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雨巷 张家旧事

 

编者按:一条流淌的小河,两棵高大的梧桐,轻轻陪作者诉说一段渐渐消散的往事。文章讲述了曾经名动一时的张家旧事,...

编者按:

一条流淌的小河,两棵高大的梧桐,轻轻陪作者诉说一段渐渐消散的往事。文章讲述了曾经名动一时的张家旧事,从太平天国时期的发迹到民国之后的烟消云散,娓娓道来,叙述平实,文笔老成。作者把对人物兴衰际遇的叹息,对世事斗转星移的感慨,都缝衣服一般绵绵地缝在朴实的文字中,虽不动声色,却温暖妥帖,令人动容。推荐欣赏!



张家旧事 文/辛禾

张家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现在真正熟知张家趣闻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前几年读了本《合肥四姊妹》说张家的事,仿佛就在昨天。但这本书仅写了合肥,对张家真正的故乡却着墨不多,小时候也听老人讲到张家来龙去脉,也聊到张家几位大小姐的轶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家旧事也渐渐淡了。

张家离我家不远,是在太平天国时发迹的。曾国藩攻打陈玉成,让其学生李鸿章率淮军驰援,后李率淮军张树声、刘铭传等攻打苏州得手,名声大振。张老圩在合肥也是个知名的地方,但远不及刘铭传之刘老圩(刘为台湾首任巡辅)。小时候大姨妈带我们去舅舅家,每次都从这张老圩穿过,这个老圩子有近一个多世纪了,门前有二棵参天的大法国梧桐是张老圩的象征,其中一棵曾经历战火小了许多,即使如此我们几个小孩子也合抱不过来。

张老圩位于庐州(今合肥)的西南肥西县境内,在大别山余脉周公山的山坳里,其远处是李陵山,现在隶属紫篷山风景区,张老圩是曾任两广总督、最高升至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故乡,后因清政府中法战争失利后,张树声被革职告老还乡,之后修这张老圩。另一种说法依据《清史》记载张树声客死广州番禺,后清廷扶棺运抵张老圩入葬于此,具体位于现在张老圩小学山坡向阳处。那时张家子女都去了苏州,后去了上海、国外。解放后“除四旧“,当地官员曾掘张家老坟,做了暴尸于荒野等不义之举。张家曾来这里寻根过一次,当时我舅舅当书记曾接待过他们。张老圩三面环山,西面有泄洪的闸门,整个圩子由堰围环绕,圩子大门朝西,曾为聚星中学所在地(曾改为张老圩中学),圩子由三个小岛组成,一进大门是生活区,粉墙黛瓦,大多是二层复式小洋楼,靠近小河一幢曾是张家小姐的绣楼,圩子亭院内主要是柏树、冬青、玉兰、桂花树等不易落叶的灌木,靠河岸也种了一些水竹,三个小岛由石桥连结,朝东小姐绣楼的壕沟与外面有一个大木桥连接,从圩子出去必走这桥,这桥是木头做的桥墩,黑黑的,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小时候穿过这桥大人们都提醒我们小心。

《合肥四姊妹》提到张家主要居住合肥,其张家祠堂在合肥三孝口新华书店的位置,后经变迁早已不复存在,倒是李鸿章的祠堂还在,论影响力张家官衔仅次李,比刘铭传高许多,但现在晚清那段历史,很少提张树声。

《合肥四姊妹》是民国才女,不逊于宋氏三姊妹,这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我最值得骄傲的地方,这四个姊妹原籍应是张老圩,也许她们出生、长大在合肥,我家当地曾有一刘姓保姆一直侍候张家四姊妹,小时候也听老人提起,张家四姊妹也有迥然不同的人生。大姐元和任性,在苏州找个唱昆曲的戏子,很早守寡,后去了台湾;二姐允和是书法家,后嫁给汉学家的美国人去了美国,去年刚去世,是张家最后一枝玫瑰;三姐充和嫁给汉语拼音发明者、文字学家周有声;小妹兆和嫁给《边城》作者、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

写到这里也该搁笔了,张家四姊妹都已走了,张家的圩子仍在,那围堰仍在,那两棵梧桐树仍在,那西坠残阳仿佛铭记岁月的苦楚与滄桑,那条小河仍在不息地流淌、流淌……
作者简介:
辛禾,原名:叶新和,男,1967年10月出生,安徽合肥人,医学博士,从小爱好文学、诗歌、书法、绘画,等,写过诗歌、散文,书法曾获“银楼杯.梁溪之春“美术书法优秀奖。
◆  ◆  ◆  ◆  ◆
版 权 归 原 作 者 所 有

散文   |   诗画   |   小说   |   评论   |   哲理




楼兰居长期稿酬征稿,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投  稿  邮  箱  3369139846@qq.com


    关注 楼兰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