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今学】无门无派就不能平步青云吗

 

你真地了解魏征吗...



如果你无门无派,空有一身本领,遇不到好领导,也大可不必喟叹。因为和你一样的历史上有一个人,仅凭借出色的基本功和敏锐的观察力,从刀笔小吏一路干到盛世宰相,加封公爵。如果论文臣所能达到的境界,论处理和皇帝的关系,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他第二,其他人没人敢说第一。

这个人看插图就知道了,历史课本上学过,就是天天找皇上不自在的魏征。

唐初名臣群星灿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个个都经历丰富、光芒万丈。第一名长孙无忌原本就是陇西贵族,手中有兵有枪有粮,是太宗的大舅哥,玄武门之变紧随李世民,立场坚定,所以必须位列第一。河间王李孝恭是自己本家的兄弟,能征善战,立下汗马功劳,自然也要靠前。

接下来就是自己的左膀右臂杜如晦,此人十分擅作决断,“房谋杜断”就是房玄龄和他,是说房玄龄主意多,杜如晦知道哪个主意对,这个就厉害了。这还说啥呀,直接排第三。按理说,第四该是房玄龄了吧,恰恰不是,中间硬是加进去了一个魏征。

大家都知道魏征了不得是后来的事,但魏征之前可不是李世民这伙的,不但不是这伙的,还是太子李建成那伙的。但为啥李世民没杀他呢?只能说,魏征之前就在李世民那儿上了黑名单,加上此人之前经历丰富(在李密、窦建德手下都干过),作为太子的得力谋士,没少给秦王使绊儿。所以李世民得问问他为啥这么看不上自己,非要整我。说到底,你不还是输了吗?

魏征只说了一句话: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了,今天就没你啥事了。从此就把李世民彻底搞定。李世民自愿给他免罪,魏征于是开始成为重要的谏诤之臣。

有人会认为魏征不够忠心,你在太子账下效力,为何不随太子而去。其实,魏征并不是不忠诚,只是他忠诚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理念,你可以理解为真理,并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你要杀便杀,不杀我接着干我的事。

这就非同寻常了,用今天的话,他已经超越了他的那个时代。不忠于某一个人,而只忠诚于自己的内心认定的那个道理,在气势上就压过你,才不管你是不是皇上。当所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得失而委曲求全的时候,人家坚决只按自己的方式办。

李世民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捡到一个大宝贝,有了他虽然平时难受点,但是关键时刻心里有底啊,所以必然给他很高的待遇。此外,可以猜测,李世民知道自己能力强,父亲兄弟的气势都被自己盖过。有的人就是这样,一旦没人能管,心里反而觉得空虚。必须得找个人管着才踏实。此时,魏征出现了,以一介谋臣跻身庙堂之上。

今天也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所以魏征可为帝王师,所以可为帝王镜。另外,做谏诤之臣要有水平,一是要有理论水平,二是要有文字水平。理论水平不行,你说服不了皇上。文字水平不行,皇上直接就给你pass了。

估计很多人都只知道后来牛X的魏征,不知道他以前的经历。一开始,魏征只是个负责给地方官写材料的小秘书,后来瓦岗寨李密起义反隋,自己的领导也追随了李密,给李密的书信都是魏征起草的,由于文采很好,于是李密召见了魏征,年轻的魏征本来以为,做一番大事业的机会来了,就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李密没有采用。

作为年轻人,总是难免有点幼稚,李密何许人也,此时早已功成名就,账下能人无数,比如秦琼、程咬金、单雄信这些隋唐英雄尽在其手下。如果是你,你会伤心吗?我估计魏征此时是很伤心的,觉得没有跟对领导。

此时,魏征已经看出李密的问题:虽然屡次获胜,但是自己损失也很惨重,加上瓦岗寨府库小,资源不足,另外将士们立了功也得不到奖赏,这样肯定不行,于是又向李密手下的人献计高筑墙坚守不出,避免和敌对直接作战,也没被采纳。

后来果不出所料,李密兵败投奔唐军,旗下秦叔宝、徐世勣、罗士信、程咬金这帮牛人也跟着投奔了李世民。但是李密始终自视甚高,所以发现机会还是反了唐,被杀。魏征也跟着归顺了唐军,后来在一次劝降行动中被另一个军阀窦建德俘虏。窦建德也发现魏征是个人才,让他当起居舍人,工作内容大约类似于给皇上写起居注。

直到李世民打败窦建德,魏征才又回到唐军。给太子当太子洗马(xian,三声,不读xi),不是真的洗马,而是给太子管理一下文书,类似于太子秘书之类的工作。李建成对他挺不错的,所以他也出主意劝太子多立军功,这样才能不被秦王的功劳淹没。又劝把秦王调走,太子没有做到。直到宣武门之变。

所以魏征前半生算不上惊涛骇浪,但是文字基本功过硬,对情势看得很透彻,知道选对领导很重要,估计他也看出来太子不是秦王的对手,所以才屡次献计排挤李世民,才让李世民对他耿耿于怀,被他折服后,得到重新任用。至此,良臣才算遇到了明主。

如果将魏征类比于今天的打工者,经历过多个企业,不管是主动跳槽还是公司黄了,他的个人能力和眼光始终在不断磨练中增长,而且信念日益坚定:既然好的领导可遇不可求,那么就不能靠领导,只能靠自己,有明主就好好干,没有咱就好好待着,没必要寻死觅活。他在等待一个机会,而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随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里,之所以魏征之后再无魏征:一方面是他对理想信念的坚持超越了时代,另一方面,他遇到了李世民这样的先天与后天兼得的超凡人物。也就是说,之所以魏征之后再无魏征,一般是因为李世民之后再无李世民,盛唐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就由盛转衰了。君臣彼此成就了彼此。

换句话说,十分的能力加十分的机遇才有名垂青史的成就,魏征是世间少有的幸运儿。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遇不到十分的机遇,那么就向着锻造十分的能力前进,毕竟,仅仅靠领导赏识是不行的。

怎样看出魏征有十分的能力呢?《古文观止》里面就有魏征一篇“谏太宗十思疏”(除此之外,魏征还是隋书的总编辑,当过国家图书馆馆长),魏征看出来唐太宗在国家多年的安定之后,变得有点找不着北了,于是给他当头棒喝,让他务必戒骄戒躁,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通篇读下来,即使你不是唐太宗,也能感受到一股无法拒绝、无可辩驳的强大气场,咄咄逼人、层层推进、句句在理,看得人冷汗直流。有兴趣的可以细读原文如下: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关注 汉语的魅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