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相与菌相丨李叫兽专栏

 

随着各地环保政策的日益收紧以及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政策的逐步推行,通过过去排换水的方式来解决池塘的水质问题变得越来越困难,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将越来越依赖于池塘生态系统自身来解决。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出池塘生态系统自身净化能力?...





在水产集约化养殖过程中,水质成为单位水体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溶氧可以通过浮游藻类的光合作用产氧,增氧机械设备来解决,化学增氧剂在必要的时候作为补充。引发水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鱼虾的代谢产物及排泄物(主要是含氮废弃物)过多,超过了养殖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导致氨氮,亚硝酸等水质指标异常,从而引发鱼虾食欲下降,饵料系数增大,体质下降易患病,甚至是水质的急性中毒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各地环保政策的日益收紧以及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政策的逐步推行,通过过去排换水的方式来解决养殖过程中的池塘的水质问题变得越来越困难,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将越来越依赖于池塘生态系统自身来解决。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池塘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能力,使养殖过程中的水质在鱼虾生长适宜的范围内,成为每个水产养殖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
藻相和菌相在养殖池塘生态系统自我净化过程中的作用。

在养殖池塘中,残饵和粪便等有机废弃物主要是通过池塘生态系统中的有益微生物来分解净化。有机废弃物中的氮以及鱼虾排泄的氨氮主要通过藻类以及细菌的吸收利用,转化为藻类细胞自身的蛋白质以及菌体蛋白。

养殖水体的多余的氮的去除过程还有一个就是反硝化,反硝化是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以硝酸盐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而进行的无氧呼吸过程,结果使硝酸盐逐渐还原为NO、氧化二氮,最终变为氮气。反硝化在污水脱氮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反硝化的厌氧特性,决定了反硝化细菌很难人工保存,尤其是在液体制剂中,市面上销售的反硝化菌产品要么是假的,要么只是反硝化细菌的培养基。

由于氧对反硝化脱氮有抑制作用。一般在反硝化反应器内溶解氧应控制在0.5mg/L以下(活性污泥法)或1mg/L以下(生物膜法),反硝化细菌才具有反硝化活性。而在养殖水体中,为了保证养殖鱼虾基本的溶氧需要,很难提供足够大的厌氧环境。这些因素的存在,就决定了在高密度养殖过程中,反硝化作用(脱氮作用)的强度不足以处理水体中多余的氮,多余的氮需要转化为藻类细胞的蛋白和细菌的菌体蛋白。

二.高产池塘如何培养好水体的菌相?

在低密度养殖池塘中,养殖水体中本来就有一定量的异养菌,起到分解残饵粪便等有机物的作用,养殖水体中多余的氨氮可以通过水体中既有的微生物以及浮游藻类在生长繁殖过程中的吸收利用即可保持整个养殖过程中的浓度处于合理的范围内。

而在珠三角鳜鱼,泥鳅,生鱼,黄骨鱼,泥鳅等高产池塘中,由于密度过大以及这些养殖鱼类的生活习性,水质浑浊(如图1),水体中缺乏藻相(如图2)成为养殖过程中的常态。养殖水体的自我净化主要通过微生物。在完全没有藻相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依靠系统自身的净化能力以及益生菌的分解净化能力,一样可以以比较高的密度养殖出上市规格的鱼虾。



图1 示泥鳅养殖池塘的水质浑浊

图2 高产桂花塘和黄骨塘的溶氧及水温曲线,通过曲线可以判断出池塘的藻相

很多观点认为养殖池塘本身不缺乏异养菌,因为在生态系统中作为分解者的异养菌在水体中本来就已经大量存在,不需要在养殖过程中另外添加。

实际上由于在高密度养殖过程中,由于水体中的有益菌的数量已经不能满足水体中分解净化的需要,在实际养殖生产过程中,桂花鱼,黄骨,生鱼等高密度养殖池塘水体的氨氮和亚盐过高成为养殖的常态(如图3)。



图3 示鳜鱼高密度养殖池塘亚盐严重超标

也有观点认为,养殖水体中的有益微生物在水体中本来就存在,只要在水体中添加适宜的营养物质,它们就能够自行大量繁殖。

而池塘内存在的异养菌之间在营养和生态位上也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关系。如果原来在水体中存在的有益微生物在池塘微生物群落形成的过程当中,没有大量增殖,成为优势菌。那么,即使往池塘里面添加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样也不能大量增殖,成为优势菌群。

在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微生物菌群的种类,数量以及各种微生物所占的比例是整个池塘的水体环境及生态系统与细菌相互适应的结果。每个池塘的水质,底质,给微生物提供的营养物质不一样,导致了每个池塘在养殖过程中孕育出来的微生态系统都不一样,就像什么样的土壤里面适合种植什么样的庄稼是一样的道理。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池塘在使用微生态制剂后,效果比较明显,能够很好地处理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水质问题;而有的池塘效果却不明显,主要原因就在于,微生态制剂在施用到池塘内后,有的在池塘内能够定植,迅速大量增殖,成为水体中的优势菌,发挥作用,而在有的池塘环境中,不能大量增殖形成优势菌,故效果不明显的原因。

因此,在高密度养殖过程中,需要通过往水体中按照微生物的生长周期(如图4)持续大量添加特定的有益微生物,让水体中的有益微生物菌群的持续保持优势菌的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水体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



图4 示细菌的生长周期

在水产微生态制剂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菌种的选择。在微生物制剂的使用过程中,最好是土著菌种(及养殖环境中获得的菌种),这样在扩培,施用到水体中,能够顺利度过微生物生长的适应期,进入生长繁殖阶段,发挥作用。

2,菌种的扩培。在使用微生物制剂的时候,一定要在自己的养殖场进行扩培,增加施用到水体中的活菌数量。在前文中也提到过,微生物制剂添加到水体中,不一定能够大量增殖,成为水体中的优势菌,如果在使用的时候,使用到水体中的活菌数量不够,使用的效果就难以保持稳定。

此外,自行扩培还能够降低微生物制剂的使用成本。在实际生产当中,市面上也有光合细菌和复合微生物的培养基销售。在自行扩培的时候,需要注意避免杂菌的污染。

3,菌的使用时间间隔。在微生态制剂的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微生物的生长周期使用,保持添加的有益菌一直处于水体中的优势菌的地位,一旦细菌进入了衰亡期在添加,水体中的有益菌的总体数量就会减少。因此,在高密度养殖的时候,建议每隔2-3天使用一次扩培后的微生物制剂。

三,
如何充分发挥出池塘养殖系统中微生物的净化能力?

1,细菌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的特点。

异养菌的细胞大约含有50%的碳和10%的氮(以干物质计),那么,它在分解有机物,并以此作为碳源和氮源的时候同化成自身物质的时候,也是按这个比例吸收的。有机物在分解的过程中,它本身的氮要么被细菌吸收利用,转化为菌体蛋白中的氮。要么就会转化无机氮(主要是氨氮)释放到养殖环境中。如果在分解有机物的时候,有机物中的氮比例过高,超过细菌的需要量,分解的过程中就会向水体中释放出无机氮(主要是氨氮);如果在分解有机物的时候,有机物中的氮比例过低,小于细菌的需要量,则在有机物分解的过程中异养菌需要从环境中吸收氨氮,硝酸盐等无机氮满足自己对氮的需求。一般而言,分解含有1克有机碳的有机物大约需要氮0.01-0.02克。

而在养殖的后期,随着投饵量的不断增加,饲料蛋白不断输入到养殖水体中养殖的水体中常常存在碳氮比的失衡。特别是养殖对蛋白需求高的品种(如对虾,鲈鱼等)的过程中,产生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中,含有1克有机碳的有机物的含氮量远远大于0.01-0.02克。

3,
养殖后期如何平衡养殖水体中的碳氮比?

在养殖的中后期,为了调节水体中的碳氮比,有经验的养殖者通常会使用一些甘蔗汁,糖蜜等含碳量比较高的有机物,结果发现随着这些东西的使用,水体反而原来越清爽,原因就在于,调整了水体的碳氮比之后,有利于水体中原来的有机物的分解。

因此,在养殖后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来调水的时候,最好和糖蜜,葡萄糖,红糖等含碳量比较高的投入品搭配使用,调节水体中的碳氮比,充分发挥出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和净化能力,在分解有机物,调节水体的藻相与菌相的时候效果会更好。

4,高产池塘如何处理消杀与养护的矛盾。

在过去的很多年水产疾病预防工作中,很多厂家出于产品销售的考虑,许多消杀类产品背后的使用说明书上经常写“预防:每10天半个月水体消毒一次,剂量减半”等等,这种提法在现行的水产养殖背景及模式下是否正确?

高产池塘在养殖过程中系统的自我净化主要依靠水体中的藻类和有益微生物。 而消杀类的药物对养殖水体中的藻类及微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一旦整个池塘生态系统的净化机制及净化能力出现问题,必然会带来严重的水质问题。

在高产池塘的日常的疾病预防过程中,定期消杀进行疾病的预防是否适用,值得每个水产养殖者所思考。

更多水产技术,请关注《水产技术百科全书》APP,扫描二维码即可下载。



李叫兽专栏丨推荐阅读

●淡水鱼类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方案

●几种鱼病同时发生,先处理哪一种?

●氨氮亚盐过高,鱼儿中毒死了一大片,4套方案搞定!

●如何降低养殖过程中的饵料系数?

●叉尾鮰套肠综合症真正的病因及处理思路和方法

●只有1%的养户知道这8个原因:为什么用药方案无效?

●食品安全和环保压力对池塘养殖产量的影响

●鱼苗培育过程中敌害生物的处理



    关注 鱼大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