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 II 阿娘的汪山村

 

黄鹂的叫声很难模仿,顺着农人的意思去听,听久了就真的是“采茶换米”呢!...

我五岁时,我们搬家离开了汪山村。爷爷说,因为村里人都姓汪,村子建在山上,故称汪山村。每年除夕、清明与冬至,我都要随着爷爷回汪山村去给我太爷爷、太奶奶、太外公上坟。如今,爷爷八十岁,他已经爬不上汪山了,上坟就转由我和弟弟完成。

今年除夕,我们照例去给太爷爷上坟。上完坟,照例要去阿娘家。阿娘是我们家唯一还在汪山的亲戚了。阿娘是爸爸的婶子,我们下一辈的就喊阿娘。阿娘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三个女儿都嫁了人,各自成家,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南京工作,早都已经不务农了。阿公在十几年前意外去世,阿娘就只好一个人守着阿公留下的房子和旱地过活。
徽州阳产村
阿娘的炸豆腐
我进家门的时候,阿娘正在炸豆腐。炸豆腐是徽州过年的习俗之一。每年除夕,家家都会做豆腐。汪山那地方一板豆腐就叫一桌豆腐。除夕前几天就开始泡上几十斤的黄豆,到了除夕一早,就把泡软的黄豆拉到机器上碾碎。阿娘说,早些年,农村还没有机器的时候,老一辈人就用石磨把黄豆碾碎,山上家家都有石磨,几个人拉着石磨转。阿娘家的石磨如今还摆放在厨房的一角,上下两层,下面的那层固定不动,上面的那个相对小一些的才是真正的磨盘,可转动,中间有一个洞,就是黄豆进入的地方。如今阿娘一个人在家,她已经推不动磨盘了。

一般不结实的豆腐都是八斤一桌,那样的豆腐水嫩,适合过年尝个鲜。但是一般人家都是做十六斤一桌的豆腐,厚实,一般也不用于现吃,都是用于制作炸豆腐片和豆腐泡。一板豆腐都是按照豆腐板压好的,大小一样,先切成均匀的九块,其次再把每块切成六到七块相对薄的片状,下锅炸,炸到七分黄的程度最佳,阿娘说这样的豆腐不老也耐吃。豆腐泡呢,就是把一块豆腐切成十六个小正方形,然后下锅炸,也是七分黄,起锅。

炸好的豆腐片和豆腐泡要用大坛子装起来,放的时候有讲究,一定要放一层炸过的豆腐片,撒一层盐,一层一层,如此反复,直到把坛子装满为止。装满的坛子,封口很讲究,先放上棕榈叶子,之后在棕榈叶子上压上石头,石头是精细挑选的,一定要光滑的可以放进坛子口的石头。封完坛口以后,两三个月之内不能打开,要耐心等待。吃炸豆腐的时间一般是清明前半个月到五月下旬,那个时候徽州山区没有当季的蔬菜,腌制的炸豆腐就成了农人最爱的菜。一般炸豆腐很咸,开坛之后,拿出来用开水泡一会,把渗进去的盐水泡出来一部分,然后切丝切丁,和其他任何食物一起清炒,味道极香。
雪后的汪山村

阿娘说,今年要做五桌豆腐,腌制四坛炸豆腐。女儿们过年回家,过完年就去杭州打工,走的时候每个人可以带一坛走,在外地吃不到家乡的食物,起码还有一坛腌制的炸豆腐呢。

阿娘每年清明前后,还要忙里偷闲,制作干笋,干笋是在十月入冬以后,没有了当季的蔬菜的时候才吃。一般制作干笋的笋是雷笋,春雷过后,竹笋们纷纷冒出来,故农人叫这样的竹笋为雷笋。雷笋挖回来以后,去壳,放入锅里,加水,煮沸,等到笋熟透,捞出,放在团匾里晒干,就可以打包寄给远方的女儿们了。

徽州地区的农人极其擅长腌制和把食物制成干货。这与徽州特殊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徽商在明清时期崛起,一批批徽州商人从新安江——徽州的母亲河进入浙江、江苏等地。路途遥远,为了延长食物的保质期,就最大程度地利用盐,使食物变咸。腌制食物一般只供商人自己在路途上吃,一般是腌制的炸豆腐,腌制的肉,腌制的鱼,徽菜中最有名的臭鳜鱼就起源于徽商盛时期。
汪山村春季
阿娘的毛峰
阿娘每年最忙的时候是清明前后。过完年,阿娘要趁桑枝还没发芽的时候给桑树剪枝,剪完枝立马要施肥。桑枝儿年年剪才好,那样的桑枝就不会越长越长,便于采摘,抽芽了农人又舍不得剪,所以要趁第一场春雨来临前剪桑枝儿。她不仅要给桑树枝施肥,还要给茶树施肥。大部分的桑树枝和茶树都在坡地上,阿娘一个人总是让在外的子女不放心。但阿娘说她已经六十多岁了,这些活早就不算什么大事,她都已经在这里干了大半辈子了。

阿娘给桑树和茶树施肥过后,就要给刚过冬的油菜除草。油菜是年前十月份播种的,过了冬涨势就好了,春天来了,小草儿也跟着来了,在油菜开花前,还需要再给它套一遍草,套草在当地是指除草。到了清明时节,阿娘就要开始采摘毛峰了。毛峰是茶树上最嫩最小的部分,一天只能采三斤到四斤。阿娘在毛峰最旺的季节里忙不过来,阿娘的女儿就会从外地赶回来帮阿娘采茶。和很多农人一样,阿娘早上背着茶篓出门,晚上四点才回来,午饭就在茶地里吃保温杯装着的便饭。

采毛峰的季节极其热闹。那时,每家每户在外打工的劳动力也回来帮忙了,整个山头上都是人。大家伙就开始边干活边聊天,哪家的姑娘和哪家的小伙很般配,在外面打工都遇上了什么事,又说又笑的。每年清明回去,我和阿娘去采茶,阿娘就说:“听,黄鹂又叫了!别出声,你仔细听,是不是叫的‘采茶换米,采茶换米’啊!”每家大人看见小孩儿偷懒就呵斥道:“呦,懒东西,连黄鹂都知道采茶是要换米的,还不快采。”小孩儿偏不信:“明明只有布谷鸟在叫呢。”然后就躲在茶树底下学起布谷鸟的叫声。黄鹂的叫声很难模仿,顺着农人的意思去听,听久了就真的是“采茶换米”呢。
汪山村盘山路

阿娘四点到家之后顾不上烧饭,顾不上洗手,就忙着生火,把火盆子烧着,倒上几簸箕的炭,开始做毛峰。采了一天的毛峰,拇指和食指全是黑的茶叶汁,不用肥皂用力搓洗是洗不干净的。做毛峰用一个长方形的铁砂,铁砂四周用木头固定,铁砂的背面有一条有弹性的铁条。

阿娘抓两大把毛峰放在铁砂里,坐在火盆前面,不停地拍打铁砂中间的铁条,因为铁条有弹性,拍一下铁条,毛峰就被弹得跳了起来。敲打铁条的力度要把握好,力度太大,毛峰会弹跳到地上,力度太小,铁条没反应,毛峰跳不起来。做毛峰的火候要好,太烈,怕毛峰焦,如果火力不够,做毛峰的速度就减慢,赶不上傍晚收毛峰的时间,就得第二天一早去卖。那样过了夜的毛峰价格就低许多,因为毛峰不及时处理,就容易回潮,哪怕隔了一晚,价格也相差许多。直到毛峰的水分去了八成,接着把没有完全干的毛峰倒入一个自制的烘干用的架子上。自制的烘干架子有很多层,像抽屉一样有很多屉,最底下那屉下面放着火盆,自制这样的架子是为了保证刚做好的毛峰不回潮。阿娘把做好的八分干的茶叶倒入这个架子的抽屉里,如果是全干的毛峰放进去,因为架子底有火盆,可能又会使毛峰变焦,所以倒进去的毛峰都是只去了八分水分的。
徽州春季油菜田

一天采的茶叶四点开始做,阿娘一个人要做两个小时。六点以后,村子就热闹了,茶老板开始收干毛峰了。阿娘一天采四斤毛峰,烘干以后就只有一斤。干毛峰的价格从清明前的300元一斤一直往下跌,因为越到后来,毛峰长得越来越快,就越不值钱。大概清明过后十天,毛峰的价格就稳定在100元上下,阿娘一天就只有100左右的收入。清明之后一个月,返乡帮忙的农人又回到城里开始打工。

阿娘回忆说,我姑姑小时候,一天在山上跑,跑累了回家就开始打瞌睡。阿娘就把姑姑抱在怀里,闻着毛峰特有的清香,看着阿公做茶叶。等到卖茶叶的时候,姑姑就醒了,陪着阿公去卖茶叶,阿娘就开始做晚饭。

到了五月份,毛峰的价格直降到几十块一斤。这个时候,阿娘就会选择采摘绿茶,绿茶不需要那么精致,不需要烘干,一天可以采几十斤。虽然一斤才几块钱,一天还是可以有一百块左右的收入。绿茶可以一直采到六月。
徽州群山

作者简介

夕夜,安徽徽州人,西南民族大学大三学生。
本期编辑:夕  夜  番茄三
本期图片:夕  夜
投稿邮箱:haihongfu0503@163.com
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  
鱼鳞滩往事

微信ID:yulintanwangshi

长按二维码关注鱼鳞滩往事


    关注 鱼鳞滩往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