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50万以下家庭的孩子,请不要和我家宝宝说话!

 

我们不是一个圈子的!...




如果孩子要和农村娃一起玩
你会怎么办?


我儿子从小就看英文原版动画片,比如《小猪佩奇》《托马斯和朋友们》,我们从不让他和看《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些国产动画片的小孩一块玩,就是想让他从小有英文环境和好一点的朋友圈。

结果大年初二回老家过春节,一没留神儿子就和刚看完电影《熊出没》的两个小孩玩到一块了,还成为了“好朋友”。现在返城了,吵着要看《熊出没》,拒绝看英文原版动画,我该怎么办?

——来自一位妈妈的求助
此帖一出,立刻引来众网友纷纷吐槽

奶西崔:现在的家长令人害怕,孩子玩什么,看什么,交什么朋友都充斥着功利性,都必须要“有意义”,请问这些家长刷微博干啥呢,回家天天看名著去呀。


vivi鑫娜:我是家长,我的孩子在看动画片方面有足够的自我选择权利!但是我会给孩子建议,比如看到小猪佩奇的时候,我会说,佩奇跟爸爸妈妈说话真有礼貌,都不大喊大叫,我儿子就学会了。父母一定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但并不是强势的介入。


M_J_Super:说白了,就是家长自己没本事,把自己的无能归咎于小时候没维护好所谓的“圈子”。然后把这种自卑换一种形式强迫加到孩子身上!


猫咪爱上鱼饼干:我儿子熊出没也看,汪汪队也看,超级飞侠也看,我也没看到我儿子在里面学到什么不好的,那些个看小猪佩奇的孩子,我也没看到高贵到哪里去,如果说熊出没没营养,我觉得海绵宝宝也不怎么样。
其实,这种鄙视链在我们身边也很常见
▼▼▼
看进口原声动画的鄙视看进口中字版动画的
看进口中字版动画的鄙视看国产动画的
上贵族幼儿园的鄙视上公立幼儿园的
上国际幼儿园的鄙视上贵族幼儿园的
学贵族爱好的鄙视学传统爱好的
学传统爱好的鄙视没有爱好的
还有家长以有无英文名
作为孩子的交友标准



甚至为了让孩子处在“精英”圈子里
联名要将年薪50万以下的家庭赶出小区

相信多数妈妈都有碰到过
这种“来自中产阶级的鄙视”
甚至还被这些人diss过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
让这些家长胆敢鄙视他人呢
我认为是他们的


这些家长深感来自社会的压力,也明白自己已经无法跳出固有的“圈子”,但他们心有不甘,所以他们将希望都寄托于下一代。

但他们又不知道怎么去教育孩子,就暴力地通过金钱作为划分“圈子”的标准,企图以一种病态的方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最终在逼疯自己的同时,也用费尽心思做成的“毒药”摧毁了孩子短暂的童年,扭曲了孩子的三观。



第一颗“毒药”叫焦虑焦虑是恨不得把起跑线画到娘胎里的争分夺秒,是吃多少都觉得吃不饱的贪婪,是不论身在何位都怕失去的患得患失。这样的焦虑传递给孩子,时间就变成了赶路的计价器,童年变成了功利的教学计划。

第二颗“毒药”叫歧视。歧视是人性中的癌,是衡量一个人品格成色的标准。以富贵为目标,以鄙夷穷人为表现的教育,折射出的却是自己深至骨髓的卑贱。

第三颗“毒药”叫拜所谓的中产教育鄙视链,唯一的标准就是金钱,名头骇人的国际幼儿园,价格昂贵的早教班,没有中文配音的原声动画片……无一不是腰包的体现。拜金的结果是什么?这就不用我多说了。



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拥有一个英文名,学会一项特长,也不是让孩子拥有大笔财富,“高人一等”,而是让孩子探索世界,发现自我,拥有独特的思考和独立的人格

在这个探索世界,发现自我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是十分重要的。看什么动画,交什么朋友,学什么兴趣特长,都应该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家长要做的是给他们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强势介入,让他们进入自己所谓的“圈子”,赢了一时,却输了人生

△ 部分配图来自网络

部分观点引自《新京报》

如有侵权 请联系我们删除

马上就到了一年一度的白色情人节了
你想好和你的小情人怎么过了吗?
婴芭莎为上海地区的妈妈
精选了一系列白色情人节活动
赶快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详情吧!
往期精选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索票报名 >>婴芭莎·儿博会 >>

2018年3月24日-25日 广州琶洲·保利世贸博览馆

2018年4月6日-7日 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2018年6月9日-10日 上海·浦东世博展览馆


    关注 婴芭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