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生态 面对跨境电商 新的互联网翻译需求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跨境电商是朝多语言方向来发展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进来了。像跨境商情就是个特别的例子,近几...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跨境电商是朝多语言方向来发展的,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进来了。像跨境商情就是个特别的例子,近几年来,小语种市场异军突起,成为跨境电商市场的巨大增长点。

翻译新需求
对跨境电商而言,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语言问题,这已经成为横亘于买卖双方之间的最大障碍。在语言本地化方面,跨境电商遇到了哪些困境?业内人士对此分析出如下几个问题:

一、中国跨境电商卖家经常使用软件将自己的英文网站生硬地做成俄语、葡萄牙语版本的网站或网店,其内容往往文法不通、病句百出,境外买家往往无法弄清其产品特点、折扣政策、订单时效等,在“满头雾水”之下,下单率往往较低。

二、聘请专业的翻译团队操作,每一个语种就得请一个团队,费用庞大。

三、最头疼的是,一旦有新品上传或变更其他内容,又得一一对每个语种的网站内容甚至后台程序进行修改,这又将产生二次成本,可谓耗时耗力。

四、外文网站翻译不到位、内容安排不合理,导致本地搜索引擎无法收录,不利于网站在本地推广。
新的互联网翻译
新的互联网翻译还有一条路径是属于共享经济的社会化生产,国内外的翻译行业诞生了很多众包翻译服务平台,但是效果一直没有实现期待中的结果。原因是众包平台为需求匹配到合适译员的成本,高于网络众包生产的效率收益,生产过程和结果的非标准化带来的工程管理成本更高了。

众包困局的形成,在于服务众包的核心在于供应端,而不是互联网经济的主流思维“客户第一、需求至上”。

由机器来统一基本劳作规翻译也是一样,个人、企业和机构的需求时刻都存在,但是中国超过3万家提供“翻译”服务的公司,最大的年收入只有3亿元,规模狭小甚至还不够成为一个行业,而大部分的需求没有被好好满足,译员该挣的钱挣不到。行业短板非常明显:小规模、几个兼职译员的公司用师傅带徒弟的作坊生产方式,能提供的服务能力有限,更谈不上质量、客服标准化。

由机器来统一基本劳作规范,完成部分翻译量,组合大量译员完成剩余优化任务的模式,有望推进辗转不前的众包翻译来完成行业的跳跃发展。发展动力的基础是机器翻译,其实更主动的是人(译员)。译员在理解和使用机器翻译辅助软件,改变翻译习惯以更好使用机翻结果,不同学生的可塑性不一样,导致工作效率和收入的差异。因此翻译的人机结合催生了一个重要的学习培训需求,其教学过程甚至是重新探索了译后编辑这个职业的从业标准。

翻译服务能否从小作坊升级到互联网上的行业标准化发展? 需要从计算机技术工具&大数据学习,基于互联网平台管理、培训和生产,以及中国独一无二的全语种外语教育体制和数量第一的外语人才储备,才能地利和人和都在了。

全球化的深入不再是只有部分人出国观光,从吃买玩,到投资学习工作,乃至生老病死都不会是局限在出生国家的事情,意味着产能巨大、稳定和低成本的翻译服务,满足这一需求的新翻译生产方式,一定是包含了机器翻译软件、基于互联网的供需众包和协作生产、以及译员用以学习、分享的互联网社区培训平台。

能让淘宝、亚马逊的商品全部被不同国家的顾客直接看懂,让中国的股民了解所有纽交所、纳斯达克股票交易的信息和后面的公司行业资讯,让国内外新发表的论文文献同步多语言出版。翻译服务体量从每单几百元、上千元,提升到每单几千万、上亿元,成本则下降40%-80%。二十年的互联网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互联网项目亿元的运营成本不可怕,投资人和运营人担心的是每年数亿元的投入能否带来倍增的收益。翻译仅仅是打破语言障碍的第一步,进一步的知识管理和服务,是信息里蕴藏的更大金库。

从这个逻辑来说,人机结合的翻译花得起亿级的钱,也挣得到10倍以上的收入和可观的利润。

跨境电商布局,首先从多语言开始,将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结合,对电子商务上的应用与服务,是翻译的新需求,也是新挑战。
沟通,从心开始
In The Heart Of Communication
全球领先语言服务提供商,国家级翻译公司,隶属中宣部,服务联合国40年。
2008北京奥运会
2010上海世博会
2010广州亚运会
2013博鳌亚洲论坛
2014南京青奥会
2014青岛世园会
2014 APEC贸易部长会
2014西太平洋海军论坛
2014 TIF-IN全球数字娱乐创新者高峰论坛
2015东亚文化之都
ISAF 国际帆联世界杯、国际极限帆船赛、克利伯帆船赛等重大活动及赛事指定语言服务商


    关注 中译语通青岛公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