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田从典故事 品味人生哲理

 

田从典一生为官清廉,关心百姓,平易近人,从不以官压人,深受百姓爱戴。在他的故乡阳城县,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故事,读来朴实自然,引人深思。...

关于田从典的生平事迹,在各种文献和地方志中,都有所记载,小编也对其生平作了详细的论述,在此不做过多的赘述。田从典为官一生,雍正帝曾用“清谨公方”四字对其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可谓中肯。民间流传了很多关于田从典的故事,这些故事经过人们的代代口耳相传,虽然其真实性无法考证,很多内容大多加入了人们的臆想,但听来却又贴近生活,自然朴素,真实地反映了田从典勤政为民、清廉为官、不畏强权、关心百姓疾苦的人格魅力。
田从典大街下棋
相传,清雍正年间,阳城来了一个县官,凶狠贪暴,非常厉害。有一次他下乡回来,走到东关街上,碰见一个老汉,这老汉是个卖煎饼的,人老了,眼花耳聋,腿脚不灵,听见是大老爷过来,紧躲慢躲躲迟了,县官说他蔑视朝廷命官,按住打了五十大板,老汉不服,辩了几句,又挨了三十大板。

过了几个月,田阁老从京城回来,田阁老是东关人,和卖煎饼老汉是幼年好友,还是棋友,每次回来总要找老汉下几盘。这次回来也照旧下棋,卖煎饼老汉趁下棋的空儿,把县官打他的事告诉了田阁老。田阁老想了想说:“后天是五月十三,我有点空,咱俩在街上再杀几盘。”老汉同意了。

五月十三这天,田阁老戴了顶大草帽,和老汉在东关街上下起棋来。为什么要选在五月十三这天呢?因为这一天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这天县官一定会去关帝庙降香。从城里上关帝庙,东关街是必经之路。到了半前晌,县官坐着八抬大轿,衙役们扛着肃静、回避牌子,打着川锣,喊着:“大老爷出来了”,东关街上的老百姓,家家关门闭户,不敢哼一声。田阁老坐着不动,继续下棋。老汉说:“咱算了吧。”田阁老说:“你只管下,别管他。”县官坐在轿里,老远就看见两个人在街上下棋,不躲路,火冒三丈说:“给我拉过来。”衙役们到跟前一拉,才看清是田阁老,赶快撒了手,到县官轿前说:“禀大老爷,那是田阁老大老爷。”知县一听,吓得屁滚尿流,等他慌忙下轿赶过来,田阁老早已回家去了。县官也顾不上去降香了,站到田阁老门外,递了几次手本,田阁老总是不见。

县官回了县衙,愁了一天,才想出个办法来:田阁老和那个老汉下棋,两人感情不错,走这个门路准行。他就亲自到东关卖煎饼老汉门上恳求,送给老汉三十两银子,请老汉去田阁老家作个开解。老汉到了田阁老家,阁老问:“是知县叫你来的?”老汉说:“是。”田阁老问:“送给你多少银子?”老汉说:“三十两。”田阁老说:“你就说我在家生气啦,连你也不搭理。”

老汉出来一说,县官急了,又送了二十两银子,托他再去一趟。田阁老听老汉说又给了二十两银子,就说:“不行,你就说我很生气,你管不了这事,请他另请高明。”老汉和县官一说,他更急了,狠狠心又拿了五十两银子,千求万求,叫老汉再去相府一趟。老汉告田阁老说又给了五十两,田阁老说:“多了,你退给他二十两吧。”说着,写了一张条子说:“连这个一起给他。”老汉出来,把二十两银子和条子交给了县官,县官一看,上边写的是:
你来阳城做官,又凶又狠又贪。
老汉耳聋腿慢,挨你八十大板。
一板赔银一两,多子叫他退还。
鱼肉乡民父母,不如早些滚蛋。


县官狼狈地回到县衙,打点了行李,第二天就辞职回家了。
义收干女
田阁老有个习惯,饭后走百步。有一次他回阳城,吃了晚饭,出来随意走走,管家田福跟在后头。他俩走下河东,看见一个年轻媳妇坐在那里哭的伤心,身旁还放着个筐子。田阁老好奇地看了一会,问:“小大嫂,你有什么事儿,这么伤心?”小大嫂抬头一看,是个面善老人,就说:“我是台头村人,男人叫张狗蛋,是个老老实实的庄稼人,租种了老财几亩地,租种地出租子,逢年过节送礼不说,还得白给人家担煤担水,扫院调煤,什么活都得干,前天,老财家又定新规矩,担来的水只要前面一桶,不要后边一桶,说是担水的人要放屁,后面的一桶让屁呛了不能吃,走老远担一担水,回来只能顶一桶,狗蛋不服气,和他折辩了几句,人家举手就打,气得狗蛋打了他一钩担,老财东就告到县衙门,把狗蛋抓去下了大牢。我来给狗蛋送点吃的,人家不让进,我该怎么办呀?”

田阁老问:“你送点什么吃的呀?”小大嫂掀开筐上的遮布说:“这不,是点甜糠片。”田阁老说:“这东西干巴巴的,就是送进去,没有水,他吃得下去吗?”小大嫂说:“好的咱没有。”田阁老说:“你跟我来。”他把小大嫂领回家,对田福说:“用食盒担上点好吃的,给狗蛋送到监里,就说是我叫送的。”田福说:“行。”又问:“人家要问狗蛋是咱家什么人,怎么说?”田阁老为难住了,说是侄儿吧,不是一个姓;说是外甥吧,自己没姐妹;说是内侄吧,姓也不对,村也不对,急得他直挠后脑勺。田福说:“就说是你的干女婿吧?”田阁老看了看小大嫂,蛮不好意思。田福忙对小大嫂说:“还不快给干爹磕头。”小大嫂真的跪下磕头,直叫干爹,高兴得田阁老张着嘴笑个不停,对田福说:“你去吧,我叫她去拜见拜见夫人。”

田福着人打着田相府的大红灯笼,担起一担食盒,到了衙门外,那牢子见相府管家来了,赶快开门。田福说:“这是相爷叫给姑爷送的。”牢子也不知道谁是相府的姑爷,又向田福求问,田福说了名字,放下食盒就回去了。

这可不是小事,把相爷的姑爷下到牢里了,牢子一面请狗蛋吃饭,一面就去禀报县太爷,县太爷已经睡了,赶忙起来,问清情况,亲自到监里把狗蛋请到二堂,千不是万不是地向他赔情,张狗蛋刚才吃那些好吃喝,也不知是从哪来的,如今更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县官把张狗蛋安排到小书房休息,将就到天明,就带上手本,到东关见田阁老。田阁老把他请到客厅,寒暄了几句,县官满口承认自己失职,并且告诉田阁老他把“张狗蛋用钩担打人”改成“张狗蛋甩钩担伤人”,无罪释放。田阁老笑了笑说:“我承情了。我的干女儿给我送了些好吃的,你也尝尝。”田阁老抬了抬手,田福把那甜糠片放到瓷盘里,恭恭敬敬端上来,放在桌子上。田阁老小时候吃过,如今年老了,牙齿还好,圪崩崩地吃的挺香。县官是个公子哥,哪能吃下这个?可是田阁老叫他吃,也只好咬着牙吃了几块,田阁老说:“你喜欢吃这个,我叫我女婿回去给你送些。”县官还满口感谢。

县官回了衙门,把张狗蛋客客气气地送出来,告诉他说他的妻子在东关等他。张狗蛋到了田阁老家,认了干老丈人,领上妻子回了台头村。第二天,给县官送了十斤甜糠片,县官回赠了他二十两银子。那老财听说张狗蛋是田阁老的女婿,再也不敢逞凶了。

(以上两则故事由阳城县工会陕福兴讲述、晋城上党剧院栗守田于1987年采访记录。)
田阁老岳丈拆门楼
相传田从典考中秀才之后,曾在洪上村教书。他虽才华出众,教学有方,但因家境贫寒,生活窘迫,人们很是看不起他,年已弱冠,仍是孑然一身。当时,在洪上村有个潘家大院,潘老先生有三儿三女,可谓人财两旺,只剩小女儿还未出嫁。

一日,三女儿从田从典教书的窗下走过,听他读诗诵文,朗朗有声,给弟子讲课,旁征博引,浅显易懂,心里暗暗敬佩。后来便天天爬在离窗口不远的一棵大桃树上偷听讲课,时间久了,田从典高深的学问,流利的口才,正直的为人,使她产生了爱慕之心。

一天晚上,田从典读书至深夜,不觉伏案熟睡。梦中见一白发银髯老翁前来提亲。次日午时,放学后,田从典出来散步。路过桃树边,从树上掉下几个桃核,抬头一看,果是一位女子爬在树上,边摘边吃,毫无顾忌。暗想谁家闺秀,竟敢如此放荡。正发愣时,听得姑娘问道:“田先生,你冷清清一个人,为何不曾娶妻成家?”姑娘这么一问,倒把田从典闹得满脸通红,说:“小姐见笑,无人愿嫁,何处娶亲。”姑娘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若不嫌弃,我愿嫁你。”田从典手足无措,耳朵像火烫一样发烧,心跳到了喉咙眼里。姑娘看他为难便说:“我已允诺,非你不嫁,快快备礼,上门聘亲。”田从典壮着胆子问:“小姐哪家闺秀,从典不知,何处聘亲?”姑娘用手往东一指说:“洪上村中最富的户,门楼最高的潘家大院便是。”说完,从树上跳下来就跑回家中。

田从典和老母商量后,备了一份厚礼,亲到潘家求亲。谁曾想那个潘家老爷是个眼睛向上的势利小人,见是穷教书先生田从典,怒斥田从典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然而,三女儿却执意要嫁给田从典,潘老爷也只好勉强答应。成亲后,两小口相敬如宾,互相体贴,十分恩爱,日子过得清贫而有乐趣。

适逢中秋佳节,潘家大院门楼高悬彩灯,院里搭台唱戏,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三个女儿和三个女婿都来看望老人,潘老爷对田从典却是冷眼相待,连席都不让坐,只在厨房里安排吃了点别人剩下的饭菜,晚上也只是安排在了马房院的小楼上。田从典气不过,拉着妻子说:“老泰山看人下菜,实是使人气愤,今日告辞,今生今世不坐八抬大轿,誓不上潘家大门!”潘老爷把桌子一拍:“穷家贱骨头,口气倒不小,你若能坐上八抬大轿,我就拆掉潘家大院的门楼。”

田从典回去之后,发愤图强,刻苦攻读,于清康熙27年考中进士,到了清雍正3年,授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主管捐纳、军需事务。就在这年的秋天,田阁老携带夫人回家探亲,坐着两乘八抬大轿去洪上看望教学时的故友。消息传到村里,男女老少早早站在路口等待,潘老爷又喜又愧,立即命令家人将门楼拆掉,迎接姑爷大轿进院。

从此潘家大院没有了门楼,只留下两扇朱漆大门,上边镶着明晃晃的一对兽头铜环。
田阁老搬家
田从典考中进士后,曾在好几个地方做官,走到哪里都是不带妻室儿女,一心勤于政事,很受百姓爱戴。升任文华殿大学士执掌内阁朝政后,雍正皇上特降旨恩准回乡携带家眷进京。

田阁老回乡搬家的风声一传出去,沿途的要职官员们纷纷准备迎接,然而,田阁老性情耿直,最是讨厌那些见钱眼开,见官巴结,在百姓面前是只猛虎,在上司面前是只老鼠的势利小人。因此,他采取了回避的办法,一不坐轿,二不骑马,三不带侍从。一出京就换上了一身老百姓的常服,雇了一头小毛驴,悠闲自在地撇开大路走小路,躲过闹市串僻巷,夜宿小客店,三餐小饭摊,紧紧张张十来天就回到了故乡阳城县。

却说田阁老的丈人是个奸猾的势利鬼。当初,他嫌贫爱富,不光对女婿冷似铁,就是对亲生闺女也是淡如水。自从田从典当了大官坐着八抬大轿回乡省亲后,他就像变了个样,满指望着跟着女婿可以风风光光的,如今一见田从典这般打扮回来,以为他肯定是被罢了官,就又装作没看见,连腔也不搭。田阁老像和墙说话一样,交待了声,就带着老婆儿子走了。就连老婆也不免有了怨气,田阁老安慰她道:“上回探亲回家,就是憋着一股气,专为惩治你那认钱不认人的父亲才坐轿回来,这次搬家,咱本本当当地,可以省却很多麻烦,多好啊。”

一家三口整整走了一天,没吃一口饭,摸黑时来到了沁水的一户农家小院内,这一家只有老两口,住着一溜三孔土窑,见田阁老一家来住宿,便要将自己住的一眼窑让出来,田阁老哪肯,搬过驴背上的铺盖进了草房,带着老婆儿子就在铺着蒿草的地上睡了。可是,肚子饿啊,田阁老只好又起来向东家讨口饭吃,老两口苦笑着两手一摊,十分为难地说:“不怕你笑话,今儿卖豆腐换来的一点米面全吃完了,家里能吃的只有刚揉压出来的热豆腐了。”田阁老说:“热豆腐也行,快快端上来吧。”一家三口实在是饿了,每人喝了三大碗,吃完后,田阁老说:“你家做的豆腐我们全给吃完了,明儿走时按三九二十七碗算帐,请放心。可还得麻烦你再给寻几张白纸,打一点糨糊,找一支小蜡烛或一盏小油灯,拿个笔墨用一用。”老人只有几张土纸和一个铁灯盏,田阁老做了一个简易灯笼,并在上面写了“田阁老从典住此”七个大字,用一根长木棍挑着挂在大门外,并把大门里边用铁链勾住,推开正好留下一尺宽的缝隙,然后就叫大伙儿都去睡了。

很快,田阁老夜宿于此的消息传向了四方,不到一个时辰,沿途官员纷纷赶来,跪在地上叩头高喊:“拜见阁老大人!”然后把一顶顶金银元宝从门缝塞了进来:“请大人收下我们的一点心意!”后半夜接二连三的,各路官员及地方绅士都赶来,院内也堆满了银子。

第二天天色微明,田阁老穿上官衣戴上官帽走出院子打开大门,对着跪了一地的人说道:“远劳诸位送礼,听我一句忠言。朝廷命官,一方之父母,务要勤于政事,体察民情,为民做主,不得贪赃枉法,欺压勒索百姓。诸位所送元宝银两就算我都收下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典不装入私囊一钱。拿出五千两银子,责成沁水县衙在这里修个客店,开个饭馆,留住过往行人,解百姓无处投宿吃饭之忧。拿出五千两银子,责成阳城、沁水、垣曲县衙修筑通往三县的车马官道,不得马虎从事!”“是,是!下官遵命,即刻就办。”三县知县一个比一个叫得响,生怕阁老听不见,磕了头,纷纷离去。

这伙人走后,田阁老把余下的银子全部送给了老两口,并嘱咐二老一部分用来养老送终,一部分可用来赈济过往穷人。交待完毕,田阁老又带着妻儿,赶着小毛驴匆匆向西行去。

田阁老走后,三县县令也按指示在路口建起了饭馆,也修建了三条平坦宽阔的大道,车来马往,畅通无阻。老两口也在院门外盖起了个杂货铺,做开了小生意,并把做生意的利钱全用在了慈善事业,每年都会在路口搭建一溜草棚,赈济过往穷人,过路穷人吃饱饭后感谢二老的慈仁善义,都要对着田阁老远去的方向恭恭敬敬地叩头作揖,说一番感激的话才挥泪离去。
田阁老拾扇子
传说田阁老已年过花甲回故乡探亲。当时正是五月盛夏,他一回到家乡,便脱去官服,穿上白布小褂,看上去和老百姓没什么区别。一日,田阁老出来走进了东关街上的一个小杂货铺里,掌柜的赶快从柜台后拿一个凳子让田阁老坐下,这个掌柜个子不高,胖墩墩的,腆着一个大肚子,他也姓田,追根起来还和田阁老的父亲是没出五服的堂兄弟呢。

小铺里人来人往,十分闷热,老头子拿着一把大芭蕉扇子不住地扇着。只要一闲了,他就和田阁老东拉西扯地谈起来,可不知怎么搞的,老头子说话挺利索,就是拿扇子的手不听使换,扇子总往地上掉,每次掉到地上,都是田阁老弯下腰拾起来,恭恭敬敬地递给他。

到了晌午,侍从出来找田阁老,叫阁老回家吃饭。正好看见老头子的扇子以掉在了地上,田阁老弯下腰拾扇子,侍从愤愤不满地说:“你这老头真没意思,扇子掉了,自己不拾,还等着当朝宰相给你拾起来,真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东西!”老头子涨红了脸说:“我正要去拾,从典就给我拾起来了,这也不能怪我无礼。”侍从翻了他一眼:“说得好听,还要提名道姓地乱叨叨,你知道不知道他是当朝鼎鼎有名的大宰相!”这几句话训得老人一时答不上来。

田阁老摆了一下手,制止了侍从说话,然后慢慢站起来,脸上带着笑容,但话里可带着硬硬的骨头:“你狐假虎威地咋呼什么!知道不知道官举一品不压乡亲的起码礼仪吗?回到家乡,他是我叔父,我是他侄子,侄子给叔父拾个扇子总是应该的吧。你们要记住,不能把眼睛长在脚面上,只能看上边,看不见下边。我给叔父拾拾扇子,你们就乱发浪言,就是端屎端尿也是应该的,快快上去赔情道歉。”

田阁老一席话说得慢悠悠的,老头子哭得痛凄凄的,侍从们红着脸默默地点头,两行泪水顺着脸颊往下流。田阁老离家返京后,老头子逢人都要把田阁老拾扇子教侍从的事讲述一遍。有的人还编了《田阁老拾扇子教侍从》的小戏剧赞扬他平易近人的好品德。

(以上三则故事来源于阳城县已故作家潘小蒲所著《游仙》,有删减改动。)
偶感示儿辈
庭前有树号丁香,春华可采秋无实。肯堂肯构作室心,无聊无赖开何益。人生岂不重扬名,其本先立身。敢不临之以深渊,履之以薄冰。缄口犹防语有失,未动先思身似玉。阅世都知行路难,末路几人称完璧。古来王谢子弟人人慕,不念造物盈虚高明鬼所恶。纨裤诞放竞风流,清谈身世两相误。时议欲将若辈概置高阁中,其激而招此者实则谁为之故。君不见,木落冰坚天地闭,蕃鲜满眼不经济。雪里梅花彻骨寒,竹松为伴孰能攀。丁香此时若非柔弱成晚堕,岂不直并岁寒诸友身与名俱完?诗人弹射乌呼弹?吁嗟乎,幽兰生空谷中,不以无人而不芳。孔子称大圣,极口相褒扬,称为王者香。孔子胡取兰乎尔,以其能自得也。诗人胡讥丁香乎尔,以其甘自坏也。得与不得,坏与不坏,只一间耳,而相去之势,奚啻千里之谬差,孰吉孰凶,何去何从,汝曹盍早自辨焉。小子懋尔,尤戒在夸,吾不尝有言,无惊乎华,乃以世吾之家。

(此篇诗作摘自《阳城历史名人文存》中所载田从典著作《赐书楼峣山集》。)


    关注 阳城古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