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梦】东方语境下的诗性哲学

 

小津和侯孝贤的电影,都植根于东方的传统文化语境,在意识形态和美学理念上有着共通性,并且呈现出比较一致的诗性情怀。另一方面,又因为各自民族的特殊性和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使得两人的电影在主题表达的特定层面上显露出一定的个体差异性...



——论小津安二郎与侯孝贤的电影主题意蕴

   
摘要:小津安二郎和侯孝贤,两个时空上并没有交集的导演,二者的影片在主题意蕴上却呈现出难得的一致性,他们的电影都比较成熟地阐释了东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东方影像美学特征,体现出对生命的质朴关注和对自然的坦然尊重。本文旨在从东方语境的角度,立足两人的美学理念和影像风格来剖析两者间电影主题的异同。

关键词:小津安二郎, 侯孝贤,主题意蕴



小津安二郎

小津和侯孝贤的电影,无论是从拍摄技巧、影像风格乃至主题意蕴上都呈现出一脉相承的相似性。两个人的电影都植根于东方的传统文化语境,在意识形态和美学理念上有着共通性,并且呈现出比较一致的诗性情怀。另一方面,又因为各自民族的特殊性和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使得两人的电影在主题表达的特定层面上显露出一定的个体差异性。那么,小津和侯孝贤的电影在主题意蕴上有什么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如何体现的?在大同的基调下二者的电影主题意蕴又存在着怎样的差异性呢?这是值得探究的问题,也是本文的意旨所在。


侯孝贤
一、小津与侯孝贤电影主题意蕴的相似性

(一)植根于儒道文化基础上的意识形态

毫无疑问,小津和侯孝贤都是具有鲜明“东方性”的导演,他们的美学理念在不同程度上都深深植根东方的传统文化。整个东方,都在儒道文化的影响下繁衍生息,儒家和道家的文化土壤为小津和侯孝贤的作品提供了从题材到艺术表现方式的基本养分。自孔子开始的儒家精神,其基本原则是以情感标尺作为建构社会伦理观和世界观的基石,天地宇宙都是处于人的情感的和谐关系之中。因此,“天人合一,主客同构”成为传统艺术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小津和侯孝贤的电影明显有着淡化外部冲突的和谐气质,比如二人的影片都将人物关系和情节的设置的过于简单,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避免戏剧性的冲突,从而使得影片呈现出一种平淡自然的基调。

另一方面,儒家讲求关心个体生命当下的实存感受,关心个体生命对天道性理的顿悟和冥思,倡导关照个体生命以及人性的伦理纲常。小津和侯孝贤的电影都注重对个体生命的关照和凝视以及对家庭的生活的展现和塑造,将更多的思考停留在家庭、亲情的层面。小津的影片一贯采取的低角度正面机位,这其实表示了一种倾听,注视的人文态度,将孔子所倡导的“以仁释礼”的思想渗透进意识领域,采用仰拍的手法将平凡的小人物拍摄的伟岸高大,既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也引导着观众对影片中家庭琐碎生活和卑微的小人物产生高度的尊崇,带有人文关怀的意义。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在侯孝贤的电影里虽然不是首要的话题,但在儒道的文化熏染下,侯孝贤的电影美学也基本上是一种东方式的注解,他着重于讲述个体与自然环境,家庭的关系,用平等、敏锐、纯净且深沉的目光打量人与人生之间的关系,这点也恰恰是对儒学文化的贯彻和传承。

(二)东方语境下的诗性情怀

纵观小津和侯孝贤的电影,我们不难发现,二人在构图方式上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性,比如画面构图的形式相似,多采用静态构图,人物动作不激烈,摄影机位多采用固定机位,大量使用长镜头,在场景转换时都是极简主义的直接切割,而且影片节奏很缓慢——这使得二人的影片大多平淡自然,接近生活的原生态,给人一种诗性的返璞归真。

小津的影片中流露着一种“温柔敦厚”的人文气质,其影片追求凝练平淡的感觉,注重对人物生命历程中各种情感的把握,在他的电影中人物的大喜大悲很少溢于言表。小津总是能够将人物的情感控制的恰到好处,形成一种“哀而不怨,悲而不伤”的诗性美,如同中国古代的抒情山水诗,那种自然的感觉是缓缓流露的。

同样,在侯孝贤的电影中,也流露着这种“哀而不伤”的意韵。侯孝贤早期的电影大多是由一个个静态的长镜头组成了优美的画面:连绵的山、辽阔的海,已经消失的乡镇生活,衣着朴素的乡下少年。侯孝贤电影的剪接意识如同中国古代诗词的并列法,每段都是自成一气,好比如“古道”,“西风”,“瘦马”,三者之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因果关系,却能形成一种整体诗性的流露。著名的导演郑洞天就曾经说过:“看侯孝贤的电影,首先要有沉得住气的经验,镜头长而且不动,中全景为主,不露声色地叙事,无需急着找故事,静静地领悟那种氛围里透着的道理和情怀,就像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在和风细雨中就征服了你。”可以说,侯孝贤的电影美学是一种静观默察式的中国美学,是一种宁静致远中透视着忧思默想的中国古典美学,他努力在入世的现实生活中遁世,儒学的生活态度和道学的思考方式共同影响着侯孝贤电影的视听表达。

(三)传统道家浸润下的哲学理念——豁达的生死观

小津和侯孝贤的电影中,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相同点便是二人对待生死的态度。小津的电影中有着浓郁的死亡气息,其影片围绕“家庭”展开故事,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如结婚、退休、死亡,往往也便成了千篇一律的叙事脉络,因而小津的影片中不可回避的主题之一便是“死亡”。然而,小津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很冷静,他将死亡同日常生活中的零散事件一道淡化处理,几乎看不到什么本质的区别,小津消解了影片中大的戏剧冲突,转而以一种旁观的角度来对待死亡,如《东京物语》中,老夫妻进城后在儿女沉默的推搡中度日,在返乡途中老太太身亡。小津并没有对这一场景过多描述,而是刻意淡化了这一情节,以一种漠然的态度来消解了这一悲剧感,使得影片既无悲痛也无抗争,只有一些无可奈何的哀愁。

       小津安二郎 《东京物语》
在拍摄《风柜来的人》前夕,侯孝贤曾有一段非常著名的“顿悟时刻”。原因在于观看了《沈从文自传》后,思想发生很大变化。侯孝贤的顿悟源于沈从文的哲学观,他曾经在谈起这一经历时提出:“书中客观而不夸大的叙述观点让人感觉,阳光底下再悲伤、再恐怖的事情,都能够以人的胸怀和对生命的热爱而把它包容。世间并没有那么多阴霾跟颓废,在整个变动的大时代里,生离死别变得那么天经地义不可选择,像河水汤汤而流。我因此决定用这个观点来拍摄下一部片子。”可以说侯孝贤对死亡的态度来源于沈从文,沈从文“冷眼看生死”的观点使得侯孝贤之后的电影中多了份对死亡的豁达和坦然,在他的镜头下死亡变得很理所当然。如《童年往事》中,与阿孝感情深厚的祖母日渐衰老,后来,终于在静寂中死去,侯孝贤在处理这一情节时采用平视的拍摄角度,祖母的尸体并不被放在视觉的关注点上,从而给人一种“哀而不伤”的凄凉感,体现了他对自然、生命深切体验之后的热爱、尊重、理解与宽容以及对生死的达观和释然。

二、小津与侯孝贤主题意蕴层面的分歧

纵然小津和侯孝贤的电影在很多层面呈现出一脉相承的相似性,但二者的作品又同时各自体现了民族的特殊性和时代性,这又使得两人的影片在某些层面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一)“家”的分歧

小津和侯孝贤的影片虽然都是在讲述家庭生活、伦理关系以及亲情,但在意识深度以及社会性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小津安二郎终其一生都执著于描写家庭关系,亲情关系和寂寥的晚年故事。在小津的电影里,家庭亲情作为一种近似宗教式的伦理而再三被讨论,孤独的父亲对于即将嫁走的女儿的深深留恋,体现了小津对于日本传统文明,特别是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观念的一种深刻眷恋。其后期的电影仍然以其一贯的风格坚持着日本电影的传统风貌,对于传统家庭结构的挽留以及对人迟暮之年命运的的感叹成了小津永恒的叙事母题。小津的电影很少去影射社会现状,也决计不会贸然的去评判社会。即使对战后日本经济复苏时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的探讨也是避开了直接批判,而是通过平平淡淡的喝酒和聊家常的形式展示出来,很隐性的表达了自己对旧式传统家庭观念日渐瓦解的哀愁。

侯孝贤 《童年往事》
侯孝贤电影并不局限与对家庭的描写,其取材范围要比小津宽的多,而且其影片中对家庭伦理的探讨远没有小津深入,事实上对家庭伦理和亲情的探讨只是其电影的一个表层,在侯孝贤的影片中,家庭更多的是为了折射社会、政治而存在的,它承载了很多社会历史的包袱,并且深刻地记录了在乡土文明逐渐被现代化城市生活所淹没的进程中,在新旧台湾交替的进程中,那一段段细腻的,即将逝去的成长往事和时代记忆。故而说,侯孝贤并非不关心政治,只是关心和表现的方式与众不同

(二)“乡土文化”表达的分歧

如上文所说,小津的电影中很少涉及政治社会层面的东西,小津只是专注于自己对家庭关系的研究,避开了社会、政治等比较沉重的话题。他的影片专注于对日本传统家庭文化的探讨,以近乎零度的姿态描绘了日本普通家庭的平常生活状态,琐碎的家长里短,真实的普通小人物群像,从而还原了那种平淡朴实的日本原生态生活,呈现出一种典雅、别致的民族意蕴和乡土情结。

和许多同处在大时代变迁中的电影人一样,侯孝贤的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变迁和政治更迭的缩影,但与其他电影人不同的是,其电影并不着重表现社会政治的种种变革,而是将这些政治历史作为个人成长故事中的某个经历,如《童年往事》中,他并没有把童年往事和青春记忆当成政治历史的填充物或演绎符号,而是把台湾往昔历史当成个人生成长故事中的一个或许重要但却隐约的背景;再比如其被称为是“在历史的苦难铁砧上锤炼民族魂”的影片《悲情城市》,侯孝贤在谈及其创作动机时说:“我拍《悲情城市》并非要揭旧疮疤,而是我认为如果我们要明白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必须面对自己和自己的历史,电影并非只关注‘二二八’事件,但我认为有些事必须面对和解决。”所以说,在侯孝贤的意念里,影片《悲情城市》绝非台湾政治历史的官方文书,而是一部描写台湾人如何在那样剧烈变动的政治历史背景下活下去,以及如何活下去的风尘历史记忆。侯孝贤电影里的乡土情结综合了台湾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以及时代的因素,又同时深刻地反映了农耕文明在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进程中,个人在历史记忆中的成长,传统家庭的逐渐解体以及对于乡土童年的留恋。

结语

小津和侯孝贤的电影都比较成熟地阐释了东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东方美学意蕴,他们的影片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深邃内涵,浸润了东方传统理论气质和诗意化的哲学意旨,并且无一例外的体现了对生命的质朴关注和对自然的坦然尊重。然而,由于各自民族的特殊性以及历史时代背景的不同,二人的电影在主题表达上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诚然,我们需要全面的看待二者之间的异同,用理性的眼光去捕捉流淌在电影中的那种共通的东方意蕴和诗性哲学。

参考文献:

小津安二郎的艺术[M] .佐藤忠男著,仰文渊等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3月第一版

姜宝龙.专访侯孝贤:电影是一种乡愁[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陈墨.中国电影十导演:浪漫与忧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丁晓峰.中国新电影人物史记:电影这个江湖[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后记:这一篇同样是学生时代的论文,仅以集结,以作备份,文中论述如有不当,敬请指正!

还有,家里电脑今儿闹情绪,新写的文章pu不上来,无比抑郁……


文字是用来记录的 这是我灵魂的一部分
每个无眠的夜里 小遁与你不见不散
                                                 


    关注 洛小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