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商报》副刊(荐读):【岳朝蓉】童年的端午节

 

关注成都祥涵文化传媒更多文艺精品在指尖岳朝蓉1964年出生,湖北...









关注成都祥涵文化传媒  更多文艺精品在指尖      岳朝蓉       1964年出生,湖北潜江人。喜爱文学,热爱读书。作品散见于《华夏孝文化》《大武汉》《楚天都市报》《夏门晚报》《知音》《铜陵日报》《榕江日报》《钦州日报》《潜江日报》《劳动者报》等刊物。

童年的端午节

岳朝蓉

“五月五过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饺子撒雄黄,带花儿喜洋洋。”儿时的端午节是那么美好快乐,给我脑海里刻上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离开老家近三十多年了,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端午节那天,父母亲照例早早地起了床。父亲将房前屋后扫净后撒一层雄黄粉末,说有杀百毒、辟百邪、保平安之意。

母亲则早早带着我们背着背篓,手拿镰刀,穿着胶鞋去山上割许许多多的艾蒿回来,将多数艾蒿晒干,捆好收藏,备以后用。母亲说,艾蒿可是一位好的中药材,艾叶煮水可直接饮用。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抗过敏等作用。用来浇水泡脚可去风寒引起的感冒。用水洗澡洗头有杀菌消毒去湿疹的作用。

我们按母亲吩咐,将一小部分当天用的艾蒿整整齐齐地摆在堂屋的地板上。当艾蒿的清香味飘满堂屋时,母亲说,一人拿一把,去每个房门、窗台上都插上两支,以驱邪杀菌,防病消灾。然后安排我们给山后的婆婆送一捆去,她行动不方便,肯定没有割艾蒿。

我们正按母亲的吩咐忙活时,只见母亲选了嫩一点的艾蒿尖,掐下后,一一递给我们,让每个小孩耳朵上戴一枝。嫩绿又略带点粉白色毛茸茸的艾蒿尖尖,戴在耳朵上直痒痒,但会散发出阵阵香味,母亲说,戴一天,别扯下来,晚上就不会被蚊虫咬,如果没带满一天,就不灵了。我们都像戴了一朵花似的,如获至宝,相信母亲所说的话,晚上如果在地上玩耍,没有蚊虫咬,那该多好啊!于是几兄妹嘻嘻哈哈地各捧着一把艾蒿到门窗上去插了。不多一会,家家户户的门窗上都插满了艾蒿,过节的氛味就浓起来了。

老家过端午是吃水饺。无论多忙,多困难,大人们都会包白面带点肉馅饺子吃。头天晚上我们就和母亲用磨子磨好小麦面粉,母亲用细筛筛出白面。平时是不筛的,麦麸皮一起做糊糊或疙瘩汤吃。

小时家里小孩多。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有纯白面饺子吃,而且还有点腊肉馅的,那是多么心驰神往的事。小个水饺也不能满足我们狼吞虎咽的节奏。 父亲为了尽快满足我们的胃蕾,发明了能快速包成、且个大馅多的水饺。三四个足以把我们的小肚子吃个半饱,七八个就会让我们放下碗筷。这种大个水姣,像极了天上散发着银辉的半圆形的月亮,漂浮在大锅里晃悠的样子又像船,因此我们叫它“月亮船”水饺。

要知道端午那天,母亲上午仍然要出工,只有下午才放半天假。因此,父亲给生产队放牛回来后,掺水和面。用毛巾盖着适当发酵。 父亲再取出一块腊肉切成肉丁,豆角焯水后切成小段,放上大蒜,葱段拌好做馅。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父亲重新把面团反复擀揉,最后成一个长条,用擀面杖将面皮擀得薄薄的一层,但比一般水饺皮又稍厚点。父亲用较大的茶缸往面皮上一扣,再用力一转动,一个如碗口大圆形的饺子皮就形成了,把馅包进去向各方向摊开,留下边缘部分。两边用筷子沾上水,用手将两边缘合拢捏紧。月亮船水饺就形成了。

这种水饺三四个就能装一大碗。水饺入碗,我不顾它烫不烫,赶紧用筷子夹起一个,边吹边往嘴里咬一口,那劲道的皮配上豆角的清香、流油的腊香肉,立马充斥着整个口腔,也大大地调动了胃神经。我不等第一口咽下,便含糊不清地对一旁直盯着看我们这副吃相的老爸哼唧:“好香……好香!好吃……好吃呀!”这时父母慈祥满足的笑容准会爬满一脸,并不断地提醒我们:“慢点吃,小心烫着嘴。”如今想起当时的温暖情景,画面依然清晰如昨。

除吃水饺外,也还边吃边喝雄黄酒,哪怕小孩不会喝酒,但母亲还是会让每人泯上一小口,并在我们身上也洒上一些。

吃水饺后,母亲用艾蒿烧的水,给我们洗头,洗澡。然后给我们几个女孩儿梳两个小羊角辫,给我们和她自己戴上栀子花,带着蒿草,穿着过年才穿的红底小白花衣服。

母亲就带我们随着人流去高峰山拜王师祖、罗英秀才。这是我们最向往的事。一路上缠着母亲讲那百听不厌的罗英秀才金口玉言和王师祖惩恶扬善、劫富救贫的故事。

玩皮的我们,趁母亲与大人聊天的空隙,会在树林里爬树掏鸟窝。追逐着,打闹着,呼喊着,惊得原本淡定的小鸟也叽叽喳喳的叫唤起来,这让我们这些玩童更兴奋了,拿着石子就追打鸟儿。我们还喜欢在山崖边找野果,吃饱后,找  一把野花用枝条编着花环戴在头上。玩到天黑了,才在母亲的声声敦促中踏往回家的路途......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每天都像在过节,反觉吃嘛嘛不香。小时候的端午节,虽然简朴,但非常有趣,也令人向往。它成了我心中最温馨的画面,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经常像电影慢镜头一样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组稿、版式:侯栀  子涵

各位文友:

        此微信平台为西南商报副刊主要的选稿基地,凡在此平台推介过的作品,可优先作为本报副刊备选稿件。
若愿意将自己的文学作品在此平台推介的朋友(必须是未在其他微信平台推介过的作品),请发你的作品、创作简介和个人生活照数张至QQ邮箱772573860,并请使用实名+笔名加本平台服务微信sccdlt,便于联络和发放稿费。平台开设了赞赏功能,赞赏收入(前两天)的一半支付给你,另一半用作编辑、组稿人员补贴和平台维护。若不同意,可不理会此消息。上面的公众号二维码可扫描关注和加好友。祝各位笔健体康!

                                                                   ——《西南商报》副刊部 


    关注 祥涵文化传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