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晚“繁花初现”,不如一起“云”上欣赏

 

本周六晚的“声如夏花”线上音乐会,19:30演出正式开始...

20世纪古典音乐的天空依旧群星闪耀。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迁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踽踽而行,不安与变革萦绕在音乐家们的脑海中,化作清浊之响,成为大浪退去后沙滩上的颗颗遗珠。



本周六晚的“声如夏花”线上音乐会,19:30演出正式开始,著名指挥家李心草将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上演三部分属英国作曲家布里顿、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及美籍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年轻时的开山之作。它们风格迥异,却皆带有传统与现代的映射与反思,昭示着肩负文明传承使命之天才相继显露,恰似“繁花初现”



布里顿《简易交响曲》
1933年寒冷的圣诞节假期里,20岁的布里顿在故乡——英国最东处海边小镇洛斯托夫特写下他的《简易交响曲》,这一年,他结束了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为期三年的作曲学习。1934年3月6日,布里顿在英格兰古城诺维奇指挥一支业余乐团——诺维奇弦乐团首演此曲。这位14岁即累积上百首原创作品的音乐天才,将他9至12岁时创作的8支旋律汇集在四个乐章中,本想是一部可供小型学生弦乐团演奏的作品,却未料有朝一日,夕时牙医之子成为二十世纪英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

这是一首向古典致敬的四乐章作品,不仅因它服帖的调性关系及一、四乐章的奏鸣曲式结构,作曲家更是将乐章标名“布列”与“萨拉班德”这两种在巴洛克时代套曲中常见的舞曲。
*布里顿在《简易交响曲》第三乐章终版手稿上注明这段旋律的由来:1925年创作的第三号钢琴组曲



第一乐章:喧闹的布列舞曲

热烈活泼,在奏鸣曲式中,两个主题和调性相互争鸣,音乐动机交错衔接所呈现的旋律线,展现出古典主义与新巴洛克风格的双重特性。

第二乐章:滑稽的拨奏

整曲中最著名的乐章,是一首古典谐谑曲,弦乐的全程快速拨弦不绝于耳,而中段的重音则模仿了巴洛克时代的跺脚舞步。

第三乐章:感伤的萨拉班德舞曲

这段旋律来源于作曲家1925年创作的第三号钢琴组曲。轻柔的律动仿佛月下摇曳的影子,具有巴洛克舞蹈的特点。

第四乐章:玩笑似的终曲

这一乐章充满活力,元气十足,和声、织体、节奏、力度频繁变化,发展部引入第一主题并迅速展开,随即出其不意地进入尾声,全曲戛然而止。



普罗菲耶夫D大调第一交响曲“古典”
1904年的一天,时任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教授的格拉祖诺夫像往常一样,受人委托面见年轻学子 —— 一位由母亲陪伴来到此地的13岁少年,不寻常的是,他随身携带着大量作品,包括3部已完成、1部创作中的歌剧。这一年,少年正式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就读,十年寒窗由此而始。他就是普罗科菲耶夫。

1918年4月21日,普罗科菲耶夫指挥彼得格勒宫廷乐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前身)首演了他于一年前创作的D大调第一交响曲,并将其命名“古典”。普罗科菲耶夫对于这部作品有着清晰的创作理念:“我想如果海顿生活在今天,他将沿袭以往的方式继续创作,不过会加入一些创新的手法。这正是我想要创作的交响曲类型:一首古典风格的交响曲。”

民族、古典、现代与天才作曲家蓬勃个性的交辉,使得普罗科菲耶夫成为20世纪乐坛巨擘,这首“古典”交响曲也如他期许的那样,随时间的流逝,变为经典。如今仍广受喜爱、上演频繁、乃至成为众多国际乐团面试的必考曲目。



第一乐章:快板

音乐由低音区快速上行到高音区的一连串琶音开始,势如破竹,主调D大调向其属调C大调转换时迅速且具冲击力。

第二乐章:小行板

优雅而知性,小提琴与长笛依次奏出绵长的旋律与16分音符三连音的断奏乐句。中段高潮后,小提琴重唤主题,尾声在音型的重复与逐渐简化渐渐消失。

第三乐章:加沃特舞曲,不太快

舞曲在普罗科菲耶夫特有的跳跃式旋律中拉开序幕,短小的三段体乐章时长仅2分钟,这一主题也被用在作曲家1935年创作的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

第四乐章:终乐章,活泼的快板

作曲家此时已摆脱钢琴器乐作曲的局限,亲领整个交响乐队中各色乐器,如率千军万马,逐日追风,畅快又不失狡黠。


勋伯格《升华之夜》
同为少年时代就开始作曲的音乐天才,与科班出身的普罗科菲耶夫不同,勋伯格一生基本凭自学,除了20岁时曾跟随作曲家亚历山大·冯·泽姆林斯基上过一阵作曲对位课。这位鞋铺小贩的儿子,对艺术有着不同寻常的眼界,他钻研德奥音乐,被公认同时承袭了勃拉姆斯、瓦格纳这两位彼此水火不容大师之精髓;他擅长表现主义绘画,绘有著名的自画像,也成为“表现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他摒弃调性套路,开无调性音乐之先河;他开课授徒,创“十二音”体系,引领学生贝尔格、韦伯恩建立“第二维也纳乐派”,学者们为将莫扎特、海顿、贝多芬开创的维也纳乐派与其区分,特意改称“第一维也纳乐派”。
*勋伯格的自画像(手稿图片来源:Britten-Pears Foundation 布里顿-皮尔斯基金会)



小彩蛋:周六晚音乐会开始前,李心草指挥还将为大家展示他的独家《升华之夜》乐谱,敬请期待


我们回到1899年,当时25岁的勋伯格已深谙德国诗歌精髓,他读到诗人理查·戴默尔的一首名为《升华之夜》的诗篇,在三周之内完成同名弦乐六重奏,1917年为弦乐团演奏重新配器,1943年再次修订。它讲述了一对情侣在月下林间漫步、交谈,然而他们当晚必经现实残酷的洗礼,或愤然决裂,亦可柳暗花明。

这就是可以打动勋伯格的诗作,将生活中个体经受的风雨升华至人类共有的同理心,这正是勋伯格欣赏的处事之道,视野高远,彼此成全,这也是能令勃拉姆斯与瓦格纳各自坚守的音乐理念在此放下隔阂,相互契合的原因,严谨的音乐结构与丰富的和声语汇,融聚成古典音乐新的篇章。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直播界面~
为了不让您最关心的内容被湮没

防止我们一不小心失散

快把“首都教育”设置为星标吧★

只需三步↓↓


    关注 首都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