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荪与“张东荪叛国案”

 

欢迎关注,感谢转发...

张东荪
张东荪是谁?当代国人已多不知晓,七八十岁的老人或许还有些印象。在历史的砥砺摩擦中,几多当时令人震惊的事件和名声显赫的人物,只不过留下几道蒙满灰尘的划痕。那么,拂去岁月的埃垢,张东荪又给我们留下什么记忆呢?

应该是几个清晰可见字迹以及不免歧义的辨析——现代哲学家,而且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确实很活跃;对北平和平解放作出很大贡献;以及“尔曹身与名俱灭”的“张东荪叛国案”。
张东荪原名万田,字东荪。1886年12月9日出生于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一个县官家庭。其父为官清廉勤政,为仕无望转治学,诗文造诣不凡,对两个儿子张尔田、张东荪产生了很大影响。张尔田文名早著,一度和王国维等并称“海上三子”。张东荪在传统儒家思想的熏染下,形成了旧式知识分子特有的人格气质。1952年,他在一份检讨中写道:“孔孟之道、中庸主义在我身上有深厚的根基,养成一种气质,总是以为清高最好,自命不凡,爱好名誉,有时自以为倔强就是有气节……”尽管张东荪包括这份检讨在内的多次检讨都被所在机关的领导和群众斥之为“避重就轻”“蒙混过关”,但这几句话倒是由衷之言。观其一生,可谓“成也萧何败萧何”。

张东荪于1904年获得官派留学资格,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学习。在日本,他面对国难日深的严重局面,兴起了强烈的入世救世之心。1907年,他在日本认识了前来讲学的梁启超,接受了立宪派的改良思想;同时还与同学蓝公武等人创办了一份《教育》杂志,鼓吹教育救国。此杂志虽然仅出版两号,但对于当时介绍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堪称后来以“政论家”著称的张东荪“指点江山”的啼声初试。

1911年,张东荪从日本回国。虽然科举制在1905年已经废除,但清政府为了表示“重用人才”,提升“海归”在士大夫和国民中的认同度,制定了授予一些归国后表现出色的留洋学生以科举功名的规定。于是张东荪等在太和殿面见了小皇帝宣统,进行殿试,并被清政府授予格致科进士功名。这批人可称是中国的“末代进士”了。

数月后武昌起义爆发,此时身居北京的张东荪正热心撰写政论性文章。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倾向革命的张东荪从北京南下,参加了临时政府并任内务部秘书。随后南北议和,张东荪退出新政府,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办报议政。

这一决定与他对当时社会、国情的认识尤其是对现实政治的体察有关。3个月的从政经历使他看到了眼前中国政局的困境,认为国家此时急需有人在政治理论方面加以指导,同时他也感到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并不在做具体行政工作,即“干政治”,而是监督政府启发民智,即“评政治”。他认为,“殊不知民主国家所需要的不尽是干政治的人才,即坐而论道的批评家亦未尝不是国家一种需要。”这就是在民国时盛行的“文人论政”“文章报国”吧。

















出处:《文史精华》2013年第4期

作者:武志文


←欢迎关注“老衲读史2”


    关注 老衲读史2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张东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