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联合策划 为创新创意插上翅膀

 

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创办形式多样的众创空间,激发民营资本活力,是我区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的一项重要举措...



支持和鼓励民 营企业创办形式多 样的众创空间,激 发民营资本活力, 是我区加快发展众 创空间的一项重要 举措。聚咖啡众创 空间作为内蒙古众 创空间联盟的发起 人单位之一,是一 家咖啡馆形式的综 合创业孵化平台, 是在互联网开放的 时代背景下形成的 线下与线上结合的 创新型创客社区, 旨在为创业者提供 一个资源汇集交互 的平台,通过这个 平台找到志同道合 的伙伴,获取更多 有效的信息,结识 更多的投资者,实 现企业的社会价值 最大化。

孙秀山致力于桔梗种植农业产业化, 他所在的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3月10日在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青创板正式挂牌, 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要不是聚咖啡众创空间,公司不会在一年内成熟得这么快。”孙秀山所说的 聚咖啡众创空间是一个以创业和投资为主题的交流孵化平台,功能包括企划咨询、 会议活动、政策解读、项目申报、天使投资和孵化空间等,由 9 名发起人合力组建 而成。如今,包括桔梗种植农业产业化在内的 6 个项目已经成功孵化,进入资本市场对接过程。

其实,在许多城市的众创空间里,创业咖啡馆屡见不鲜。在这里,每天都有听不完的创业故事和慕名而来的投资人。作为呼和浩特市唯一一家以咖啡馆形式聚集创客的孵化平台,如何成为更有吸引力的孵化器,是聚咖啡众创空间创立一年来一 直在思考的问题。



共创“科技+文化”产业链

王强,印象蒙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聚咖啡众创空间联合创始人之一。 初见他,手里的马头琴造型U盘格外引人注目。2010年,生在内蒙古,长在大 草原的王强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毅然辞去公职,创办了一家从事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开发的公司。身为门外汉,创业之初的艰辛与困难可想而知,他北上蒙古国、南下江南、走遍内蒙古12个盟市, 寻觅着传统民族文化的依存,积累着文化创意创新的点点滴滴,经过多次设计与生产尝试,终于推出第一款民族文创类产 品——马头琴 U 盘,开创了内蒙古实用电子类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先河。

随着公司的发展,王强逐渐意识到 : 内蒙古文化创意领域与北上广等先进省市间存在很大差距。“独木难成林,要将科技与民族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将内蒙古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弘扬与传承, 光靠自己的一腔热忱远远不够。”于是,他联合几名有共同意向的创始人,创办了内蒙古地区首家“聚咖啡众创空间”(科技 + 文化类创新项目孵化器),意在通过这个孵化平台,使科技、文化类创意变成现实的产品或成熟的项目,共同创建一个科技 + 文化的产业链闭环。

万事开头难。聚咖啡众创空间的创办成立,只是想法的一个落地,具体做什么 谁来做、怎么做,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运作模式。如何在地域情况受限、资源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开展有自身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孵化模式,聚咖啡众创空间开始了艰难爬坡。

策划活动,细分业务模型,建立智库,争取政府支持,对接高校院所……经过一年的努力与探索,聚咖啡众创空间逐渐定位自身服务模式特点,即“线上云服务平台 + 线下孵化空间 + 产业链服务 + 科技成果转换 + 政策指导 + 投资对接”,着力为创新创业项目及企业提供综合全面的指导服务。目前,聚咖啡众创空间已有入驻企业 86 家、创业项目43项、创业合作第三方机构 50多家。同时,空间也得到一些成熟机构的技术支持和样板支持,与北京车库咖啡众创空间、北京拓荒族咖啡众创空间、内蒙古安答驿站众创空间、乌镇CIFC创客空间及上海复旦科技园结成众创空间合作联盟,旨在将自 治区的优秀项目推荐给北上广的投资团队和商业机构,将各大院校及科研 院所的科研成果与孵化创新项目进行结合转换。

如今,聚咖啡众创空间将平台定义为“本土创投圈”。下一步,将“以 政策解读为战略高点、创新培训与知识产权为战术支撑、综合孵化为基础” 打造聚咖啡创新创业生态圈,定位更加精准的“科技 + 文化”众创空间专业方向,脚踏实地为创客及小微创新型企业服务。 回顾创新创业历程,王强说:“其实我们与平台所孵化的创业者一样,也处在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自我孵化的过程中。相比困难与艰辛,聚咖啡众创空间这一年来的成长更值得铭记。”

    创造一份事业  塑造一种精神

故事还得从 2013 年说起。

作为众筹创业模式在国内兴起的原点,众筹咖啡馆曾经风靡一时。 2013 年,网络上一篇“0471 很多人的咖啡馆”的帖子吸引了常峰的注意。 身为“85 后”,这个刚刚毕业的小伙子, 满怀创业激情和理想,没有过多犹豫, 便拿出半年积蓄投资了邦咖啡这个呼和浩特市第一家创业主题咖啡馆。然 而项目运营不到一年,便遭遇盈利模式的拷问。

就在这时,伯乐来了。聚咖啡众创空间的几位创始人通过网络上的相关报道,联系到仍在一间地下车库艰难支撑的邦咖啡运营团队。在这个阴冷的场地中,从谈构想到聊合作,年轻人被有远见、有魄力的“70 后”所折服,“70 后”投资人也为他们对梦想的坚持所感动。不久,邦咖啡运营团队以合伙人的身份加入新组建的聚咖啡众创空间项目。为了更好推进项目发展,常峰毅然辞去金融机构的稳定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聚咖啡众创空间的项目运营中。

谈到曾经的创业故事,如今已是聚咖啡众创空间运营总监的常峰用“战战兢兢”四个字来形容。他说,年轻人的创业梦想需要有一个平台去支撑,虽然聚咖啡众创空间在初创完善的过程中比较艰难,但我们看到的是项目在未来5年至10年持续发展和运营的信心。

当然,给他信心的不单单是这些, 还有一个个孵化成功的优质案例。不久前,聚咖啡众创空间辅导一个销售羊肉的项目,团队经过反复评估及整体策划指导,成功将其提升打造成一 个生鲜电商平台的优质项目。项目在北京车库咖啡的一次路演活动中,成功从70多个备选项目中脱颖而出, 有了对接更大资本的可能。常峰和团队的小伙伴们因此备受鼓舞。

在北京,常峰接触到一些项目投资领域的资源,由此他开始思考:在 初创小微企业创业条件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如何让企业少走弯路,有机会对接内蒙古的正规资本市场。他们积极与自治区内优质金融机构联系,梳理企业资料,与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进行对接,最终达成与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的战略合作,由聚咖啡众创空间孵化的优质项目将直接推荐到内蒙古股权交易中心进行专业融资上板辅导,这为初创类小微企业更好进行融资发展开拓了崭新的渠道。

从曾经的天马行空到现在的胸中有丘壑,常峰感慨道:“每个人在创业过程中都不仅仅是在创造一份事业, 更是在塑造一种精神。身为创业者, 并能为他人的创业梦想添砖加瓦,是件再值得不过的事情。

摘自:《实践》2016年5月 党的教育版


    关注 内蒙古科技宣传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