻找价值观相符且彼此能够认可和理解的合作伙伴——这,是90后身上富足心态的又一种体现。

在《中国合伙人》里,许多人看到了第一代中国企业家的影子,并始终以此为标杆来要求年轻一代人。新东方草创当年颇具草莽之气,倒不是电影里大使馆被炸了之后程冬青挺身而出的一幕,而是大多数上过新东方的人都听说过的一个段子——最开始没真题,老俞就雇了5个民工去考GRE,一拿到卷子,5个民工立马起身就跑,就这样把真题带了出来,而民工们遭到了终身禁考GRE的处分。

而今天的我们,不少人也因为自己背景上的优势而选择在留学和教育领域创业,我们的思想和方式都完全不一样了。这些创始人大多有着非常炫目的名校学历背景,并且拉上几个同等背景的小伙伴,就形成了大量小规模但活的非常滋润的留学机构了。

他们绝壁不愿意用新东方那一套来教学生背单词,更加慎重地挑选客户保证质量优先。我们不再需要跪着挣钱,社会越来越富足,任何方式都能够挣到数量并不少的钱。我们相信创业不是成全别人恶心自己,而是成全自己也顺便成全别人。

更强的契约精神,对规则更加遵守,选择和价值都更加多元化,也正是社会进步的条件下,一代人的全面觉知。如果说上一代人创业仅仅是因为吃不饱饭被逼到走投无路的选择,那么我们不仅可以工作,可以通过任何方式挣钱,而这个时代更美妙的可能性是——你可以知道你自己是谁,并且坚定地捍卫你是谁,而通过你所坚守的价值观来塑造自己的事业。

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他们更喜欢小规模的,扁平化的团队,沟通成本低,小而美地做自己最想要做的事情,建立更符合自己品味和调性的产品与品牌。

他们不想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做自己并不喜欢的产品,亦不愿意扩张到太过庞大而难以管理的团队。在自我觉知的理念和美感,与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注定平庸的道路之间,我们更想要选择一种让自己感到舒服的平衡。

当你下一次看到XX离开投行咨询选择创业的时候,不需要叹息他脑子进水。是的,创业或许真没原来再投行咨询赚得多,那么光鲜亮丽,可是对这一代人来说,lifestyle的诱惑力远远比所谓的升职加薪来得高太多。

对于工作的意义,我们有更加深刻的觉知。任何只是为了挣钱的工作,在我们看来是不道德的。在吃饱穿暖以后,我们寻找的始终是一份事业——废寝忘食不是为了拼个你死我活的输赢,而是因为喜欢,是因为有一种朦胧而清晰的使命感,所以坚定。我们喜欢创造东西,不喜欢零和的博弈。

这是一个时尚、艺术、设计、娱乐、公益、慈善事业将会全面爆发的时代,我们选择生活方式,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并且以之定义自我身份,再通过消费和创造进行二次表达。我们渴望与伦敦和巴黎的设计师在国际巅峰的舞台上同台竞技,我们孜孜不倦地再全球范围内寻找最契合的价值观与合作伙伴,我们不喜欢问:“你的工作是什么”而我们更关注,你是谁,你好玩吗,你逗逼吗?

喂,毕竟我们最相信,人生可不是“You are as good as the money you make”呀!

最后看看精选的10条留言吧,看看他们眼中的90后:

莫经秋

以后的老板会是90后,企业家会是90后,官员会是90后,主席都会是90后,借用某电视剧里的一句台词:【经验丰富的领导们,长辈们都表示,在他们的一生中,从未遇到过像眼前的这代年轻人一样,自私,无礼和只会享乐。注意,这句话不是今天说的,而是在1911年,大西洋月刊上的一封信,102年过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认为,下一代的年轻人不如自己,可社会的发展证明,一代确比一代强。

凉米ღ

消费90后IP的都是90后,其实是对现实的无奈。作为第一批90后,看到00后小鲜肉开始活跃起来了,看到80后前辈有所成就,感觉90后就是缺失的10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过度期,社会发展求稳,为了从原来守旧的思维模式开始向多元化发展。所以离经叛道的是90后,害怕跟不上时代的是90后,追求快速成功又无计可施的90后,也只能发发牢骚了。

(。^_・)ノ

凉?世界才开始见到我们的光

肩膀哥

90后的文章引起大家群体自嘲,换一种想法。大概也是自己发展的速度比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而90后更多人又是独生子女的一代;面对着就业压力,生存压力,房价压力和年龄压力;所谓的第一批90后在坚持奋斗着,想要放肆自我,却没了00后的年轻资本和勇气,承担责任和家庭,可能更多人还在努力过程中。

第一批90后经历了社会的飞速变革和发展,自己作为第一批90后也深有体会,不到10年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动辄10万加的阅读,也许是90后在忙碌与压力中的一种自嘲和一种寻求共鸣的放松方式,但是希望不要继续为了吸引眼球而传递负能量,90后很坚强,即使已经开始脱发,开始泡枸杞,但是他们依然在坚持和奋斗着。


    关注 创业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