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第二章:教育的概念(文字背诵版)!

 



今天菌菌给大家整理了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教育的概念知识点
希望对你们复习备考有帮助哦~


第一节 教育概念
教育的概念
1
1、广义教育

广义的教育,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2、狭义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教育分类
2


1、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指教育活动被严格限制在学校教育系统,并且严格按照学校的一套规章制度来行事,即“建立一种具有普遍使命的、结构坚固而权利集中的学校体系”。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针对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每一个人应该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其道路。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看,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种类型。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3、教育三种定义方式

美国教育学家谢弗勒探讨了三种定义方式,即“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任何一种教育的定义都是这三种定义的结合。
教育功能
3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教育系统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实际的作用和影响。这种影响和作用的性质可能是正向的、促进的,也可能是负向的、阻碍的,或者是无效的。

1、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目的和价值的追求,这种理想追求在教育实践中运行的实际表现,构成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是教育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社会功能是教育对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这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的观点,教育功能不一定都是正向的促进作用,也同时存在负向的阻碍作用。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对任何社会、任何时期的教育来说,正向和负向的功能都存在,只不过比重不同。多数时期的教育以正向功能为主,但历史上也有某些时期,如欧洲中世纪教育、法西斯教育、军国主义教育等,不仅扼杀了人的个性发展,而且也阻碍着社会的发展。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和隐性也是默顿分析功能的一个维度。显性功能是有目的实现的功能,而隐性功能是主观期望之外的意外结果。按照默顿这一思想,教育功能也分为显性和隐性。显性教育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如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学校照管儿童的功能等,都是隐性功能的表现。显性与隐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转变成了显性教育功能。

4、保存功能和超越功能

有人从三方面分析了教育的自我保存功能:

一是就教育的源泉来讲,教育作为传递社会文化的工具,自身不能不落后于它所传递的文化本身。

二是就教育的过程来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相对固定,它倾向于形式化、公式化,教育的微观结构不能不具有相当大的稳固性,并影响到教育的中观、宏观结构的稳固性。

三是就教育的结果来讲,教育“产品”的检验过程复杂而漫长,这不仅由于教育活动的周期长,而教育活动的成效要在活动周期结束后较长时间才能充分显示出来;而且因为个人的成长受到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难从一个人的成长中把教育的功效所占比重精确计算出来。教育成果检验不易,可能成为教育保守的正当理由。

但是,与此同时,教育也能使自己更新。它一方面附属于社会,反映着那个社会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它也受外部压力的影响,从而不断改革和更新自身。相比之下,教育由于其自身具有保守倾向,其自我保存功能一般要强于自我更新功能。

5、个体谋生功能和享用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指向外在社会的要求,个体把教育作为一种生存手段和工具。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并非指为了达到外在目的而受教育,而使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从广义的教育来讲,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含有目的、内容、方法、制度等方面的因素;又具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普通教育、专业(职业)教育等不同的类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活动等不同领域;以及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思想理论等不同形态。

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类别、多领域、多形态的社会子系统。但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
教育者
1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成为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教育者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和水平发展,但也在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约和鼓励下活动,教育者是社会人与教育者的统一。
受教育者
2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受教育者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不是白板或加工的素材。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权益。他们已有的发展水平、倾向和当下的心态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活动的起点。
教育中介系统
3


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它不仅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两个方面,更广泛地看,还应该包括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教育中介系统为纽带。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它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它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的目的。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就不会有好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和概括,而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


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
1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教育的其中一种形态,它主要形成于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育水平低。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只是在社会生活(各种仪式等)和生产(如狩猎、捕鱼等)中进行的,教育内容贫乏,教育方法主要是口耳相传和实践中的模仿;

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无论是男是女,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古代社会的教育
2


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其主要特征是:

第一,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西方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第三,教育是面向少数有特权阶层子弟的,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

第四,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军事知识、宗教教义和道德知识;

第五,教育的主要方法是严酷的纪律和强迫下的反省,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

第六,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七,教育实践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不独立、不系统、不科学;

第八,教育与生活相脱离,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现代社会的教育
3


(一)工业社会教育特征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1)从时间上说,现代学校最早出现在18世纪。

(2)从类型上说,现代学校既包括实科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也包括现代大学。

(3)从途径上,一是新建一些适合于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大生产以及工人提高自己劳动素质需要的学校;二是逐步地改造传统的学校,增加现代课程;三是由政府出资购买或接管一批教会学校。

(4)与农业社会的学校相比,现代学校在体系上更完备、类型上更多样、层次上更清晰、性质上也更世俗化。

(5)就教学组织形式而言,现代学校普遍实行了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工业社会的教育,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结构上来说,其复杂性程度都是农业社会的教育无法比拟的。因此,教育实践迫切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从客观上促进了教科学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的创新。

(二)信息化社会教育特征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学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职业预备的需要,而且也要满足人们人文关怀的需要;学校的类型进一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要。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将继教育的生产性之后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用将进一步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已远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教育也不再是青少年一代的专利,而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

教育改革也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受教育权成为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权紧密相关的一项公民权利,全民教育的理念不断从理论走向实践。
未来教育发展趋势
4


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一些传统的教育观显然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趋势,并逐渐被一些涌现出新的教育理念所取代,未来教育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远程化和多媒体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教育的远程化和多媒体化是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学校不再是学生的惟一信息源,传统的教材、教师中心的课堂式信息传递方式的实际教学效果已经相形见绌,远程化和多媒体化在教学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2、教育产业化和市场化

教育机构对产业活动的主动介入,校办科技企业的不断兴起,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规模的扩大,这些都是教育产业化趋势的表现。

各类教育机构也开始通过向人才市场和科技成果市场提供优质“产品”来获得市场的对等回报,从而使收支状况大为改观。

3、教育终生化和社会化

终生教育的概念界定是: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生教育”。从时间维度上看,终生教育的教育过程是由婴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等阶段教育构成的完整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维度上看,终生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它既包括普通教育,也包括专业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可以利用各种媒介,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来开展终生教育。

同时,终生教育在时间、空间和学习类型上皆具有一定的弹性,而且终生教育多采取自我导向的学习原则,并提供各种学习策略和途径,其积极的意义在于培养个人主动自学的态度和能力,以适应社会的急速变迁。

▷ 推荐阅读 

教育学概述知识点(文字背诵版)!


5月份开始准备考研,是不是太晚了?



教育学的起源知识点汇总!







    关注 教育学考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