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全球的跨界思维,精髓都在这!

 

当跨界思维遇上学习,收获的不仅是创新、有趣的学习形式,更能为组织前行注入巨大的能量。...

当跨界思维遇上学习,收获的不仅是创新、有趣的学习形式,更能为组织前行注入巨大的能量。

本文是2018年2月推送的第55篇干货,计3305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文 | 周宏桥 新维创新私塾创始人

来源 | 《培训》杂志1月刊

苹果已故创始人乔布斯曾说:“苹果电脑之所以伟大,其中一个原因是,创造它的是一群音乐家、诗人、艺术家、动物学家和历史学家,而他们恰恰还是世界上最好的计算机科学家。”

“艺专道通”是中西文明通认的最高境界。我在给多所商学院EMBA授课时,试图剖析当今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科技创新、商业创新;同时,又交叉类比中西方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的演进与创新脉络,以此架构未来创新型企业家“士魂商才”的知识工程。
中西对比,思想先于观察
中西会通的基础在于明晰中西方各自的思维模式。我从自己的作品《半面创新》第3章中取例(见图表1)。

图表1 中西方思维模式
图左多是中国人的思维,是一种基于赋、比、兴的铺陈、类比、联想等感性的、直观的模式;图右多是西方人知性即理性的思维,是基于概念、判断、推理之上的演绎法、归纳法,以及IT革命之后出现的计算与大数据的思维模式。

中西方思维模式之所以存异,关键原因在于汉字——汉字的构造过程即中华民族思维模式的形成过程。

象形:通过观物取意而把握整体的思维模式,比较直观。

指事:以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中加入指示性符号来表意,隐含了相关性思维——对具象做关联类比,对抽象做关联象征。

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联合成一个新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

形声:由形旁和声旁拼接,形旁表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

据哲学家培根的考证,人类新思想、新观念的诞生,主要是凭借直觉或顿悟,而不是逻辑;但后者却是帮助人们整理思绪、证实或证伪的工具。中西会通再次论证了这一点。由此,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彭加勒详细总结出了“创新”的四个步骤。

准备:以意识自发的专注与沉思作为先导,这是直觉突现的基础。

蛰伏:准备成熟之后,大脑开始潜意识的活动。

顿悟:灵感与直觉突然出现在意识的边缘,是无意识向有意识的过渡。

验证:这一阶段,大脑有意识地验证新思想、新观念,从而实现创新与突破。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对比,展示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通过经验观察进入大脑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概念与理论先行,即“思想领先于观察”。

也就是说,概念与抽象理论的发展要先于对事实的理解,当概念存在于心时,遇到相关的经验才能被激活,并赋予经验以普遍意义。

因此,“创新”的关键,首要是从具体经验中抽象出相关体系,然后用体系“阐明思想,建议观察,解释事实”。
想创新?“先人后事”是首要


在此,我以诸葛亮《隆中对》为例,分析通行古今的行为模式(见图表2)。

图表2 《隆中对》中的行为模式
《隆中对》战略的致命之处在于第三步——任用关羽为“荆州CEO”,是为用人不当。因此,创新首要在“人”,其次在于事情内在因果,最后才是落地运营。这与企业经营不谋而合(见图表3)。

图表3 企业经营的思维模式
借用这一逻辑,可以对乔布斯1996年底回归苹果后的一系列创新变革略作分析。

  • 首先,先人后事。
苹果在1996年濒临破产。根据董事会评估,如果留任原CEO阿梅里奥,变革成功率为10%;聘请新CEO,成功率为40%;重新请回乔布斯,成功率是60%。

乔布斯走马上任后立刻挥起三板斧。一是从被苹果收购的Next公司带来“哼哈二将”——软件总工程师阿瓦德斯·特凡尼安(Avadis Tevanian)和硬件总工程师乔纳森·鲁宾斯坦(Jonathan Rubinstein),从而掌控了技术与产品线;二是请走了原CEO阿梅里奥;三是解散旧董事会,改组新董事会,并邀请自己的支持者加入。

  • 其次,结构组合。
回归后,乔布斯首先亮出新理念——创造伟大的产品,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产品能赚钱固然好,那样可以持续创造,但创造的动力应该是产品而非利润,因而才有了后续的Think Different广告。

那么,何为“伟大”?乔布斯进而提出其产品观——满足需求的产品是平庸的,引领和创造需求的产品才堪称伟大。同时,为了保证产品的纯粹性,其创造过程应由设计师而非工程师来主导,因为设计才是人工作品的灵魂。于是,苹果才有了首席设计官乔纳森·伊夫(Jonathan Ive)。

经营战略方面,乔布斯坚持现有产品经营与创新开拓“二轮驱动”。前者固守PC业务根据地,在1998年推出iMac并大获成功,把苹果从死亡线上拉回。

后者创新重塑消费类电子产品,传奇故事由此开篇:2001年的iPod、2003年的iTunes、2007年的iPhone、2008年的App Store、2010年的iPad。2010年5月底,苹果市值超越微软,终结了后者称霸行业近30年的历史,登凌绝顶。

  • 最后,实施运营。


这一点上,乔布斯可谓“一劳永逸”——他找到了运营天才、供应链管理专家蒂姆·库克(Tim Cook),库克用辉煌的业绩自证实力:把苹果供应商从100家减少到24家,并说服众多供应商迁址到苹果工厂旁;将2个月的库存缩短至6天,最后减到15个小时;将生产周期从4个月压缩到2个月。

2011年8月,库克接班成为苹果新任CEO,2个月后乔布斯病逝。

科技与人文的交融
跨界的文理会通,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会通。两者看似殊途两面,实则同归一体,它们都追索普遍、追求意义、追随永恒。

在我的作品《跨界引爆创新:唐诗+互联网=企业创新》中,我将企业喻为诗人,后者运用格律技术创造了诗歌产品,于是“诗人”集合形成行业。接着,我将这一行业千年间的各类创新进行归纳分类,梳理出了唐诗创新的全景结构,再与互联网创新交叉类比,找出共同规律,也即创新的规律。

值得一提的是,诗词代表了中华民族精神,而互联网则代表了时代精神。前者是人文艺术,后者为科学技术,于是便有了“科技+人文=创新”这一视角。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而一家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变迁,也同样如此(见图表4)。

图表4 从文理会通看行业变迁
  • 初期


行业起步,通常技术创新先行,如沈宋的唐诗格律技术、英特尔的微处理器技术。

  • 兴盛


随后,行业潮流将被某一款产品引爆,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MITS的Altair8800。

接着,百家争鸣的势态形成,多种设计竞相涌现,产品领先成为主导战略,如唐诗的田园、边塞、浪漫、现实各派,以及PC行业的Commodore PET 2001、TRS-80 Model I、Apple II、IBM PC等各类新品。

然后,行业淘汰赛开始,其间双雄争霸,如唐诗的李杜、PC的苹果与IBM。

  • 中期


这一时期,众企业紧跟行业标准,开始模仿制作,如唐诗的“大历十才子”、江南诗人群,以及PC的兼容机、山寨机。

模仿必然导致同质化,从而引发下一轮创新——一路走大众市场,采用低成本战略,以运营制胜,如元白诗派、戴尔的直销流程;一路走亲近客户路线,采用高价值战略,如韩孟诗派、IBM的服务创新;还有一路固守产品战略,以产品组合应战。

  • 晚期


最后阶段,产品将在体验创新或设计创新上发力,如李商隐的心象意识流派、苹果的体验创新。紧接着,随着破坏性创新的出现,整个行业将被颠覆,如宋词、iPad、智能手机等。

跨界联动,引爆创新
当你在某个特定领域工作时,基本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形成沿特定方向的想法。心理学家将其解释为人脑的反应链,它处于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经验领域,仅仅耳听一词、眼见一物,便能激活、牵动整个思维联想的链条。

只有当你到达领域交叉点时,才可以将多领域的概念连结,生成多向跳跃发散的思维。而跨界,正是为了打破这些领域的壁垒。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提出“跨界创新”,将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文化、不同行业的概念、技术等相互关联、配合,从而组成非同凡响的新想法或突破性的创新。

哈佛商学院的三名教授杰夫·戴尔(Jeff Dyer)、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Clayton M. Christensen)和赫尔·葛瑞格森(Hal Gregersen)在合著的《创新者的DNA》一书中,对25名创新型创业家、500多名曾创办创新型公司或曾发明新产品的人、3000多名职业经理人高管,进行了长达六年的研究,总结出“创新创造者”共有的五项特质:观察、关联、质疑、试验、交流。

其中,关联能力(把看似无关的问题或来自不同领域的想法成功联系起来的能力)被认为是引爆创新的支点。

通过对上世纪的480项重大创新成果的统计,可以发现,三四十年代是突破型成果为主,组合型成果为辅;五六十年代时,二者大致相当;八十年代起,组合型成果占据主导。

所以,爱因斯坦认为“组合作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乔布斯称“创造力就是整合事物的能力”,比尔·盖茨则说“To relate two domains that may not seem connected(要把看似无关的领域,触类旁通地联系起来)”。

本文来源于《培训》杂志1月刊,部分图片来自摄图网。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投稿请联系:editor@trainingmag.com.cn
往期文章推荐

你以为换个工作就顺心了?

德鲁克:不用喜欢你的上司,了解他就行

【春节特辑】培训人,微课了解一下

【春节特辑】开春,换个思路做内训师培养吧~


    关注 培训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