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张氏四杰(1)

 

黄河之北,太行之南,古为怀庆府。登临府城天宁寺三圣塔顶,北望太行,苍茫峻巍,南眺黄河,一线沉沉。西五...





        黄河之北,太行之南,古为怀庆府。登临府城天宁寺三圣塔顶,北望太行,苍茫峻巍,南眺黄河,一线沉沉。西五十里,太行黄河相交,呈犄牛之角,犄角向东南扇形延伸,一片肥袤冲击平原,人称牛角川。

不知何年何月,牛角川悄然突起一支异军,军中数十号人马,依仗天然优势,北上太行山,南下黄河滩,挖朽根,捡腐木,背负肩挑手提,回家,经十八道工序,化腐朽为神奇,雕磨出花鸟虫鱼人兽物象,天人合一,惟妙惟肖,谓之根雕艺术作品。后有人牵头,经民政部门备案,成立根雕艺术协会,领军者甚是了得,现头衔国家根艺美术协会理事、省根雕艺术协会副主席,麾下四位张姓,皆过耳顺之年,性格阅历各异,均算个人物,人称“张氏四杰”。

张老大,年过古稀,矮个,一双莫言般眼睛,迟早笑眯糊糊,其为耕夫,老伴早逝。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投身造纸机械行业,拖泥带水捞了半盆金,混入农民企业家队伍,十里八村,小有名气。忽一日,国家治污,行业塌方式凋敝,张老大在劫难逃,企业家光环不再,皈依农民。

三十年河东河西,张老大无所事事,冥冥中灵机一动,凭借少时小木匠兼油漆匠功夫,转身嬗变,涉足根艺。数年,成果累累,尤其四个桐木镂空雕花笔筒,人见人爱,每次参展,必置显眼位置,好评如云。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艺亦如其人,张老大根艺作品入眼可识,异在着漆,厚重幽光,然,漆色掩盖本色,凸显俗气。

时光荏苒,张老大积蓄之半盆水金耗尽,生活拮据。膝下两子,凡人一双,终日四处刨食,顾不及老父温饱。苦了张老大,七十余岁进城务工,先在澡堂烧锅炉,月资六百元,业余,仍雕磨不已,偶尔卖件作品,贴补生活,倒也怡乐。数月,不明不白被老板辞退。几经辗转,流落到一家私立校办工厂,保管兼花工。仓库即车间,校方放几台机器,装点门面,一片凄清空旷。张老大以厂为家,偏居仓库一角,将根艺作品摆于闲置货架上,根材堆于库外,锅碗瓢盆塞纸箱内,一日三餐,生一顿熟一顿,自做自食,偌大车间,平添几分生气。又数月,又不明不白被雇主辞退。

张老大与子心存芥蒂,对五岁小孙厚爱有加,或小聚,或开会,必携其孙,童叟牵手入场,一片啧啧,张老大背后议子,当面教孙,凡在场者,逐一对孙介绍——某爷,局长。某爷,教授。某爷,艺术家。某爷,大款......长大如众爷,出人头地。小孙羞涩,怯怯望一眼众爷,低头无语。

忽一日,噩耗传,张老大心梗归西,领军者急电圈内主要成员,购一大型花圈,驱面包车至张宅,不料,张老大棺椁及孝子贤孙已至坟地,众急追至坟,送张老大最后一程......

事后,张老大四个精品镂空雕花笔筒下落不明。坊间传说,笔筒散落于圈内人之手。

(待续)






杨寿远,中学高级教师。沁阳一中66届初中毕业生,1985年毕业于新乡师专中文系。1969年参加教育工作,先后在中学、教师进修学校教书,在教委、教育电视台供职,2010年退休。

曾任《河南日报》通讯员,《新乡师专报》编辑记者,《教育时报》兼职记者,《西部大开发>> 杂志社驻外记者,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一栏目部记者。

有散文、小说、诗歌、故事、报告文学、文学评论60余万字散见于各级各类报刊。

现为河南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焦作日报》老年记者,沁阳市作协副主席,《沁阳文学》《沁园春》编委。






    关注 沁阳文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