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讲坛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深度解读陶瓷文化

 

关注我,你的眼睛会怀孕中国古代陶瓷之美黑釉剔花瓷陶瓷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远在10000多年前的新...



关注我,你的眼睛会怀孕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黏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白陶:就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素胎陶器。它是用瓷土和高岭土为制陶原料,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
彩陶:所谓“彩陶”,是指以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为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绘制各种图案,入窑经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陶器。彩陶工艺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工艺艺术的主体之一。
黑陶:黑陶是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并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5000年)制陶工艺出现的又一个高峰,堪称中国古代制陶工艺中与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辉创造成就。
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
元青花:元代(公元1271~1368年)是中国青花瓷器烧造工艺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期。这一时期在前代"釉下彩"等工艺的基础上逐步确立、完善了青花瓷器的烧造技术,并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到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青花瓷器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瓷器中的主要产品。
玲珑瓷:青花玲珑瓷在世界瓷坛上独树一帜,它与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合称为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玲珑瓷始创于明代,它融青花技术之长,集镂雕艺术之妙,玲珑剔透,精巧细腻,具有清新明快之感。

本期《天中讲坛》特邀嘉宾,故宫研究院研究馆员王健华老师带领大家穿越漫长的陶瓷史,鉴赏美轮美奂的稀世珍品,探寻故宫藏瓷的恒久魅力。
王健华

故宫研究院研究馆员

文化部艺术研究院美学系陶瓷鉴定专业硕士生导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研究生院古陶瓷鉴定与修复专业硕士生导师

专著:《古瓷辩赏》、《明清官窑青花识真》、《唐三彩的鉴定与收藏》、《宜兴紫砂的鉴定与收藏》。


“天中讲坛”是由聚协昌博物馆,郑州图书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性系列文化讲座。从2015年3月,首讲邀请著名文化学者、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王立群教授开始,至今已举办20期。邀请了王立群、二月河、徐光春、纪连海、张宝明、王士祥、崔波、魏长领、王国强、肖占中、冯克坚等10多位知名学者担任主讲嘉宾,涉及国学,文学,历史等多个文化领域。
聚协昌聚协昌博物馆

弘扬传统文化 ✤ 营造精神家园

「长按云朵识别就能关注我了呢」



    关注 聚协昌博物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