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南文学】冯家学校

 

爱听爆料,也爱分享爆料,爆料一经采纳,就给你送上10到50不等的红包,欢迎添加小编微信个人号:1338256...



爱听爆料,也爱分享爆料,爆料一经采纳,就给你送上10到50不等的红包,欢迎添加小编微信个人号:13382565758

冯家学校

(朋友我的好)
这次回家,在老屋里查检旧物。不期然却翻出了一个长方形物件,锈迹斑斑,看得出是白底黑字,赫然便是“冯家学校”四个字。不过当年是红字,后来是被我用黑墨水涂成了黑色。

冯家学校可以说与我的整个童年记忆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外婆家就在学校门口。说是校门口其实很勉强,因为学校最初是没有大门的,只有一排高大的泡桐树,那时环境很好,每每有鸟儿在上面做窝,麻雀更多,总是叽叽喳喳地飞。有一年可能是夜里风太大,好多好多宿在树上的麻雀被刮到地上摔死了,表哥大早起来足足捡了有两大粪箕半死不活的麻雀,钳了毛,足足烧了有一大尺三锅。用外婆的话说,一个麻雀就是一个大肉点捯。其实其味之鲜美远非点捯所能媲美的,估计当时也就放了些油盐酱油,但即便是小小的麻雀头,嚼在嘴里也嘎巴香脆。

学校里最具特色的其实是它的厕所,全村独此一家别无分店,除此之外统一叫茅缸。这个厕所使用当时农村人闻所未闻的建筑材料---水泥,在那个大多人家还是土积墙茅草屋的年代,这的确是个稀罕物。据说刚建成时是夏天,天特别热,好多人都直接躺到后来的便池上乘凉,一边还赞叹,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凉荫的东西!然而谁也没想到若干年后,这个学名叫做混凝土的东东,会占据我们所有的视野,会侵占我们的大地,会让我们看不到天空,会让很多人成为它所囿空间的奴隶。
厕所好玩的还不止这个,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一所多制。除了男女有别,在它的东墙外露天砌了一排小便池,低年级的男孩子们可以非常肆无忌惮地敞开撒尿,可能是那时候食品来源简单,尿液也相对纯洁,校园里倒也没有什么骚气味。不过带来的后果是男孩们尿尿时总喜欢东张西望,左右的自流器自然是一览无余,以至于谁的什么什么是什么模式个个门清,以至于某些龌蹉的家伙多年以后想到儿时同学,往往会恶意地想到他们下面的模样。厕所的南边还有个总所,是总排泄的所在,根本就是农业社小队沤肥的坑缸,一切固体面目狰狞,一切液体触目惊心。但就是这些也给某缺德鬼带来了灵感,某一天被某老师镇压过度乃吟诗曰:厕所里面好风光,又有油条又有汤,不要钱来不要钞,只要草纸两三张,某老师吃了就变黄鼠狼!

学校的前身是村里的大庙,北边的教室就是当年的庙堂改建的。由于是老屋,总有些蛇从墙缝里爬进爬出,一些女生吓得尖叫不已。这时总有勇为者挺身而出,长高肩站到别的同学肩膀上从高处捉住大蛇扔到窗外,一边说这种蛇是家蛇,是不作兴打死的,一边从同学身上跳下来。尽管瘦得跟个猴精似的,却背着双手,英雄一般走回自己的座位。每学期都要大扫除一次,就是将桌凳搬出,用大锹或小锹将教室里的泥土锹碎,然后洒上水压平,等风干了,地面会平整如新。这时每每有传说有同学捡到铜板洋钱了,甚至还有人说拾到金耳环了,不管真假,最后总回到一句话,这是过去的老和尚留下来的。

冯家学校之所以不是冯家小学冯家中学,是因为它兼具小学和初中,俗称带帽子学校,极盛时还有过高中。那时对读书人极为尊重,教室外面就是巷子,无论谁走到了那里,都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尽量轻声说话。幼年时只要见到带着黑边框眼镜的老先生在庄上散步,总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总觉得有学问的人就是不一样,连眼睛都比别人多两只,比二郎神都厉害,于是对孙悟空也就不那么崇拜了。



等到上学的时候,泡桐树已经锯掉了,学校也砌起了围墙,高中也撤了。对我来说不过是从外婆家门跨进了学校大门,教师也基本是本庄的,同学也是黄豆米大就一起的玩伴。上学也跟弄着玩似的,开学总有一个星期不上课,每学期还有个十来天的忙假,期末考试后还能息一个星期再去领成绩单,考得好丑家长也不太当回事,顶多说个句把句就没事了。更多的孩子是觉得进了桃花源,最起码不用下田干活了,而且玩得更集中了。大概三四年级的时候,村里买了一台72寸的投影电视,一开始就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一下子学校操场闹翻了,一下课就是嚯嚯哈哈的声音,好多学生留起了霍元甲的中分头。有弟兄俩留得特别长,父母恼羞成怒,抓着他们到剃头店全给剃了个光头。然而有如神助,第二年电影《少林寺》横空出世,这两位先驱者俨然成为一大群孩子的领袖,让我们羡慕不已。不过也留下了后遗症,这两位时至今日还被人唤作大和尚二和尚。

到了初中,一些同学的心里开始发芽了,开始出现了小纸条,有些漂亮女生的堂舨子里时不时会发现一朵朵小野花。有一天居然一大帮男生女生集体旷课去看电影《人生》,回来后还高加林刘巧珍说个不停,恨不得现在立刻就天黑,立刻弓到草堆里谈一谈人生。然而天还没黑,等待他们的是老师和家长们黑着的脸。后来有时间看小说版《人生》,看到其中有一句信天游“上河的鸭子下河的鹅,一对对毛眼望哥哥”,不由得会心一笑,那一天一个个是:一对对毛眼泪婆娑!然而更加婆娑的是到了初三,初中撤了,成为冯家小学,没几年,只剩下了一到三年级,就在新世纪初,这个和我血肉相连的学校就永远地离开了冯家庄。



在外多年,老是做梦回到校园,老师气急败坏地在后面追,自己飞快地往围墙上爬,却总也爬不过去,然后就惊醒了。听说现在学校所在地已经成为村委会办公的场所了,心里感到无比欣慰,最起码不会乱占乱建,像北京的豪华四合院一样沦为大杂院。前几天,正好有事上舅舅家,非常灵便地跨进了学校大门。露天便池仍在,依旧仰首向天,诉说着当年气冲斗牛的往事。两排老教室老而弥坚,不过后建的初一初二教室已大半倒塌,杂草丛生。当年我们一个班就有64个学生,一到下课,可谓人声鼎沸,如今只剩下初二班一个钢筋都被掰掉的窗口,像一个巨大的眼睛失望地无所适从。在二年级教室门口有一个巨大的汉白玉踏脚板,据这是当年和尚庙的一个大匾,小时候依稀还看见上面凹凸的大字,现在已经光滑如镜了。不知道多年以前,会不会有僧人,看着我们嚯嚯哈哈的校园,他是否也失望,是否眼里也长满了默无声息的衰草。

教师办公室是最小的一间,后来在操场西首砌了一个大办公室,这一间就剩了下来,现在紧闭着,门上隐隐却有一排黑字,粗略是四行,恰是个七绝的模样。仔细端详只模糊认出“雨”“漏”两个字,这让人想起了一段模糊的往事。故老相传,自古冯家好避兵,说是冯家庄地处偏避河汊蜿蜒且水位极浅大船难通,正是逃避战祸上佳场所。这一点在抗日战争阶段得到绝佳的印证,当时驻守泰州的鲁苏皖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将军为躲避日寇,将他的八大处设立在冯家庄。无独有偶,当年的扬州亦为倭寇所占,维扬的数所中学不堪受辱,仿北平西南联大事,在冯家庄的西首建立了一座中南中学。一时之间,冯家庄几乎成为里下河地区的军事文化中心。八大处不论,中南中学给当地留下了太多的文化种子。前文提到的门板上的七绝就是一位中南学子的遗韵,其人建国后受冲击又被儿女所弃,孤身一人居无定所。后被村里安排在这间教室,某夜大雨屋漏,苦不堪言,遂有此篇。庄上中南中学毕业的还有好几人,多是教师,其中还有一些在大城市大学任教。而这些人都与故乡从无来往,最后终老他乡。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文化底蕴极深的人们如此绝情却不得而知,然而他们会不会如我一般梦回校园?嚯嚯哈哈也罢,人声鼎沸也罢,是否也会喟然长叹!庄上的几个中南学人这几年已先后离世,而这所曾经无比辉煌的学校已无人知道它的模样了,即便剩下的这“雨”“漏”二字,有一天也必将漶灭无痕。至于小小的冯家学校,和我们血肉相连的冯家学校,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概连浪花都不会有,更不会知道沙滩是什么模样!

有一年夏天,夜降暴雨。第二天清晨,在原冯西村的尼姑庵遗址南首的小河边,大雨冲刷后出现了一圈奇怪的青砖,滚圆的。有人上报当时的冯西村委会,村里派人进行了挖掘,竟然是一口古井。于是村里的老人想起了一个老早传下来的话语,“九井十三巷”。据说我们的祖先到达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开始是择高而居插草为标,在哪个地方插一根草,这个地方就归谁所有。由于这里是临海滩涂条件极其艰辛,最为困难的是目及唯有海水,只能凿井为饮。经过几世几代艰苦卓绝的努力,冯家庄达到了十三条巷九口井的规模。如果这十三条巷是同向的十三条,现在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扩充了有四五倍规模的冯家庄也没有十三条巷,那么当年的冯家庄究竟有多大呢?不惟如此,好多人都忽视了这口井就在河边上,既然是井就应该离水远一点以防打出咸水,就应该在巷子的中间位置以方便老百姓取水。也就是说由于水的冲刷或别的原因,巷子的中点已经沦为末端了,也就是说村庄已然缩小了,完全就是沧海桑田的现实版。这又从另外一个角度佐证了当年的冯家庄远比我们小的时候大得太多了,或许当年就不叫冯家庄!那么那时它是什么名字?又是哪些人在这里欢歌笑语悲欢离合?他们又去向了哪里?

没想到一个微不足道的冯家学校竟挖掘出如此令人猝不及防的悲凉,但是还没完,更大的悲凉还在继续!随着上世纪末的行政合并的大潮,将原先的冯东冯西两村及邻近的田家村合并成冯田村,也就是说,从文字上来讲,冯家庄已然消失了,在地图上也找不到我的冯家庄了,我梦里呼唤的名字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



冯田村是一个三千多人口的大村,但是大白天在巷子里却很少遇到一个人,即便有也是老年人。年轻人外出打工的打工经商的经商,大多只有春节才回来一次。据说村里有近百户人家在邻近的集镇买了房子,一户以三口论,也就是说十分之一的人口虽然户口在村里,实际上已经不在村里住了。整个苏北农村都在搞小城镇建设,几乎所有的村庄都在搞商品房开发,住别墅的住别墅住楼房的住楼房,老房子几近无人居住。三十多年极其残酷的计划生育政策使老年人口极速增多,刚开禁的二胎政策也如片羽沉湖悄无声息。

央视著名主持人董浩世居北京,幼时居住的地方拆得连地名都没了,有一天他驱车到了那里,大声呼喊自己的乳名,声未尽已泪流满面。中国的城市已经进入了陌生化的年代,有些人天天相见却从不相识,有些人觥筹交错转头却成路人;每一个人都如蝼蚁一般存在,每一个人都如尘埃一般无助。或许某一天一个村就成了几排商品房,或许某一天一个村整体搬迁了,或许某一天这里成了一片田野。我的几百年沉淀的冯家庄,我们随便提一个人都知道来龙去脉的冯家庄,我们千千万万如同冯家庄一样的村庄,他们会向何处去?冯家学校,中南中学,冯家以前的村庄,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将魂归何处?
此位广告出租联系方式:13382565758手机微信号同步



    关注 戴南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