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医院又曝震撼一幕,你无法想象这些医生是怎么挺过来的

 

辛苦了。。。...



这几天“最美坐姿”持续发酵,
不少小伙伴为他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点赞”


BUT
这只是医生的正常工作状态
今天我们就来八一八医生的日常
每天都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坐门诊一上午都没时间喝水
值夜班的话要工作20多个小时
就连“大肚婆”也得高强度工作,没有特殊照顾……
他们的付出
他们所承受的
你无法想象。。。
安徽省立医院内,身高1.81米的副护士长李成太展示第二天的手术排单。
1


举着钩子“撑伤口”5小时

安徽省立医院手术室内,一场精密的心脏手术正在进行中。心脏外科主任医师朱正艳戴着放大镜,手里忙个不停。旁边的助手双手则拿着钩子,尽可能拉大手术切口,方便朱主任操作。


长时间的手术后,一名医生采用单脚轮换站立的方式来缓解疲劳。
手术进行5个小时,助手就举了5个小时的钩子,身体还要随着主刀医生的动作不时变换,大幅度弯曲。累得不行,又不敢乱动,他只能不停地换腿,采用单腿站立的方式来缓解疲劳。


安徽省立医院手术室内,心脏外科主任医师朱正艳戴着放大镜为病人做手术。
2
7个“大肚婆”也没“特殊照顾”

昨日7:00,王妍楠吃过早餐,摸着圆滚滚的“大肚子”,走进手术间。她是安徽省立医院的手术室护士,怀孕30周,肚子已很明显了,还依然坚持在“一线”。
安徽省立医院手术室内,怀孕30周的护士王妍楠在查看患者静脉注射情况,随时准备更换注射液、调整流速等。


这一天,王妍楠负责的手术间安排了3台手术,开始之前,她和另一名手术护士要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准备手术器械,安装手术设备并进行调试,给病人注射静脉针、插导管、安抚情绪……所有的工作完成,有孕在身的王妍楠略微有点不适,而这只是刚开始,几乎每天,她至少要在手术室里呆8个多小时,中间很难休息,连吃饭都很难保证。孕期本来就容易浮肿,忙完一整天,王妍楠的两条腿肿得吓人。

省立医院的手术室护士团队中有7个“大肚婆”,不少和王妍楠一样到孕后期,都没有任何“特殊照顾”。“没办法,手术太多,少一个护士都有影响,更何况同时少7个护士干活,简直不敢想象。”手术室护士长穆燕对同事很心疼,但也无可奈何。
3
连续6年的除夕在医院里度过

“交接班”之后,同事们陆续走出办公室,开始查房,夜班医生陈珺又重新趴在办公室桌前,继续整理病历。

作为安徽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医生,上夜班时,楼上楼下约200多名小生命都是陈珺的责任,这其中有不少危重患儿,随时都可能突发状况,需要紧急抢救。夜班结束,陈珺仍然不能走,必须把当晚所有患者的病情重新梳理一遍,根据情况联络家长介绍情况。做完这些已将近12时,此时,距离陈珺头天17时多开始工作,已过去了约20个小时。
安徽省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一名护士忙得鬓角上流出许多汗珠。


值班的晚上,和陈珺做伴的还有“住院总”医生程欢欢,她需要全天住在病房里。全国的儿科医生都很紧缺,合肥也不例外,再加上新生儿科里都是28天之内的孩子,不乏危重患儿,平均一天约发生20多次突发状况,因此,程欢欢是医生圈里为数不多的要上“一线”的“住院总”,每5天还要轮值一次夜班。

“确实太累了,儿科医生的日常工作强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我们医院所有的医生,尤其是PICU的同事们都是24小时待命,每天正常工作十几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外,所有时间都泡病房里,全年无休。平均一个月至少有一次在三更半夜被喊回医院,连续6年的除夕都在医院里度过……”安徽省儿童医院PICU主任金丹群说。
4
连续36小时工作在第一线

郭宇雯是“60后”。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安医大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妇幼保健工作,目前,已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工作25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每个月妇幼保健院分娩人数在100例左右,多了也就200例。上个月,算上剖腹产,这个数字已变成了1000例。”作为分娩中心主任,郭宇雯曾连续36小时工作在第一线。

去年5月20日,郭宇雯代表安徽医护人员援藏半年,在那个为数49人的援藏干部工作组中,郭宇雯是唯一的妇产科医生。

“我们工作在海拔7000米以上的错那县,虽然是县,但是错那的土地面积超过3万平方公里,比合肥大两倍不止,加上路不好走,限速限重,出诊路上单程6小时是常有的事儿。”郭宇雯称,援藏期间自己基本“一直在路上”。

“人们常说医生很神圣,救死扶伤,但对于工作中的我们来说,这就是一份职业。术业有专攻,我们靠这门手艺吃饭,当然会尽责。”郭宇雯自称是为市民服务的“手艺人”,“我为这份职业自豪”。




刚吃完午饭,120急救医生赵纲就接到新任务:一位4岁幼童因为发烧造成身体抽搐。
新华时评
请还医生应得的尊重与理解


一张医生瘫坐在地上喝葡萄糖的照片让人感动,一张患者手术前叮嘱家人不得为难医生的字条让人心酸……在连续诉诸媒体的暴力伤医事件之后,两个细节引发公众动容。跳出暴力伤医的怪圈,还给医生应得的尊重与理解,让医患关系多一分和谐,成为社会的共同期待。

照片上的医生是在连续工作12个多小时后,累到虚脱,靠喝葡萄糖补充体力;写字条的患者则感动于医务人员一次次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打手势让护理人员拿来纸和笔写下叮嘱。这两个细节,既体现了医生职业的高强度和高压力,更反映了医护人员所处的尴尬境地。感动和心酸之余,似乎更应对他们更多尊重和理解。

不尊重医生令人难过,频发的暴力伤医更令人痛心。抛开医生的职业身份,他们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本和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一样,为了工作而努力,为了生活而奋斗。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医生这个特殊的职业又注定了他们与人们的生老病死息息相关,在这些事面前,医生责任很大,但是这个职业无论如何不应当成为风险职业。

每一份职业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个辛勤工作的人也都应当得到相应的理解与包容。而对待医生的态度反映了对待生命的态度。在本就面临工作压力大、待遇低、职业认可度低的情况下,还要应对不断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试想,还有谁愿意来当医生?还有谁能成为我们的健康守护者?

尊重、理解医生,就是为我们自己提供免于疾病恐惧的自由,其基础是让医生有尊严。“钱少事多压力大”不仅难言尊严,更无法保证职业认同感。因此,重塑医生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审和薪酬评定上向那些疗效好、花钱少、有爱心、多临床的医生倾斜,给他们更多的职业关怀,已显得十分迫切。

尊重、理解医生的前提是信任。面对生老病死,每个人的心情都很难淡然处之,但要相信科学,相信医生。不仅相信医生的专业水平,更要相信他们的责任心和职业素养。诸如在非急救状态下合理的等待,以及面对生死有正确的医疗期许,要相信,任何无端的怀疑和猜忌,不会减轻患者的病情,只会让医患之间的“结”越来越难解。

尊重、理解医生才能带来医患的“双赢”。让医生这份职业重回“白衣天使”的荣光,让医护人员再度感受到职业的尊崇,让每个人的生命健康都有保障,要靠社会的共同努力,也有赖于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据新华社

来源:江淮晨报 记者 佟人冬 王靓 李福凯 卓旻 高博

白衣天使!辛苦了!请给他们点个ZAN!


    关注 江淮晨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