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式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大有可为

 

经济增长有很多引擎,但创新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文 | 流远  看懂经济专栏作家

经济增长有很多引擎,但创新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众所周知,由要素积累所推动的经济增长,最终会面临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这就会使得要素积累只能在一段时间内推动经济增长。而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只能靠要素利用效率的提高,而要素利用效率提高背后的支撑就是技术进步。

拉长视角,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的增长进程,工业革命期间涌现的众多发明重塑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社会脱离了“马尔萨斯”陷阱的折磨,众多国家先后出现了持续的经济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得以实现。

然而,较为悲观的是,颠覆性的创新并不容易实现。

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史学家罗伯特·戈登在《美国增长的起落》一书中认为,改变人类社会的很多创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出现了,比如现在我们所习以为常的电力、汽车、电话、飞机等。后来的很多所谓创新只能称为“改进”和深度利用,还达不到真正创新的标准,近期较有影响的创新可能是互联网了。

正是因为巨大的、真正的创新较为困难,导致很多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在某些时期出现下降的趋势。

有问题,就有答案。“开辟式创新”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什么是开辟式创新


缺乏巨大的、影响深远的创新并不意味着结局是悲观的,从增进人们福利的角度来看,还有很多渠道可以利用。

颠覆式创新概念提出者、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hristensen)提出的“开辟式创新”(Market-Creating Innovation)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从开辟式创新的英文名称“Market-Creating Innovation”我们可以猜出,其本意就是要开辟新的市场,把原本复杂昂贵的产品变得更实惠,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大众化,让更多的人买得起、用得上。克里斯坦森总结了开辟式创新的几个特点:

一是这种创新让人们得以接触之前负担不起或无法获得的(可能并不存在)产品或服务;二是这种创新通常把现有技术运用到不同的商业模式之中;三是这种创新源于当地市场,并服务于当地市场;四是这种创新在当地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五是这种创新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因为一旦某种商品让人们可以负担得起,大规模生产就成为必须的环节。

实际上,开辟式创新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补充性或开辟性,它是对现有供给体系的补充或开辟,来满足现有供给体系所不能满足的需求,或者是创造新的需求,而并不完全是冲击或代替现有供给体系。例如,克里斯坦森所列举的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险的例子,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险与已经存在的保险体系完全不冲突,只是满足了低收入人群的保险需求。

这与熊彼特对创新所定义的“创造性破坏”不同,在创造性破坏中,新技术可能会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对现有的模式可能是颠覆性的,从而对一些生产者造成破坏性影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工业革命时期及之后的机器替代工人,这也导致工业革命时期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此起彼伏。

教科书中的经济增长理论更多地从供给方来看待经济增长问题,认为持续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不断增加的供给能力。开辟式创新则从尚未满足的需求角度,利用现有技术,通过新的商业模式来开发、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并在这个过程促进就业、脱离贫困、推动经济增长。

“开辟式创新”这一理念与金融科技的发展不谋而合。最近,度小满金融CEO朱光借用了“开辟式创新”的概念,用来表示金融科技企业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新的商业模式来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问题。

无论是将金融科技应用于C端的普惠金融还是B端小微企业融资,金融科技本身就是“开辟式创新”的践行者。金融科技进行的“开辟式创新”将有效破解融资难和融资贵的“两难”问题,实现金融业务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这对于我国来说意义非凡。2021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召开。政府工作报告中的2021年重点工作部分中提出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并提出2021年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小微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一直非常突出。虽然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各方也积极努力,但交易成本高和信息不对称是两大核心难题。如何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金融科技的“开辟式创新”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切合的路径。
以度小满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和部分领先银行,在多元数据和强力算法的基础之上,金融科技开辟的大数据风控、智能营销、智慧客服等技术,不但能极大降低金融机构业务运营成本,也能更有针对性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和定价,从而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以精准匹配小微企业融资的痛点,提高金融服务的质效。这无疑是“开辟式创新”在中国的最佳实践。

在不可能实现繁荣的地方“让繁荣之花盛开”,,金融科技服务小微企业无疑成为了“开辟式创新”的最佳践行者之一。正如朱光所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让小微企业潜在的、巨大的资金需求有机会满足,这是 ‘开辟式创新’的巨大机会。”
开辟式创新带来了什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曾说,市场不是我们(找一下就能)发现的,它是被创造出来的。

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有两个维度需要注意,一个是已经存在的且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另一个是消费者尚未认识到的,由企业来发掘的需求。

从尚未被满足的需求看,在现实世界中,有一个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未消费市场,在这里面的人群称之为“未消费人群”。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没有消费需求,而是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太复杂、太贵,“未消费人群”买不起。市场开辟式创新就是要把原本复杂昂贵的产品与服务变得实惠,让“未消费人群”买得起、用得上。

细微之处,皆是需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不蕴含着未消费市场。

为了解决打车难的问题,程维创办了滴滴。如今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为共享出行。共享出行不仅解决了人们打车难的问题,同时降低了车辆资源空置率,缓解交通压力,降低民众出行成本;而网约车、共享汽车等细分领域也为社会带来了众多灵活就业和收入机会,有效解决来自去产能行业以及退伍军人队伍等就业困难、收入较低群体的就业问题。

类似的开辟式创新,在中国还有许多许多,如移动支付、团购、外卖、村淘等等,这些产品背后的逻辑是下沉市场,实际上就是把产品与服务改造后送入未消费人群的市场中。
从企业发掘的需求看,企业需要研发新的产品来激发消费者新的需求。对于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之外,有很多需求我们自己认识的并不清楚,也就是说需求处于潜伏状态,但当新产品出现之后则会激发这种需求。

在iPhone出现之前,消费者对智能手机基本上没有概念,iPhone出现之后才使消费者认识到原来手机可以存在这些功能,导致了抢购场面的出现。而制造iPhone的技术实际上都已经存在了,只不过是通过新的整合来实现了手机的革命性变化。同样,在汽车出现之前,如果去问一个有旅行需求的人,他对交通工具的期待是什么,他的回答是需要一辆更快的马车,而不是汽车。
小结


开辟式创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我们推动经济增长既要着眼于前沿科技的进步,也要着眼于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来满足尚未满足的需求。因为我们的经济体系并没有达到最优水平,所以有时候可能更需要在现有技术框架下,向最优水平靠近,也就是说,用现有技术结合新的商业模式来解决当前经济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这样也会促进经济增长。

如果是供给侧的需求,如小微企业融资,则会从供给端来提高供给能力,解决就业问题,增加消费能力,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如果是最终消费者的需求,也会引发供给端新的变革,在供需两端实现生产扩大和消费增加的良好结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而且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一潜力尤其来自中国的“未消费市场”,来自广大的低收入人群,来自占人口一半的农村。比如我国还有10亿人从来没有坐过飞机,5亿人没用过抽水马桶,60%的人从来没有进行过健康年检,等等。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不一定非要冲击技术前沿,毕竟触碰技术前沿十分困难;也不一定要炒作一些流行一时的概念,毕竟炒作概念只能是昙花一现;更不要靠忽悠消费者来获得利益,毕竟靠忽悠来获利只会遭人唾弃。

开辟式创新既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立足之本,也是经济加速发展的催化剂。利用现有可用的技术,并思考适当的商业模式,来满足很多尚未满足的需求也会创造出一片新天地,更会为经济增长助力。





    关注 看懂经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