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阳:宁台边界走 最美长田头

 

宁海与天台二县,自宁海南部麻岙岭头的里下王开始,一直到西部摘星岭附近的三府界,有着数十公里的边界。界线南低西...







宁海与天台二县,自宁海南部麻岙岭头的里下王开始,一直到西部摘星岭附近的三府界,有着数十公里的边界。界线南低西高,皆在崇山峻岭之间。著名的王爱山岗,夹着白、清二溪,居于中间,似一条长龙直插天台华顶主峰。

四百年前,徐霞客先生就是自宁海出西门,沿着宁台古道,渡水母溪,登松门岭,越过三十里的王爱山岗,直抵天封寺。而王爱山岗,基本上就是一条宁台的边界,许多时候,一不小心,就会一脚踏进天台。

那里秀美的景色,不仅留于《徐霞客游记》中,并在驴友帖子中广传。尽管在驴走中有数次走进宁台边界,皆因行色匆匆,或者季节不同,未能很好地去欣赏美丽的景色。初夏,是一个播种的季节,宁台边界有着广阔的高山梯田,而且播种历史悠久,早在四百年前,徐霞客先生就在他的游记开篇中记载:“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也向现代化进军,四百年前,种了小麦,只能种植糯晚稻。四百年后的今天,收割完小麦后,还可播种杂交水稻。一直想去看看种上水稻的梯田,是个什么样子的。

与友人相约,分别于六月十六日与六月三十日,二个下午,驾车踏足了筋竹岭与长田头。从甬临线西行,穿过桑州岭隧道,至坑口村东,有二条乡村公路,一条往天台的泳溪,一条至长田头。我们首先选择沙羊线,车子沿着弯曲清溪,行驶的狭隘的公路上,须得小心驾驶。经过宁海最靠近天台的小村上叶,翻过一座山岭,就进入到天台县下溪头村的界域内。跟当地村民交谈中,才晓得,宁台最明显的分界处是马路:宁海这边的马路是黑色的柏油路面,通常比天台那边要宽二三十公分。天台那边的马路是水泥路面。下溪头虽属天台,但商贸活动,基本上都在宁海这边,严然是宁海在天台的飞地。清溪两岸的生态,基本保持在原生状态,很少有被开发的迹象,竟连溪堤也是自然形成的,只在村口处,有用溪卵石磊起的坎,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村民说,那要得益于两县交界,或者得益于偏远的边界,要不,早就被建造水库了。

继续前行,清溪一分为二,一条南去苍山,一条西上天台山。我们西去泳溪方向,泳溪为天台东部的一个山区小镇,与宁海的桑州与岔路镇相邻。当年徐霞客先生笔下所叙的:“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这条国清大路,就是经泳溪西上国清寺的宁台古道。古道早已被公路所潜代,也许是必须的规律,也许应该可以避免。泳溪就没有先前走过的那几个小村这般幽静了,林子大了,动物就多,动物多了,废物就多,废物多了,环境就糟。虽说有古塔、古桥、古房子,让人的目光所到之处,总有零乱的味道。从沙羊线转至桑泳线,沿着陡峻的王爱山盘山公路,车子蜗牛般喘着粗气,向着筋竹庵驶去。有了前段的经历,这次我们从天台进入宁海,看到水泥路变成柏油路,知道已经进入宁海地界了。王爱山岗上的宁台界线,其实大部分都处于岗头之上,界分南北二边,北边是宁海。

著名的筋竹庵在公路西侧的山岗之上,黄墙青瓦,好不气派。庵前有一小水库,周围有不少正在耕种的水稻田,层层而上,清澈的田水,碧绿的秧苗,倒映着蓝天白云,好不漂亮。庵西有蒋家袅庙,庙后有一条古道,似乎已淹没于清草丛中。沿古道登上岗头,极目远眺,桑州屿南岗、麻岙岭、长田头、天台苍山、逐步尖、新龙潭岗、梁皇山、柴界山,一望无遗。向西百步,就是山头程,村口有一古枫,参天丈余,树龄四百年,估计徐霞客先生当年路过此地时,它还只是一棵小不点儿。诺大一个自然村,空荡荡的,没有几个人,且都是老弱病残者。转回筋竹庵,忽然天色突变,桑州岭头方向,白茫茫一片,估计雨量不小,我们赶紧上车沿王爱山岗,经桑州岭头返回。

第二次,我们决定上长田头。村在桑洲最高峰长田山边,距镇区12公里左右。全村182户,445人,共有耕地面积202亩,山林面积1911亩。而这202亩耕田,仍是世代居住于此地的村民,化几代人的人力与物力,一锄头一锄从山脊之上开发出来,形成层层高山梯田的奇观。村庄处于海拨500公尺以上的山腰之上,梯田位于村庄的周围,全年一半以上的天数,处于云雾之中。其茶叶、山笋、果蔬、稻谷等均为当地有名的特产,皆因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尚未被众人所认识。

从坑口村东的乡村公路进入,全部都是盘山公路,路面明显偏小,带路肩仅三公尺,二车交会,要到专门的交会车道,才能安全通过。一路上去,右边是大山,左边是悬崖,随着的海拨的不断升高,这左边的悬崖也越越来峻,越来越险,让人毛骨悚然,晕头转向,不寒而栗。六公里至里山村,里山村座落于一山岙之中,古色古香,村口溪坑,水清石秀,溪畔亭台楼阁,好不靓丽。从村口的村民那里,了解到,里山处于桑州至长田头的中间,属适得其半处。往上有公路直达长田头,但不能从麻岙岭头或木坑头回转,只能原路返回。村民告诉我们,向前二公里许,公路正在修建之中,路不太好走,最好车子停于水库脚,沿水库脚有一条小路,上去直通公路,步行三公里,可到长田头。

我们按照村民所指的路线,车停水库脚。从水库脚走一段小路,到公路,沿公路直上,不多时,到一畜牧场。畜牧场处于一片梯田之上,完全是一处世外桃源。让我们陶醉的是那层次分明的梯田,播种上绿色的秧苗,令人百看不厌。我们打听去长田头的路,女主人指着公路说:“一路向上,五里路差不多,就可到长田头,那里的梯田更美。

翻过一个山,站在山岗上,极目远眺,北侧的王爱山岗,青瓦黄墙的筋竹庵,尽收眼底;东南方向,山头槽、屿南岗隐约可辩。猛然间,发现我们所站的位置,正是五马共槽中,某一匹马的脊背。转过山岗,仿佛真的走进了世外桃源,远处房屋缘山坡而建,象一处古堡,更象是西藏的布特拉宫,直觉告诉我,那就是著名的长田头。公路建在山腰的峭壁之上,沿途绿树葱郁,知了声声,山雀在前面不停地跳跃,似玩皮的小孩,故意跟我们闹着玩,稍一靠近,它就跳走,停在那里等着我们走近。山岙中凉风习习,泉水叮咚,一条引水渠顺公路而上,不一会就到长田头。

长田头的民居里,多数都是人去楼空,我们在村口竟然没见到人影。遥望远处的王爱山,再看看山脚下的里山村,天高云淡,山青水碧,好一派美丽乡村,真是风景这边独好。公路下边是层层梯田,梯田建在坡度四、五十度的山坡上,在落差百余米的高坡上,一直向下延伸。青翠的水稻秧苗,见底的田水,映照出头顶的蓝天白云。我竟然象喝过六十度的烈酒,似乎有些醉了。我们沿村北的古道石阶,走进这个古老的小山村,山村早已破旧不堪了,许多房子已经倒塌,一些房子人去楼空。在村委会附近,一幢破旧的楼房前,终于见到了一对夫妻模样的长者,他们招呼我们,要我们进去坐,喝口茶。山村那淳朴的民风,让人感动。我们告诉他们,茶我们自带,不用客气。这里山高水清,远离尘世,一切看上去,都是那样的洁净,竟连道地石阶与路边的石头都如同家里的凳子一样的清爽。我们就坐在路边的石头上,与他们拉起了家常。当我问起那丘长田的时候,老人说:“你们误会了,长田头的名字,并不因为那丘长田,其实,这样的长田,有许多丘”。他指了门前右侧的那丘稻田:“以前来看长田的人,都认为是这丘田。”我们顺着的指点的方向看去,那丘田确实很长,尽要转过一个山湾,一眼望去,也就很难看到头了。老人接着说:“其实,下面看不到的地方,还有好多丘这样的长田,这是地理位置的原因造成的,也是山脉走向所致。我们的祖先,是在北宋年间,从梅林分移到这里来的。而梅林李氏,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后裔。因北宋前期为避战乱,南逃至梅林一带。他们这一族的祖辈,原为四兄弟,之前都是皇族成员,国破山河丢,一个诺大的家族,家破人亡,四处流散。老祖宗告诉儿子们,以后别说复国做皇帝的事了,就连做官发财也别去想,还是老老实实,好好种田,要长在田头,这样可保子孙千秋万代的平安。于是,大儿子带着家小,迁到宁台边界的长田头,为牢记祖训,把他们定居的地方,叫长田头,意思要求子孙,要长在田头。”听完老者的一席话,我似堤湖灌顶,又似胜读十年之书。这与宁海绝大多数村庄,所崇尚的那种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耕读文化,背道而驰,却独树一帜,我更欣赏后者这种农耕文化。

我们向他打听那个中央立有界碑的道地,老人说早已倒塌了,在村子后面的最高处,路不太好走,已经长久没有人去,还是到后山去看看远处的苍山。

沿着简易的乡村公路,继续西行,马路下,一片都是无际的绿油油的水稻田,呈梯状向远处延伸。我想,这里的一切,完全有底气,与云贵高原上的红河梯田有得一拼。无论怎样讲,红河的梯田是空的,是虚的,所能看到的,只是一片死水,并无生命的迹象。长田头的梯田却赋予着极强的生命,孕育着丰硕的果实,待到秋风乍起,这里将是一片金黄。比起捧着金饭碗讨饭的闹剧,我更欣赏这种抛掉金子的潇洒,其实,那片宁静而美丽的长田头,就是一块巨大的金子。宁海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许多国内著名的景象,差不多都能在宁海某地找得到。转过一个山口,前面就是天台的地界了,我们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天台。实际上,这界线是很难分得清爽的,在天台的地界中,有长田头村的田地,在宁海的地界中,也有天台人的田地,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他。站在山口,远眺西面的苍山,一缕白云飘浮于山尖之下,山尖一如沧海上的仙岛,似蓬莱再现,巨大的风车,从这里望去,竟如儿童手中的纸风车。北望王爱山,更加清澈,正对面,竟然是筋竹庵与山头程,纵观王爱整个山脉,如一条巨龙,连接着天台山与宁海,一条清溪,将长田山与王爱山切断,从而形成独特的地理风貌。清溪大峡谷,风景有待更多的发现,文化有待更深的挖掘,同时也期待宁台两县人民更好的保护好这片美丽自然资源。

临别之时,许久不愿离开。一方面感叹大自然造化,以及人类的勤劳与智慧,或者说,长田头李氏这种农耕文化的朴实,以及世代的坚守。另一方面,感叹与敬佩徐霞客先生的英明伟大,他当年所走的路,经过四百年历史的证明,无可争辩地成为宁台第一路。当年选择从宁海出西门来开篇,应该不是心血来潮,更非偶然,当你走过宁海的山山水水,当你有一天站在长田头的山坡上,北望王爱山时,你一定会感到,这是徐公经过深思熟虑,倾听多方意见(到了筋竹庵,听了云峰僧的建议),才作出的科学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

——END——
作者:杨晓阳,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会员。

编辑:野客。
桑洲
专辑
杨晓阳:宁台边界走 最美长田头

杨优芬:记忆中的桑洲

杨晓阳:“爰得其所”

杨晓阳:桑州,你好!

周卫平桑洲诗联集|胡明水书法

祁梦紫云庵 鸿运自然来

杨晓阳:踏春寻梦 印象桑州

程苗彩:桑洲随笔

杨晓阳:宁海城外桑州驿 霞客笔下台郡道

麻绍勤:牵挂慕湖山

叶雅琴:美丽慕湖山 乍看有田田

周照才:文化大村下洋周

袁伟望:我对桑洲的理解

卢秉仁:文脉书乡育英才

葛云高:探访华东第一水帘洞——麻源洞

葛云高:品味九宫豪宅——陈家三台

秦学军:桃坑,桃花源?

陈菊华:在桑洲,当油菜花遇见古筝

王静雅:桑洲寻幽

卢秉仁:千年古村 佛光普照

童章回:桑洲形胜

陈彬:桑洲驿

仇叶祥:充分利用独特资源 努力做大桑洲旅游文章

周林云:驿站·古寺·学堂

陈彬:麻岙岭与洄澜楼

林克刚:关于重建“桑洲历史文化街区”的设想与建议

叶国秀:桑洲山水春日行吟

杨小娣:悠然见南山

麻绍勤:花海茶乡 美满桑洲

童铁策:走进桑洲缅怀先辈

童铁策:当年霞客留指向 今述革命先驱之功绩——记宁海中学创办人之一王育和

李晖:桑洲老街的保护与开发

李晖:桑洲老街

李晖:桑洲驿古今史话

周林云:桑洲清溪

叶修德:民间传说|桑洲地名的由来

袁哲飞:桑洲乡村旅游的文化灵魂

王永财:桑洲的饮食文化

林巧玉:创建“清溪翰林文化生态园”之我见

陈勤勤:桑洲徐霞客文化和乡村旅游发展开发设想

陈勤勤:散文:古韵桑洲

陈勤勤:诗:题屿南冈紫云庵(外一首)

徐巧琼:黄罗洋访春

麻绍勤: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开展“寻古驿 访边界 花海茶乡添风彩” 桑洲采风活动

周照才:桑洲旅游开发之初探

陈涛:白岩学堂

赵聪芬:当年古驿霞客指 而今桑洲人心向

杨晓阳:秋高气爽攀骡峰 台郡道上访古村

赵爱娥:品茶赏花 走村访古 ——桑洲乡村旅游发展之管见

杨晓阳:踏春彩石村 寻梦九宫格

陈涛:千金难买……

周林云:没有极度寒冻,哪来无限风光?请看!

周明礼:高居全宁海的一个人、一个村、一个祠堂、一个书院!不看你会后悔一生!

葛云高:稀罕|桑洲人从小食用的竟是御用稻米

周林云:桑洲外岗还藏着这么多的古董,你想收藏吗?

周明礼:南部边陲重镇桑洲的自然景观你都知道吗?

杨晓阳:西南边陲领秀色 宁台山村感风情

周衍平:沧桑白岩寺

戚天法:孟姜女的故里竟然在……

葛云高:宁海历史上科举功名最高的人竟在……

陈涛:孟姜女送寒衣

周衍平:永乐寺为啥没有四金刚

葛云高:桑洲驿的诗情是徐霞客留指向的渊源

王高富:地灵人杰话桑洲

周明礼:游灵公山记

葛云高:桑洲的风物特产话古今



你想参加我们的活动吗?请点击下面蓝字阅读原文,加入我们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关注 宁海之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