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第三回丨只靠7000块,他如何成为孙中山背后的小金主?

 

今天,只要提起闽商就绕不过一个人——陈嘉庚。...



关注商界传说,听轱辘慧给你讲最好听的传说。



传统上的中国,对商业和商人总是给以横眉冷对的,就连历史似乎也在试图淡去他们的痕迹,但是中国商帮却是在时代变换中开天辟地的一群人,他们让中国经济有了一个雏形,甚至影响了国家几千年。轱辘慧最近在讲商帮的故事,历史的记忆或许残缺,但是我们要在断壁残垣中找到值得我们思考的痕迹。

今天是闽商第三回。只要提起闽商就绕不过一个人——陈嘉庚。咱们今天就来讲他的故事
30岁的潦倒掌柜

第一桶金替父还债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村的一个华侨世家。

跟今天有钱人出国定居拿绿卡不一样,那时候出国叫“背井离乡讨生活”。
陈嘉庚出生的时候,父亲正在新加坡,是间米店和一家工厂的小老板。孤儿寡母留在老家,但好歹不缺吃穿,算个小康。就这样,母亲独自抚养他长大。

1890年,17岁的陈嘉庚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纪,正好父亲想让儿子到新加坡来见见世面,于是他离开母亲,只身下南洋。
陈嘉庚的父亲陈杞柏


说这新加坡那时候也是大都市啊,灯红酒绿的,陈嘉庚也正是酸了吧唧的花季雨季,加上父亲做点儿小生意还算有点儿家底,这背景怎么听都像个青春片。

但这孩子不焦不躁的,老老实实呆在店里,跟着老伙计学习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虽说没什么系统性,但实践出真知,在电视里的青少年还在逃学、打架、初恋、堕胎的时候,人已经能当得起父亲的左右手了。

#你还好意思说人家的青春被狗吃了吗?#
1898年,母亲病逝,陈嘉庚立即回家守孝。出发之前,他把这几年自己经管的账务都交给他叔叔。当时他老爹各种走好运,资产大概35万元。

这个时候猪队友就上线了:

他这前脚一走,他老爹二房生的公子哥就各种在外面炫富装逼,等守完3年母丧的陈嘉庚回到新加坡,米店都快破产了,赚的钱都飞了不算,还欠债30多万。

估计陈嘉庚也是一个大写的懵逼。
年轻的陈嘉庚


别人家的公子哥30岁差不多事业有成,该买房买房,该买车买车,该成家成家。

他这倒好,刚把老母亲送走,身无分文回到新加坡,自己既没吃喝,也没嫖赌,结果我存款呢?没了!我家呢?没了!

按照新加坡法律,儿子没有给父亲还债的义务,但30岁的陈嘉庚是个有良心的,他实在看不下去老爹这么凄凉,所以还是接下了这个烂摊子,承担了跟自己半毛钱关系没有的债务。

就这么着,陈嘉庚第一次独立当上了大掌柜,还是个一屁股债的潦倒掌柜。
创业不是过家家,况且还有一屁股债的压力,陈嘉庚手里的资金少的可怜,找准投资项目成了能不能打翻身仗的关键。

经过详细的考察,陈嘉庚瞅准了菠萝罐头。

这东西好卖,重点是生产和销售周期短、需要的资金不多,容易倒开手啊。于是他决定建一个菠萝罐头厂。
资金不够,面子来凑,陈嘉庚成功跟人借到7000元,在距新加坡城区10英里的淡水港山地,建起了菠萝罐头厂。

跟现在的创业公司随便一个融资好几千万,一副老子什么都差就是不差钱不一样,陈嘉庚是省了再省,省了再省,借来的7000块勉强够建厂。制作菠萝罐头需要的的白铁、糖枋,都只能拉下面子再去跟别的商人赊,就这么凄凄惨惨地艰辛开工了。
20世纪初的新加坡


等到4月份菠萝一上市,陈嘉庚的“新利川”工厂就开始生产了。没钱建厂,哪儿有钱做广告搞推广?陈嘉庚只能自己上,他给自己的罐头品牌取名“苏丹”,意思就是菠萝罐头之王。

定位精准、商标响亮、加上陈嘉庚的精心经营,罐头厂运作良好,月底一算:哟!获净利9000多块!这成本回来了,而且还有盈余。

罐头果然赚钱啊!于是他捡起了老爹以前跟人合伙的月新菠萝厂。

这可不够,不就他又向下开设了谦益米号,米店兼做罐头厂的营业机关;向上在“新利川”附近购买了一块空地,用来种植菠萝,取名为“福山园”,后来成为了当地最大的菠萝种植园。

就这样,种产销流水线一键get,爸爸再也不怕我还不上他的欠款了!
热闹的新加坡街头


创业的小船有时候也是说翻就翻。

罐头生意做得好好的,1906年夏季,行市说跌就跌,陈嘉庚勉强保住了1万元的赢利,吃一堑长一智,陈嘉庚发现面包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嘉庚了解到一个橡胶商人高价卖掉了自己的橡胶园,敏锐如他,马上抓住了这个机会。他从这个商人这里购进18万粒橡胶种子,正好菠萝生意不景气,好多人正在脱手自己的菠萝园,陈嘉庚顺势购买了大片土地,改种起了橡胶。
到了1913年,陈嘉庚的菠萝产量已经占了整个新加坡的半数以上,说到做到成了业内的苏丹。这一年,40岁的他拥有两处橡胶园,四个菠萝罐头厂,一家米厂,一间米店,固定资产和纯利润有四五十万元,还清了父亲的债务,也成了华侨圈小有名气的人物。
40岁的南洋富豪
第二桶金兴建学校


这边一个十年过去,陈嘉庚好不容易靠自己当上了人生赢家,1914年秋,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
1914年6月28日

费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成为第一次世界胆战的导火索


打起仗来日子自然开始不好过,欧洲各国对菠萝罐头限制入口,陈嘉庚的几万箱罐头滞销。

这还不够,东印度洋上德国人成了一霸,逼得民间航运几乎全部停顿。没有快递,不止罐头,什么东西都卖不出去。产品积压的直接后果是资金困难,工厂租金交不上,工人工资又不能拖,陈嘉庚一夜回到解放前。
一战中的德军战列舰


这时候,陈嘉庚精准的判断力再次上线。

1914年冬天,他把所有积压的货物都低价脱手,当机立断决定经营航运业。

他先靠租船运输,分别租下了2艘轮船。人是铁,饭是钢,打仗也不能饿肚子,只要有快递,就有市场,他运来需求量很大的熟米,送到印度销售。

很快他又增加了2艘,专门承接英国政府的货物。

眼光毒又有魄力,仅仅一年后,净赚20多万元。

之后,他购买了多艘轮船,并且第三次发挥了自己的精准判断力:

树大招风,总是自己搞指不定什么时候得出事儿。于是他开始把轮船租给法国政府,这样不仅省事,避免了风险,获利也更快。
英国发行的货轮邮票


1916年,陈嘉庚的判断力第四次上线。

#历史课时间#

当时欧洲各国互相厮杀,给美国经济腾飞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美国工业长足的发展,刺激了橡胶制品的需求,带动了马来亚的橡胶业,一跃而成了支柱产业,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马来亚就这么成了世界“橡胶王国”。

而之前就说到陈嘉庚早就开始投资南洋橡胶产业,马来亚自然不例外。这时候,他此前的投资终于有了回报,他被作为公认的“马来亚橡胶王国四大功臣”之一载入史册。
在马来西亚的邮票上,

国旗与割橡胶的场景放在一起


此后2年,陈嘉庚逐渐把重心转移到橡胶业上,他把自己的罐头厂和米厂改为“谦益”橡胶厂,专做胶布,实现了橡胶经营从单一的农业垦植到工业制造的飞跃。

商界老司机怎么能没些靠谱的人脉呢?他设法跟美国橡胶业协会搭上关系,把广告做到了美国,把“谦益”橡胶厂的大半产品直接销售到美国。

这样,他实现了第二个飞跃:将橡胶的农、工、贸经营集于一身。同时开创了在英国统治新加坡百年来,华侨不通过洋行这个中介直接跟外国商家签合同的先例。
新加坡的洋行


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陈嘉庚不但没有遭受损失,反倒身价连连上翻。依靠米、树胶、轮船航运和出售菠萝罐头厂积存的铁皮,陈嘉庚获利450 多万元,扣除各种费用,实存资产430万元。

就这么迅速跻身新加坡富豪之列,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新加坡华侨大亨。
这么多钱,拿来做什么呢?
炫富装逼?Low了!
当年挺身而出帮弟弟和老爹背锅的陈嘉庚觉得,振兴工商业的目的是报国,而报国的关键就是兴建教育。

早在1893年,20岁——别人还在上学的时候他就开始办学了,他在家乡创办了“惕齐学塾”。

1913年又创办集美小学。

从此,陈嘉庚的办学之路越走越远,他跟弟弟陈敬贤一起边集资边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陈嘉庚的胞弟陈敬贤


从幼稚园、小学、中学,一路开到师范;专业的高等教育也是越办越全,建起了包括水产、航海、商业、农林、轻工业等校在内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资助了闽南20个县市110多所学校;并在侨居地新加坡倡办和赞助了道南小学、爱同小学、崇福小学、南侨中学、南侨师范等许多学校。
陈嘉庚在南洋捐建的崇福女学校


有人说了,办学也是投资啊!私立学校多赚钱啊!不光赚钱还赚口碑啊!

但陈嘉庚办学,不仅不赚钱,反而各种烧钱。

这么多学校,哪个不得靠钱养着?

为了维持学校资金链不断,他不停奔走努力,资金紧缺的时候甚至贱价出卖了橡胶园。
陈嘉庚和孩子们在一起


算起来,他一生中用于兴学的资金超过一亿美元,就算最穷的时候也没有减少对学校的资助。这笔钱,基本上等于他奋斗这么多年的全部身家了。

就这样,陈嘉庚成了“校主”。
宁可卖大厦,也要办厦大”
 50岁的橡胶大王

第三捅金支援革命
走出课堂,咱们继续回到商场。

一战之后,陈嘉庚一心一意扩展自己的橡胶王国。

1919年,随着橡胶制品的广泛应用,大家这才发现有商机,这就有了竞争。面对挑战,陈嘉庚调整自己,实现了第三个飞跃:他扩充了“谦益”橡胶厂的规模,将粗加工的生胶厂改为深加工的橡胶熟品厂。同时撤出之前入股的公司,组建陈嘉庚公司。
在马来亚鼎盛时期的公司


1922年,万恶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无度造成市场萧条,橡胶价连续3年下滑,但陈嘉庚断定橡胶业是新兴产业,好景还在前头,一咬牙一跺脚,他在马来亚又买下了9家橡胶厂。

1924年他不断扩张,开设分店。这一年,英国政府为了独占利润,哄抬橡胶价格,加上美国汽车工业生产迅速发展,橡胶价格真的开始大幅度上涨。

这一年是陈嘉庚橡胶事业的巅峰,资产上千万,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橡胶大王”。

这时候的陈嘉庚有多成功?

举个例子:

在英国大臣对新加坡工业的考察书中,曾经提到陈嘉庚的公司,说它是“亚洲最大的企业”。

是的,就是这么酷炫。
陈嘉庚公司的球鞋广告


直到1929年10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橡胶的最大买主美国一片萧条,对陈嘉庚的橡胶贸易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加上资助学校的巨大压力,最终,这个橡胶大王还是倒下了。

1932年,陈嘉庚辛苦创办的企业终于被收盘。陈嘉庚的经商之路就这样走到了尽头。
但“退休”的他可一点儿没闲着,以爱国华侨的身份出钱出力,媒体曝光率更高了。

早在1910年,他就加入同盟会,是孙中山背后的小金主之一。
1911年12月16日
孙中山途经新加坡时曾与陈嘉庚会晤
 


别看人家总在南洋打拼,但《新闻联播》一集不落,时刻关注着国内大小事。

他坚决抗日,反对卖国,经常以华侨领袖的身份带头捐款,打点关系,组织活动。
陈嘉庚以“南侨总会”主席的身份
号召南侨青年回国投身抗日
这几千名奋战在抗日战场上的南洋机工
现在却很少被人们提起
可以说他们是一群“被遗忘的卫国者”


那这么努力,到底能捐多少?

说仅仅1939年一年,南洋华侨就向祖国汇款3.6亿多元,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半期间,共计捐款约15亿元。

战争年代,这钱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陈嘉庚发表抗日演说


而就是这个捐起款来眼睛都不眨一下的陈嘉庚,在生活里却特别抠门儿:说在他家里,一个破茶杯翻过来立上蜡烛,就是一个新烛台,老爷子还老是乐乐呵呵管这叫“新发明”。
陈嘉庚带头捐款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在北京病逝,临终前实践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把自己总计300万人民币的遗产全部捐给国家,唯一的愿望是一定要把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继续办下去。
 



    关注 商界传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