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写在医学生专题之后

 

谨以此专题献给我们认识或不认识的医学生...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切地期盼着老师对自己专题的评价。以前吉吉问过:在广播台待了那么久,你们有能被称作代表作的东西了么?哈,确定自己能写这个之后我就觉得,无论如何,就是它了。

去年夏天,我的好友列表里出现了医学生这个群体。我觉得医学与其他专业相比是有不同之处的。从学习年限,学习强度,心理压力等等方面来看,他们要承担的似乎更多。

上述只是之前有的模糊的印象,以这次广东医生的悲剧为契机,我们决定让这个模糊的印象清晰一点,让医学生这个群体的形象清晰一点。然而从这个专题最终的效果来看,我觉得我可能失败了。

写稿之前我一直在问自己,这个专题做出来之后我究竟想达到什么效果?如果真的是要明确医学生的形象,更好的做法应该是跟踪记录一个医学生一天的学习和实践;如果是想从医学生的角度谈医患关系,那么对医患矛盾原因的剖析应该更深入一点;如果是想表现医学生的理想信念,那更应该突出他们面对困顿的现实时的坚守。而我只能很遗憾地说,本期专题对上述问题都有提及,然而都不深入。

我不知道在听完、看完这期专题之后,会不会有人被医学生们的选择和坚持打动,会不会有人理解即将成为医生的他们心中的迷茫和无奈,会不会有人因此对医生的工作态度多一些包容。如果没有,我会很愧疚,因为我没能用好这么真实的采访,没能达到这个选题应有的力度。

我对医生始终有信任和尊敬,对医学生也充满敬意。所以当我听到录音中,攻读博士的学长谈及伤医问题发出无奈和自嘲的笑声的时候;当我听到录音中,一位临床医学的学生担忧自己会不会成为新一代的“牺牲者”的时候;当我听到录音中,一位即将开始实习的学长依旧抱着积极的心态,将医患关系改善的可能放到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之后的时候。我真的,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助和悲哀。

我想知道,我们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始不相信医院、不相信医生。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一方面,有太多的人抱着一种送进医院就能痊愈的态度将患者交给医生,这似乎是对医生作为权威的极大肯定;另一方面,当医生无奈地说出“我们尽力了”,同样的一批人开始蛮不讲理地拳打脚踢,这时他们将医生的尊严置于何地?

曾经在某医患矛盾的帖子下面看到这样的评论:怎么总有人说“好好的人送到医院怎么变成这样了?!”开什么玩笑,好好的人你送医院来干什么?!医生归根结底是人而不是神。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氏病入膏肓之时拒绝太医的治疗,原因是她自知已经无药可医,不想因为朱元璋最终以医治不力的罪名处死太医。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么,明朝离现在已经六百多年了,为什么还有人有跟明太祖一样的戾气?

百度百科针对医患关系问题做的最新一期的专题中,将医患关系定义为一种“商业关系”,这让我很慌,在百度被大多数人使用和关注的时候,它的这个论点会不会被某些人作为“开战”的武器。我们似乎将医者仁心、救死扶伤定义为一种低成本的廉价劳动,于是在生命问题上“谈钱”常常被批判,更不用说用的是“商业关系”这种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词语了。

另外,当我翻阅各种与伤医事件有关的报道时发现,许多媒体都会在标题中打出“据了解,行凶者与受伤医生之间此前没有关联”。这是在暗示什么?难道有关系伤人的罪责就可以轻一点么?如果有关系是不是又可以把医生往庸医、误诊等方向写了呢?如果有关系是不是又可以质疑诊疗过程了呢?伤害与被伤害永远都是行凶者和无辜者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有任何标签式的判定。

这不是一个很有正能量的专题,但是我们想让各位听到的就是这一点点的无力感。他们说,现在的中国病人太多而医生太少;他们说,从医的父母都不想让儿女学医;他们说,医学生很苦,医学的录取分数也在逐年走低;他们说,以后学医的人可能越来越少了。但是他们也说,家里依旧支持我学医;他们也说,我会在学医的道路上走下去;他们也说,我想做出些什么,改变这一切;他们也说,我觉得成为医生很有意义也很有价值。

我害怕的,不是等不到矛盾消除、关系缓解的那一天。我害怕的,是今日那些踌躇满志、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对现实失望,对当初的选择后悔。我害怕的,是今日写下这些文字的我会否有朝一日站到这一刻的对立面。

实力还撑不起追求真相的心,对于这个专题背后的东西我还找不到真相,也给不出答案。无力,无奈。

谨以此专题献给我们认识或不认识的医学生。
以上

周翠滴

2016.5.17


    关注 深夜发神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