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从-430米到摄影云端的传奇

 

宋朝,肖像摄影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作品《矿工》获20届全国影展铜奖;曾参加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瑞...



宋朝,肖像摄影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作品《矿工》获20届全国影展铜奖;曾参加法国“阿尔勒国际摄 影节”、瑞士洛桑“爱丽舍”博物馆举办的首届“50 位新生代摄影师(50 ReGenerationPhotographersofTomorrow)”联展、“平遥在巴黎”中法文化交流年——巴黎摄影联展等;作品先后被瑞士“E’lysee” 摄影博物馆、上海美术馆等多家国内外博物馆收藏。

完成的项目:与“玛格南图片社”合作拍摄“中国煤矿”项目;与美国《纽约时报》合作拍摄“中国当代艺术家”系列;与意大利BENETTON公司“FABRICA创意传播中心”合作拍摄“中国海外移民”项目;与美国《时代周刊》合作拍摄了 2009 年度人物“中国工人”系列;与法国 ALSTOM 公司合作拍摄“ALSTOM工人肖像”系列等。


2003 年,正逢中法文化交流之春,宋朝的那组中国矿工的人物肖像一经展出便备受瞩目,外媒的热捧引发了国内对“宋朝现象”的关注。一时激起千层浪,称赞、质疑、机遇等等,都随之而来。这不得不讲讲他从 -430 米的井下到知名摄影家的传奇故事。

从井下 430 米开始的人生蜕变
宋朝的叔叔是山东兖矿集团鲍店煤矿子弟学校的美术老师,为了能让宋朝兄妹三人接受更好一些的教育,自幼就把他们兄妹三人从农村接到身边读书生活。叔叔喜欢摄影,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每逢寒暑假都会一个人背上相机和煎饼到全国各地拍照采风,拍回来的 135黑白胶片就自己冲洗,宋朝从那时起就帮着叔叔配制黑白药液,冲洗,印放。叔叔订阅的各种摄影类报纸也成为他生活中为数不多的课外读物。这无形中成为了他的摄影启蒙教育为了减轻家庭生活负担早日参加工作,初中毕业后宋朝上了当地的技校,1997 年技校毕业后,他有幸成为了兖州煤矿的一名正式矿工,虽然工作很是辛苦,但每月两三千的工资收入在当时也足以令人称羡。六年多的矿工生活,他大部分上早班,也就是每天凌晨4 点就得起床准备下井前的系列工作,随后坐着罐笼车深入地下 430 米的井下工作面,在矿井开采的前线,紧随工程进度每天不断地向巷道深处掘进,一直到中午 12 点,才能结束当天的工作上井洗澡,和工友们吃饭喝酒,回家睡觉。



不安分的宋朝对于这种“三点一线” 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不甘心。随后便产生了换另一种活法的念头,直到 2001 年 10 月的一天,来自北京的摄影家黑明到兖州矿务局的一个煤矿采访,在煤矿安监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深入地下 800 米处工作面,一位随行检测瓦斯浓度的矿工的一句话,打破了井下的沉寂:“这是徕卡相机吗?”年轻人指着那两台被黑明贴住了 LOGO的徕卡 M6 相机问道。黑明顿时惊住了,没想到在昏暗潮湿的矿井下竟然有矿工能认得徕卡,不仅如此,他还顺口说出了黑明的代表作《走过青春》。原来他就是宋朝的哥哥,他兴奋地拨通了另一座煤矿的电话,宋朝得知消息后感觉在梦里一样不可思议。随后,叔叔带着宋朝前来拜访这位北京来的摄影家,叔叔希望他能劝劝宋朝留在矿上,踏实本分的工作,珍惜难得“煤饭碗”。而宋朝觉得这是他了解北京的唯一机会。

在随后几天中,宋朝哥俩一直陪着黑明采访,帮他背包为他带路。临别前,宋朝兄弟俩请黑明老师吃砂锅、喝啤酒,并借着酒力宋朝和盘托出了自己的心愿。黑明也看出了他对井外世界的向往,对梦想的热情。黑明语重心长地说:“你想闯北京,可以,你靠什么?把你的作品给我看。”一语中的,宋朝当时只是对摄影有个肤浅的认知,毫无作品可言。“那你就从身边熟悉的矿工开始,对于这个题材,你的矿工身份是别的摄影师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你要是拍得感觉好的话,一年后我在北京帮你办个摄影展;否则,你就踏踏实实地继续下井工作……”这句话直接激励了年轻的宋朝。

随后他找出叔叔多年不用的 120 基辅 88 相机开始拍摄,由于过于心切,一个月后就背上厚厚的一摞照片匆匆赶到北京拜见黑明老师,回想那次与黑明的见面,宋朝笑着说:“最开始拍得那些照片简直太肉了。当时黑老师不但没打击我的自信心,还亲自把我送到火车站,临别前请我吃饭时他看出了我的失落 , 并安慰说‘小宋,这次也可能有相机的一部分原因,要不考虑换台清楚点的相机试试?’”回到矿上以后宋朝和叔叔交流了黑老师的意见,随后便在叔叔和婶婶的帮助支持下凑了两万元钱,重返北京直奔五棵松摄影器材城买了一台仙娜 4×5 大画幅相机。然后带上新买的相机去《中国青年》杂志社见黑明,黑明看到那个沉甸甸的大画幅箱子,心里虽有几分吃惊,但更多的是感动于这个山东小伙子的认真和执着……



回到矿上,宋朝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反复试拍、熟悉大画幅的操作方式及 4x5 页片的冲洗方法等系列准备工作……笨重的大画幅相机及繁琐的操作方式需要一个固定的拍摄场地和充分的自然光源,于是,便在矿工们出井口外的一片空地上搭建起了简易的露天摄影棚。早上他跟工友们一起下矿工作,中午从井下打电话问询井上的天气和光线情况,若是天公作美,兄弟们便提前帮他备好相机,搭好简易“摄影棚”,每天上井前临时约上两三个工友上井现场拍摄。完事儿后,朋友们再帮他把相机设备及“摄影棚”收起来,宋朝就跟着矿下的工友们一起去洗澡更衣。其实,宋朝之前就经常为工友的家人们拍摄生活照片,原本也儿“走,去照相”,对大家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只不过这次他们连梳妆打扮都省略了,100% 原生态亮相,从摄影师到模特都是从煤井里现滚爬出来的,满身黑煤渣,浑然煤油子味。就是这种毫无距离感的关系矿工们在他的镜头前才可能留下毫不拘束,自然流露的各自状态。后来回看这些《矿工》肖像,也算是摄影史上“浓重”的一笔。



宋朝将第一次用大画幅拍的样片寄给黑明时,内心忐忑不安,直到有一天他接到黑明老师的电话:“小宋,这次的片子感觉不错”之后,2002年的大半年时间里宋朝不定期的带着新拍的样片多次往返北京拜访黑明。后来黑明又带着宋朝拜见了陈光俊(后来的百年印象画廊创办人),陈光俊当时很爽快地也就答应了资助整个展览的照片制作。就这样,在黑明和陈光俊及《大众摄影》等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2002年 11 月,宋朝的首次个展《矿工》系列肖像作品在北京的《大众影廊》如期举办。黑明兑现了一年前对宋朝的承诺,展览现场他邀请了很多业内同行好友,其中包括当时的平遥国际摄影节创办人司苏实先生和法国策展人阿兰·朱利安先生。又在阿兰先生的推荐下,宋朝的《矿工》系列又应邀参加了 2003 年 7 月份的 34届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直接进入了国际媒体的视野。

2003 年,正逢中法文化交流之春,这组中国矿工的人物肖像一经展出便备受瞩目,外媒的热捧引发了国内对“宋朝现象”的关注。一时激起千层浪,称赞、质疑、机遇等等,都随之而来。面对别人的评论,宋朝并不介意,他知道这只是意味着来自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背景和摄影出发点的摄影师,选择了相似的拍摄方法与元素,因为技术或手段向来是辅佐于主题的。他说:“我没有理由回避前辈大师们对自己的影响,艺术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承前继后的延续过程,只是在这个过正中需要不断融入属于自己的东西而逐渐走向成熟。”

  我们都是民工  
2012年5月宋朝的新作品“Back and Forth”(去与留)在巴黎展出,他这次所拍摄的肖像超越了文化及职业的差异,把观众带到了人性情感的舞台,再次得到了来自国际摄影界的好评。宋朝的目光始终离不开靠土地最近的人,农民工问题已经是老话常谈,他所关注中国人口流动迁徙的现象,并拍摄了一组以“民工和留守”为主题的肖像作品,又一次,将一个简单却又难以置信的事实展现在我们面前。一起展出的两组作品中,《民工》与《留守》相呼应,分别呈现了外出务工者和留守在农村的家人形象。宋朝将平时闲散的时间利用起来,奔波在北京的各大建筑工地,拍摄《民工》,与此同时他萌生了新的想法。有人外出卖力挣钱,就有人在家中孤独守候。人隔两地的相思,亲不得见的期盼,都是人性最脆弱,最动人的画面。春节,宋朝陪妻子回广西老家过年时,他带着详细的方案,到县城周边的村落拍摄了数十个留守家庭。接下来,他还计划把拍摄范围延伸到河南、山东、贵州、四川等地,在画面中加入更多的地方生活元素。



宋朝说他不希望以纯纪实的手法拍摄这组作品。通过他的主观设计,画面呈现出另外一种真实,这种真实或许更接近事实的核心。《民工》系列肖像画面中试图分别植入少许工地元素,如:脚手架、钢筋、混凝土、荒草丛等等;相应地,《留守》的系列肖像拍摄过程中,选择性地将家里的日常生活用品和人物主体框取在同一幅画面里,点到为止。如:晒晾的衣物、压水机、干枯的盆栽、铁门和狗等等。同时,将不必要的其它多余元素通过白背景隔离在画面之外。他说:“尝试用设计的思维去创作影像。就像写文章一样,将事件有选择地交代清楚,表达到位即可,简洁的语句往往更有力量。”

到底为何拍摄民工,宋朝想得很透彻,如果把民工的概念扩大,城市中生活的大部分人都可以算在其中。离开家乡,在城里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北漂的、出国的、打工的,包括你,我——拍照片的。他说:“我和父母分居两地 20 多年了,至今他们一直都还生活在乡下老家。”内心无根,生活在悬浮的感觉中很不踏实,现在虽然有了稳定的工作,但对生活的这座城市没有归属感,并时常想念在老家的家人。只有感同身受,才可能拍出真诚的作品,家中的父老乡亲某种意义就成为了他的“留守”者,为他而留,为他而守。


宋朝,以一种宽厚的心态来容纳任何非议。心底里存纳着知遇恩情,镜头下流淌着世间冷暖,他默默地在相机的幕布下注视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文丨孙慧婷
 摄影丨宋朝




微博搜索:旅游世界杂志社

微信订阅:关注微信公众号“旅游世界杂志社”,点击右下方的杂志购买,或发送消息:杂志订阅+姓名+电话,工作人员会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投稿邮箱:tourism-word@163.com

投稿电话:0531-81902508

推荐关注:六月影像馆↓↓


    关注 旅游世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