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文:古诗反刍(一)

 

少时读诗,不求甚解,但爱意象清新、音韵优美。俟后重读,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命笔记之。日久,乃成系列,名曰:“古诗反刍”。...



古诗反刍(一)



照片摄于2004年长安大雁塔广场。

#缘起# 崔颢的《黄鹤楼》,虽然少年时就耳熟能详,却并没有把它当作严格的律诗,特别是前四句,更像是一首七绝。今天突然想起来,它的颔联其实也很工整:“黄鹤”对“白云”,“一去”对“千载”。和工于对仗、长于律诗的老杜自然不能比,但也已经相当不错。然后又想,"烟波江上使人愁",到底是"让人愁",还是"出使之人"心生乡愁?

#古诗反刍(1)# 唐伯虎有一首诗 《言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把最后一句的“使”当成使动用法,把“造”当成动词,然后顺理成章地理解为“我就不参与创造流动性了,肮脏啊”。后来才意识到,伯虎兄不是央行,这个“使”字可能仅仅就是“使用”的意思。ho ho ho~

#古诗反刍(2)# 唐诗宋词中经常出现一个词,叫“阑干”。如李白的《清平乐》“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稼轩的《水龙吟》“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里的“阑干”通假“栏杆”。但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就另作它解了。大致指的是纵横交错或横斜状,甚至可以直接用来指代北斗七星。

#古诗反刍(3)# 唐朝之所以成为诗歌盛世,原因之一是科举要考作诗,士子们自然趋之若鹜。应试诗中的极品,是“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所做的《省试湘灵鼓瑟》,其中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句千古流传,《旧唐书》曾认为其“必有神助”。个人感觉,这句诗,同北宋晏几道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一样,音韵优美,且彼此呼应,俱为神品。

#古诗反刍(4)# 苏轼有一首《江城子》,写出去打猎的情景。其中有一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多少年来一直被我附会成“站在半空中宣读圣旨,说冯唐你可以走了”。今天才知道,云中原来是个地名,汉文帝派冯唐持节来这里赦免魏尚。。这种望文生义的错误,类似于余秋雨把“朝辞白帝彩云间”理解成“李白一大早跟一个站在彩云之间、身着白衣的帝王告别”。虽则谬以千里,倒也能平添几分诗意,呵呵。

#古诗反刍(5)# 背古诗打发路上时间。无意中发现把稼轩的豪放与小杜的清丽混搭起来,居然也能成为一个“无情对”。上联是:了却君王天下事。下联是:赢得青楼薄幸名。好玩儿~ [呲牙]

#古诗反刍(6)# 八叉先生温庭筠有首著名的五律《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首诗的三四句脍炙人口,在于纯用名词组合,就渲染出行路艰辛和羁愁旅思。今早重读,随手查了一下“铎”字,释义为“大铃”,给出的词组中,有一个格外显眼——“振铎”。

#古诗反刍(7)# 在诗歌史上,杜甫绝对是一个巅峰,除了他的偶像李白之外,几乎无人能与之抗衡。今天搜了一下晚唐诗人许浑,发现他竟然也能跟诗圣并称。许诗的特点,是喜欢写风、写雨、写水,如“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如“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所以后人说——“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糗大了]

#古诗反刍(8)# 静安先生曾经总结过“古之成大事者所经历的三重境界”,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若干年前我还看到过“不成大事者所经历的三重境界”。第一重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类似于年少时的雄心壮志。第二重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发现自己不过尔尔,只能仰慕别人。第三重曰“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随波逐流,碌碌一生,只能空念儿时梦想,最后发现——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古诗反刍(9)# 李白的诗中,有两样东西出现的最多,一是月亮,二是酒,两者还经常同时出现。比如《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比如《杂题》诗序里的“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但我最喜欢的是那句“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总让我想起某年春节跟老杨在新郑喝的那瓶湖北名酒。李白是如此热爱酒和月亮,后来因为醉酒之后下水捉月,而最终结束了在人间的“谪仙”生涯。

#古诗反刍(10)# 描写春天的诗很多,我比较偏爱的有两首,一首是韩愈的《早春》,一首是韩愈的《晚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两首诗未见得好,但我就是喜欢。原因么,一是因为韩愈是我老乡,孟州敝地,能拿得出手的历史人物也就是退之了。二是对故乡春天的留恋,以及对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的怀念,就像某种病毒一样,总是会在阳春三月,准时发作。

(待续)



    关注 宏观大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