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的红砖古厝和侨乡风情才是闽南

 

集美被认为是“集天下之大美”之地学村历史的映衬山海交融的旖旎古迹民俗的传承都是集美之美所在...



每到小假周末,这清新悠然的小岛必是游人如织,被脚印踏破。

临时小岛民的我自是不愿与太多人擦肩亦不愿缱绻在家的。

办法多的是,就像玩法一样,

把小岛让给游人,把精髓留给自己,我便去到岛外的集美一窥闽南。

跨上集美大桥的一刻,便能远眺到对岸的别样风貌。

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屋顶、瓦片、结构、外立面,都不同于岛上。

建筑,承载着一众风俗与一地文化。

梁思成说:“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

还能更正确吗!

对集美的探索围绕两个关键词:“嘉庚风格建筑”与“南洋侨乡文化”。

一下车被不远处两座高楼的屋顶吸引,最先到的是集美大学。



如果不是这两个屋顶,便没什么大不同。

而这种不同正是“嘉庚风格”建筑最独特之处。

“穿西装,戴斗笠”,融合了南洋建筑的现代楼体和传统闽南民居的红色歇山顶。

也许这种建筑风格似曾相识,那你一定记得出了北京站的中国海关大楼,更是“穿西装,戴礼帽”式的突兀。

然而这种初识的不协调慢慢变成了闽南最和谐和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

集美大学里整体偏现代的建筑群都集合了三个特点:

  1. 铺着“嘉庚砖”的红檐歇山顶
  2. 完全对称的结构
  3. 柱子和线条框架的庄严感








这种中西合璧偏于现代,集美学村的古楼在历史的映衬下更显风韵犹存。



标志性建筑当属南薰楼,亭立于楼上,檐飞于瓦尖。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隔着李林园是延平楼,总觉在哪部清新穿越青春电影里似曾相识,配着一架泛黄的钢琴和穿着校服舞动的手指。







沿着嘉庚路溯洄学村正门的路上,不期为华灯初上的一栋建筑驻足。

这既中式古朴,又大气华贵的,是集美大学华文学院。

不时进进出出黑的白的各色小哥,竟是给鬼佬占了便宜,也罢了,这中西结合的建筑中间点缀些中西合璧的爱情故事,画面感也是极好的。







不时地心想,这岛外的生活也是很惬意淳朴的。

静听松涛,远眺碧海。

作为外来之客,想象从集美小学,升到集美中学、集美大学,然后下南洋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找寻五六十年代南洋大学的影子。

这样的轨迹,觉得闽南得很。

陈嘉庚兴办教育,弦歌不辍,兴修建筑,振国不息,也是影响了几代华侨和闽南人。

到了陈嘉庚的老家集美大社,才能真切体会到浓郁的侨乡风情。

▼如果没人指引是极易错过这条石路窄巷的。



这座古老的村庄有古色古香的大厝、原汁原味的民俗,信步其中,走走停停,可以感受这座村庄的精髓所在。

从小巷窜进去,路边的村民坐在自家门口,剥着打捞上的蚝仔,用我听不懂的闽南话唠着家常。

颇有滨海滩涂阔,古朴民风醇的画面感。

大社的心脏位置只一座戏台和一幢陈氏宗祠,只此两处便能感受到一股隔世的沧桑与冷暖。

曾经唱着幽幽南音的戏台,如今绕梁的是乡邻们打牌的世俗地气。

对路相应的则来自陈氏宗祠里的另一波闲暇老人。

转身迈入,大红灯笼高高挂,竟不知今夕何夕。



仿佛穿越回20世纪初,村民讨海,青壮南下的年岁。

传统文化保留最彻底的,自然是这深居窄巷,古风犹存方可咀嚼往事。

这小小的祠堂,竟雕梁画栋,双燕归脊,熠熠生辉。



闽南古民居,秦筒簪花,汉瓦垂珠,尤其是那像燕尾一般的屋脊曳光焕彩,独领风骚。

流畅的曲线飞扬挺拔,轻巧、俊逸的燕尾剪出了岁月的韶光。

三川垂脊间精致细腻地装饰着飞龙彩凤、七彩云纹。

这般秀美灵动,雅丽稳重,已随侨乡入梦为一抹剪影、一丝乡愁。



确是引人思乡情浓的,在“集天下大美之地”,沿海的庙宇、村中的古厝、路边的祠堂、斑驳的民居,高高翘起的燕尾诉说着昨日的故事;复古的学堂、怀旧的青石板路、浅浅诉说的历史、拔地而起的高楼见证着今日的传奇。

欢迎关注悠悠漫游记,与你分享眼前的情趣和远方的景色。


    关注 悠悠漫游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