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资讯】“土十条”来了,专家解读面面观

 

“土十条”治理土壤污染,是个“大治理”过程,不是要投入几万亿元。我们强调的是风险管控,要管控土壤污染风险,通过改变土地使用方式,而不是简单依靠巨大的资金投入,对污染的土壤要加强监测监控,不让污染继续发展。...

小编导语
5月31日,环保部正式发布“土十条”,这张环保产业“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块拼图在大家的翘首以待下正式归位。“土十条”到底要如何解决土壤问题?相关措施能否守住土壤环境质量底线?新成立的环保部土壤环境管理司又会如何发挥作用?“土十条”的出台是否会给土壤修复市场带来爆发性增长?小编带您看专家怎么说~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

“土十条”治理土壤污染,是个“大治理”过程,不是要投入几万亿元。我们强调的是风险管控,要管控土壤污染风险,通过改变土地使用方式,而不是简单依靠巨大的资金投入,对污染的土壤要加强监测监控,不让污染继续发展。

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林玉锁:

我们现阶段遇到了土壤污染的问题。但需要正视的是,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涉及到具体的工作,需要有相应法律来明确相互关系;同时缺乏标准,对污染的认定、治理、修复等都需要有标准衡量;此外,技术能力不足,我们解决土壤问题需要有一定的手段、方法,这方面的技术还不完备、不成熟,和国外的差距比较大。另外还有土壤污染治理的资金问题,土壤污染治理的投入要比水和大气多,有很大的资金投入需求,政府财政能力有限,企业出钱也遇到很大困难。因此,"土十条"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健全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等。"土十条"实际上是解决目前中国土壤环境污染问题的药方。

环保部相关负责人:“土十条”的出台实施将夯实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基础,全面提升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能力。一是通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摸清土壤污染家底。“土十条”提出农用地详查2018年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详查2020年完成,根据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量进行测算,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农用地详查,用四年左右时间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详查。二是通过制修订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标准体系等,使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健全。三是通过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探索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模式,逐步建立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四是通过规范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从业单位和人员管理,明确治理与修复责任主体,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等措施,推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产业发展。五是通过明确各方责任,加强信息公开,宣传教育等措施,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同斌:土壤污染不能上来就“治病”,得先“问诊号脉”。要根据污染物的性质、污染的程度,遵循先调查评估,后制定针对性修复方案,再开展修复的步骤进行。根据“土十条”,对受污染耕地不能简单采用弃耕或改变为建设用地等方式处理,需要按照“依土定用、土尽其用”的原则,采用农艺措施调控、替代品种种植、种植结构调整等方式,阻断土壤中污染物向农产品转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土十条”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了我国土壤环境监管体制。“土十条”提出,按照“国家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原则,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属地责任;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联动协作机制;明确地方各级城乡规划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在土壤管理方面的职责,建立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实行联动监管。

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土十条”的总体编制思路,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重点在开展调查、摸清底数,推进立法、完善标准,明确责任、强化监管等方面提出工作要求。同时,提出要坚决守住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的土壤环境质量底线。二是坚持突出重点、有限目标。以农用地中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中的污染地块为重点,明确监管的重点污染物、行业和区域,严格控制新增污染,对重度污染耕地提出更严格管控措施,明确不能种植食用农产品,其他农作物不是绝对不能种;对于污染地块,区分不同用途,不简单禁用,根据污染程度,建立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同时紧扣重点任务,设定有限目标指标,以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三是坚持分类管控、综合施策。根据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分为三个类别,分别实施优先保护、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等措施;对建设用地,按不同用途明确管理措施,严格用地准入;对未利用地也提出了针对性管控要求,实现所有土地类别全覆盖。在具体措施上,对未污染的、已经污染的土壤,分别提出保护、管控及修复的针对性措施,既严控增量,也管好存量,实现闭环管理,不留死角。

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秘书处张旭辉

作为纲领性文件的“土十条”只是起指导性作用,不会为市场带来爆发性的增长。土壤修复产业要想迎来质变,还得期待土壤环境保护法的颁布。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聂日明

在融资难、标准缺失等因素的影响下,环保企业难以发挥出积极性,这一行业仍然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与矿区等地区的污染土壤修复不同,耕地修复有着特殊性,一亩耕地的修复可能需要花数十年才能实现成本的回收,不可能像场地修复后用于商用土地,从而快速实现成本的回收与盈利,这就导致社会资本不敢轻易投入。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由微信小编汇总整理。


    关注 重大水专项淮河项目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