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竞:败于习惯性的悲情

 

这是一篇不仅关于体育的文章,也关于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



这是一篇不仅关于体育的文章,也关于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

1
北京时间2016年5月29日凌晨,欧洲足球冠军联赛决赛在米兰的圣西罗球场开打,拉莫斯在开场第十五分钟为皇马首先进球,马竞的格列兹曼在下半场开场五十秒射失点球,替补登场的卡拉斯科接胡安弗兰的助攻在第七十九分钟扳平比分,此后直到加时赛结束,双方依然没能再次攻破对方球门,进入残酷的点球大战,最终马竞的胡安弗兰射失点球,C罗脚起球进,板上钉钉,皇马取得队史第11座欧冠冠军奖杯,而马竞则是第三次在欧冠决赛折戟沉沙。


赛后,有专家评论说,皇马赢得了比赛,而马竞赢得了尊重,只要是全程看了比赛的人都会知道这句话说得很坦诚,也很中肯。纵观比赛进程,皇马拉莫斯的进球有越位嫌疑,皇马在运动战中始终没有创造出有大威胁的机会,足以说明马竞的防守做得有多好;马竞在射失点球之后,又顽强的通过运动战创造机会,扳平比分;整场比赛的大部分时间,马竞用58%的控球率把皇马压缩在半场,创造了好几个有大威胁的机会。此外,回顾晋级历程,马竞的含金量显然更高,连克巴萨、拜仁,用28%的控球率伏击对手,足以说明马竞把握机会的能力有多强。但既然如此,在这场欧冠决赛中,马竞又为何会罚丢两个点球,最终失利,给自己和球迷留下无尽的遗憾呢?

2
我认为,马竞是败于自己习惯性的悲情。

算上这次,马竞已经三次闯进欧冠决赛,却三次都失败了。在运动领域,这种现象似乎并不少见;NBA的韦斯特,八次进入总决赛,八次亚军;羽毛球选手李宗伟;乒乓球选手王浩,等等,“千年老二”似乎就在我们的视野中。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少见,有些人平常学习很好,却往往在期末考试甚至中考、高考这种重要性考试上掉链子;平常能说会道,一旦在重要场合就语无伦次、表现不好。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刨除技不如人的原因,是不是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一下解读?

在心理学上面,有几个重要的术语:分别是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马太效应。这三个术语可以大概的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首因效应就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对于总是成功的人,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上面都有优势,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自信。在遇到关键事情,例如关键比赛的时候,他会在心理给自己暗示,之前我已经做到过了,既然我以前能够做到,那么我相信自己现在也能做到。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必然的结果就是强者越来越强,得到的成功越来越多,而弱者就很难出头。

对于总是失利的人,对于成功的渴望更强,迫切希望证明自己,当距离成功只差一步的时候,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很容易崩盘,就像是已经拉大到最大限度的皮筋,再拉一下的结果就是断裂。从我们自身的角度来考虑,对自己没有做到过的事情,总会有些担心、害怕,甚至有些自卑,自己给自己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在万众瞩目、山呼海啸的关键比赛中,比赛重要的价值给自己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一球罚进,黄金万两;一球罚失,千古罪人。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承担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举个例子,15公里长跑,这个听起来挺吓人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怎么跑过的人来说,一听到这个距离就感觉很害怕,觉得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心里发怵,就很难完成这个任务;但对于那些曾经跑过15公里的人来说,压力就会小的多,因为他会想:既然我曾经做到过,我相信这一次我也一定能够做到。

再例如,每个人都有第一次吃螃蟹的经历,第一次吃的时候都感觉无从下手,但在吃过之后,就比较熟悉了,吃多了甚至会喜欢上这一口,买一套专业的蟹八件儿,成为专业的吃家。
3
现在让我们回到这场比赛:在比赛之前,皇马已经取得过10次欧冠冠军,也就是说在夺得欧冠冠军上已经有了10次的经验,最近的一次就是2014年战胜马竞夺冠。也就是说,皇马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都是夺冠,而且既然已经做到了10次,就会相信自己能够做到11次;退一步来讲,已经有了10个冠军奖杯,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在心理上的压力就会小很多。反观马竞,三次进入欧冠决赛,三次失利,上一次失利就是败给了这次的对手皇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都是失败,而且对于冠军,真是极度渴望,非常害怕失败,在这种情况下,马竞就像是一根已经拉伸到极限的皮筋,很容易断裂,罚丢两个点球就说明了这一情况。

从1到2的突破与从0到1的突破相比,虽然都是1个的差别,但要容易的多,更何况是从10到11呢?同一件事儿,你的对手做到过10次,你1次也没做到过,你心理能没有很大的压力吗?对此,英国《独立报》高级足球记者Tim Rich 在这场比赛结束后就说,皇马是欧洲最会赢球的俱乐部,经验丰富,而马竞虽然占据场面上的优势,但在心理素质方面还比较欠缺。
4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习惯性悲情的魔咒呢?

我认为,别无他法,只有两个途径:

一是期盼着某一天命运之神会在自己的头上灵光一现,能够夺得冠军,打破这层窗户纸,进而打破心理上的魔咒,慢慢积累成功的经验,摆脱失败的阴影。

二是凭借非凡的毅力对自己进行心理训练,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战胜自己,依靠自己打破这一魔咒。
5
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人生的可再塑性可能会越来越小,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让自己看到一些事情背后的东西,抛开形式的障碍,看到事物的本质。人的成功与失败,都是有缘由的,有些缘由你看得到,有些你看不到。当成功降临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尽量不要过于张狂,因为那可能是运气的原因,不仅仅是你的努力;当面临失败的时候,也尽量不要过于悲观,可能不是你不努力,原因在于你无法控制的因素。

没事的时候,多看看比赛,多培养自己的爱好,构建一个自己的精神世界,扩展自己知识世界的疆界:当你张狂的时候,会觉得从后背传来一个声音,“别这样,别忘了自己从哪里来,别忘了自己的份量”;当你消沉的时候,会觉得从心底涌上一个声音,“来吧,到这里来,给你精神上的庇护”。
6
对我们的孩子有什么启示呢?

孩子的未来还很长,他们的人生可塑性要大得多。我觉得可以培养孩子在体育方面的爱好,并非一定是要从事专业体育,做专业运动员,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那样的身体素质。但可以尽量多的培养孩子在体育方面的爱好,多参与各种类型的活动,丰富他们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参加的多了,总会有某几次可能会得个小冠军,慢慢构建起他们的自信。即使是得不了冠军,也可以积累经验,慢慢培养他们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的核心是崇尚冠军,崇尚荣誉,但更深一层次则是尊重实力与努力,尽到自己最大努力即可,要赢得起也要输得起:赢得起就是赢家也要尊重对手,伟大的对手成就伟大的冠军;输得起就是要承认技不如人,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次不行下回再来,不能因此而去伤害对方的身体,也不能因此而自怨自艾。我觉得能够有这样一种精神,人生之路应该会好走很多。

我曾经想过一个美好的场景:从儿子懂事开始,我俩一起看比赛,看NBA,看欧洲足球,我跟他讲一讲基本的规则、战术,他跟我说说他的想法,空闲的时候一起投投篮、踢踢球,陪他参加训练营......憧憬一下,也挺美的。


    关注 且听思白白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