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书虫的香港购书地图

 

香港寻书的足迹……...

01

LIST

香港寻书的足迹

大角咀
邵逸夫图书馆
城大书店
诚品书店
叶壹堂
The Purple Book
旺角的书肆
从北角到中环
台风天兔
乐文书店
Kubrick
立法会
梅馨书舍与序言书室
……
话语与法律文化
香港大学
智源书局
……
天地图书
中文大学书店
……
学津书店
……
港澳码头
大众书局
……
中华书局
实用书局
……
尖沙咀图书中心
写乐堂
在诚品淘画册
荃湾
大业艺苑
湾仔书展
九龙寨城
……
高等法院
易手宝
新亚图书中心
香港理工大学
Bloomsbury Books
上海印书馆
南丫岛
大会堂
元朗·屯门
辰衝书店
太古城
佐敦
梅窝
铜锣湾
熊秉元
……
中央图书馆
云成街
……
香港文学特藏
流动图书馆
……
尚书吧
                                  ——     李广宇,法官。著                                     有《香港寻书》、《书文                                  化 大观》、《纽约寻书》
《叶灵凤传》。另有法学专                                     著 三部。
02
文/章诗依   来源/ 腾讯大家

作为买书惯犯,看完《香港寻书》,我的脸有点儿挂不住了。原以为,来香港一年多,这里的书店已被自己逛遍了。不成想,在这本小书面前,这点骄傲彻底零乱了——与本书作者相比,自己对书店的那份热爱,充其量只是三心二意而已。

作者旋风般的寻书节奏令人好奇。我统计了一下,三个月时间里,这位书痴总共逛了62家书店。如此节奏,是不是有点儿疯狂?令人汗颜的是,一些书店,比如“易手宝”“石斋”“总统书店”“书不起”“一九〇八书社”,自己以前竟闻所未闻。作者对书店的胃口也大得不得了,不只中文书店,几家英文、日文书店也都涉足。



(香港诚品书店一景)

寻书的足迹,也不限港岛,大屿山、南丫岛、九龙城寨、元朗、屯门等,作者都曾兴冲冲地前往寻书。有一次,作者听说香港第一大岛大屿山上有一家由一位英国老书虫开的英文旧书店,便择日从中环第六码头上船前往,结果在那里买到他热爱的比亚莱兹的传记Aubrey  Beardsley:A  Biography,一九九八年初版,精装一厚本。作者在随后的一篇文章里写道:“有的书,在冷摊上孤寂地等候了几年、十几年,似乎专为了我到来的这一天。”这绝非矫情之辞。有好多次,读到作者不经意间撞到一本好书而发出由衷的欢喜赞叹时,作为同好,自己甚至微微跟着有些激动。

让人略感惊讶的是,这位超级书痴是位年过半百的法官,在书外的世界里有着相当显赫的身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副庭长。这样一个人,与书如此亲近,并且爱书爱得那么诚挚、专业,本身也是一件令人欢喜赞叹的事。早些年读过几本写外国大法官的书,印象深刻的是,许多人都是饱学之士,法官之间常常会有一些风雅而幽默的互动,而这都是大量的阅读浇灌出来的一种品质。

根据书中内容判断,作者是来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研修的。课业并不轻松,除了上课,还有大量的图书资料需要阅读,并且还要写论文。作者偶尔会感叹一下学业的压力,但并不因此停下逛书店寻书的步伐。上课途中、午间休息时,访朋会友之余,甚至码头接送家人之际,都是“作案”良机。至于周末的大块时间,自然基本上要么贡献在书店里,要么贡献在去书店的路上了。一个年过半百的法官,对书籍、书店,仍抱有如斯热情,旁观之余,不能不心热。

对于香港,作者显然有备而来,加之或许是职业练就的洞察力,故对于书里书外的香港,往往有令人眼睛一亮的发现与洞见。比如作者淘到并深为嘉许的《图说云咸街沧桑》一书,从一条两百米的街道上,挖掘出一段香港文化的历史,让人们知道,这条不引人注目的小街,其实凝结着香港文化的肇始与兴衰,现代香港文化,从报刊到图书,从绘画到摄影,从戏剧到音乐,从唱片到电影,从图书馆到学术研究,都与这条小街密不可分。这里的每一个建筑,每一级台阶,都印满鲜活而感人的历史故事。而这样一本书,忝为爱书人且来港时间已不短的我,竟然没有寓目,实在说不过去。

作者的老辣,不独体现于故纸堆中的寻寻觅觅,对于寻书路途上瞥见的现象世界,也常常表现出直抵重点与本质的能力。在一次寻书未遂后,作者穿过疏士巴利道底的隧道,来到维多利亚湾边,凭栏远眺对岸的港岛,感叹“这湾其实越发像条河了”,并慨乎言之:“若不是保护维湾协会这类组织的阻却,终有一天港九将会融为一体,维多利亚湾将成为老照片里的美好回忆。”

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是缠绕今日香港的焦虑之一。作者对填海造田下维多利亚湾命运的观察,可谓一语击中香港的命门。作者目睹城大图书馆还书之方便,不用柜台排队,往走廊上还书口一丢,也就完事大吉,甚至地铁里还有公共图书馆的还书箱,遂有感而发:“其实,有些事情,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关键要看吃公家饭的是要当服务员还是要当老爷。”在另一处,阅读完一本刚淘到的谈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书后,作者议论道:“能够让官僚成为天使,主要还是靠民众手里的棍子和葡萄。”凡此种种,可谓言简意深。这正是一部好的书话作品的标志:作者爱书,但并不书生气,笔触也不会局限于静止的书籍,而会透过纸页触摸生动的现实,让人领略世相的复杂,人生的风霜,以及时代的呼吸。

尤为令人惊喜的是,这本出自法官笔下的书话类书,在记录频繁的寻书之旅的同时,穿插了不少法学院教学与学术活动的片段,以及对香港司法体制及其运作的观察与评论。当然,也少不了与内地做一番对比。这部分文字,既有专业的通透,也流露出一个高级法官对中国法治进程的殷切期盼,温热感人又富含法学营养,让这本小书大大超值。

身为法官,作者对香港司法体制及其运行评价甚高。通过他的描述,你会知道,在香港,法官的地位很高,但法官的工作强度也很大,写判决书的任务很重,经常有判决动辄长达两三百页。与此同时,对法官行为举止的要求也很严。回归前,一位法官开庭时,可能是忍受不了庭审的冗长沉闷,偷看了几页小说,不想被出庭律师发现了,立即投诉到首席大法官那里,给予了处理。

在阅读了香港高等法院原讼法庭法官杨振权撰写的一份判决书后,作者不禁赞叹判决书“既有推理的缜密,又有经验的生动”,并且对比道:“不似我们的判决,一味干巴巴的填充式,丝毫不见法官的个性。”对于独立而有尊严的司法于一个社会的价值,以及言论自由,作者在字里行间也深致认同的热诚。

《香港寻书》的结尾,堪称一段佳话。多年前,作者写有《叶灵凤传》一书,并因为叶灵凤这位书话大家而喜欢上收集美术类书。叶灵凤还是写香港风物与掌故的高手。这就难怪本书作者对香港何以“进入情况”那么快,对香港又如此怀抱喜爱、珍惜之情了。

在港期间,叶灵凤的女儿叶中敏两次请作者吃饭,第二次并请出了研究香港现代文学史的著名学者小思。身为法官而为文学家做传,并因此而结下书缘,这真是人间美好的一幕。
    【《香港寻书》,李广宇著,法律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
       点击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


    关注 法律出版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