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宜兴紫砂壶【五】

 

把朴素深刻的道理运用到日常用具上来,不能不令人叹服。...



杨续:三品紫砂壶



魏嘉紫砂作品一组

相对于西方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更讲究自然之道。不仅老庄的道家玄思围绕着“自然”二字,中医养生学里也有四时五行之说,连中国人的日常用具,也往往善取自然物质的肌理特点,因材制作成器皿、艺术品、书画所用的竹笔石砚,饮茶用的砂壶,无不如此。在这些用来制作器物的材料中,紫砂算是别具特色的一种。好的紫砂器质地古朴纯厚,形、质、色、神、气都带着一种中国传统的儒雅韵致,其不媚不俗、温和含蓄的品质亦颇似君子之风,故而紫砂器受到众多爱好者的青睐,驰誉国内外。
土与火的鬼斧神工
紫砂能驰名中外,和享誉海内外的瓷器相比也毫不逊色,这都得益于紫砂本身的特殊属性。紫砂是一种特殊的矿土,含有铁质粘土质粉砂岩,除紫泥外还有绿泥、红泥,这三种泥统称紫砂泥。紫砂器烧制温度高于陶而低于瓷,其工艺流程非常讲究。设计构思一件紫砂器,要预先考虑所采取的工艺、手段、技法,其中包括成型时所用泥料的软硬程度,即含水量要适当。在制作过程中,还必须掌握坯件在自然干燥过程中,不同干燥程度对作品的影响。一件合格的半成品进入窑内烧制,还必须放置在合理的窑位,掌握好火候,只有这样,才能使紫砂土与火的结合产生出特有的艺术效果。可以说,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在各道工序中都凝结着陶艺工作者的心血。因为上好的紫砂料比较稀缺,一件好的紫砂器,除了要有好的造型设计、精湛的做工,还需要纯正的原料。山东省紫砂艺术研究会会长魏嘉说,现在市面上最多的是半手工制作的产品,就拿紫砂壶来说,制作壶身时用石膏模具,然后是壶嘴、壶把、壶盖,最后手工加以整型。模具也可以算是手工制作中的一种工具,真正的全手工工艺已经非常少见了,而且只是作为日用品来制作的话,也没有用纯手工的必要。
诗、书、画、印融于一壶
不同的作者可以通过壶形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作品气度,或清秀飘逸,或古朴敦厚,或轻快明朗,或粗犷典雅等等。但紫砂壶的审美内涵更在于它往往能将诗、书、画、印融于一壶。正是因为紫砂这种奇妙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文化意蕴丰厚,收藏紫砂非常有意义。紫砂器中,最为著名的要算是“宜兴紫砂壶”了,被赋予诸多文化内涵的茶与独具审美特色的紫砂联系在一起时,其材质独特的实用价值与文化审美意味相得益彰,很多人热衷于紫砂,收藏紫砂,就在于紫砂耐人寻味的美。紫砂材质的特性使得用做茶具的紫砂壶有着诸多妙处。紫砂壶的一大特点就是透气但不透水。由于紫砂茶壶里外都不施釉,材质本身保有微小的气孔,又具有较强的吸附力,它能保持茶叶中芳香油遇热挥发时形成的馨香,提高茶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敛和杀菌的作用,故能延缓茶水的霉败变馊,所谓“盛暑越宿不馊”。长久使用的紫砂茶壶,内壁会附着上一层棕红色茶锈,这层茶锈能让香气久留于壶内,使茶水越加醇郁芳馨。长期使用的紫砂茶壶,即使不放茶叶,只倒人开水,仍可闻到诱人的茶香。紫砂壶壁内有许多小气泡,气泡里是不流动的空气,因空气不善导热,所以紫砂壶有较好的保温性能。但就这些实用的特点来讲,紫砂壶就堪称茶具中的佳品,而其承载的审美内涵,则可使佳品臻于妙品。一把造型精致的紫砂壶本身就足以耐人把玩,尽管没有瓷器光滑漂亮的釉彩,但紫砂砂质的亚光效果所表现出的温润含蓄之色亦让人赞赏。紫砂器的器型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千变万状,更兼多种泥色,不同的款式造型体现着不同的创制构想。其取材既可以来源于飞禽、游鱼,亦可借形改装,借古代陶瓷器、青铜器、漆器、竹木器、玉石器和生产、生活用具,如包、帽、秤砣、乐器等实物之形改装成壶。魏嘉认为,紫砂收藏并不一定是出于名人或大师之手的作品,其实大师或很出名的制陶艺人,到了一定年龄,亲自做的东西就非常少了。最根本的是泥料好,保真,做工精细,外观没有问题,用起来方便。“因为紫砂很容易仿冒,很难辨出真伪,所以其实名家大师作品很少。”魏嘉强调,收藏紫砂,如果是名人做的那就更好,如果是一般制壶人做的也没关系。因为它是一个实用品,又是一个日用品,不好用,再好看也没有什么意义。
创新需兼顾艺术性与实用性
一把紫砂壶如果出水不顺,倒水回流,或者持拿不便,即便造型新颖,也不能说是把好壶。好看的东西如果不好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制作紫砂的手工艺人,如果要创新的话,需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眼光。
紫砂陶艺术可以追溯到宋代,在明清时达到高峰,千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使紫砂陶艺术有了十分丰厚的积淀。为了传承和宣传紫砂文化,有些地方成立了紫砂研究会。魏嘉说,现在很多人喜欢收藏紫砂器,但缺少引导,紫砂研究会就能通过一些普及性的活动让收藏爱好者对紫砂有更多的了解,指导收藏行为。相对于传承紫砂文化,魏嘉认为,紫砂艺术的创新方面就略显不足。他说,这里有一些技术方面的原因,比如有的老手艺人,手工做壶的技术很娴熟,但是他们未必对艺术创造在行,让他们去设计新的造型很难。再有一点,就是紫砂器是实用物品,即便艺术价值很高,但毕竟要考虑实用价值,不能为了造型的创新而牺牲实用功能。比如紫砂这种手艺的传承性决定了审美眼光的相对稳定,和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可能并不完全一致,手工艺人技术上可能很熟练,但在造型创新上,就欠缺一些素养。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魏嘉认为,在对设计人才的培养上,不能用过于统一的模式和标准来要求。他谈到,在欧洲、美国的许多学校,每个学校录取学生的标准都不一样,而我国在这方面就显得过于统一了些,设计类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就是考素描和水粉,实际上这并不合适,如果把人才都放在一个模式里培养,那就很难发现学生的个性与独特之处,更谈不上让他们具有跳出常规的胆略和创新思维了。

毛大歩:传承紫砂工艺实践技艺



毛大步全手工紫砂壶制作

千百年来,经过紫砂艺人匠心独运的创造,创作出了千变万化的各种各样的壶型,并被总结归纳为光货、花货和筋纹货三个大类。
紫砂的成型方法,有手工成型、模具成型、注浆成型等,其中手工成型是最传统的制作方法。凡是工艺产品的成型,全系手工搓制而成,只有精巧的手法,超群的技艺,才能把紫砂泥纯朴、古雅、优美的质感表现出来。
手工成型法基本上可以分为“打身筒”和“镶身筒”两大类。
“打身筒”法适用于圆形类产品,先将练好的熟泥开成一定宽度、厚度、长度的泥片(泥路丝),在把这些泥路丝打成符合所制器皿要求的泥条和泥片,用归车等工具划出泥条的宽度,旋出口、底、以及围片,然后把围片粘贴在转盘的正中,把泥条沿着围片围好,圈接成一个泥筒,再以左手衬托在圆筒内,以右手用薄木拍子,拍打成型。再粘接上用手工搓制成的壶嘴、把、颈、脚、并加制壶盖,以至作品坯体完整。“镶身筒”适用于方器皿制品,方法是将泥料打成泥片,切成方形泥块,按设计意图,配成样板,依样裁成泥片,按器皿型制规格要求用脂泥粘贴、镶接成型,镶合而成。
紫砂器成型的主要方法是手工捏作。手工成型的关键在于泥坯成型技巧的规范恰到好处及表面的精细加工。精细的刮平修正,可以使器形结构更加严谨,轮廓线条分明得体,筋囊文理清晰,达到珠圆玉润、浑然一体的制作要求。一件紫砂工艺品的成功,要经过十到几十道复杂的成型工序。要完成这些工序,一是要靠艺人们的制作技艺;二是要靠繁多的制作工具,两者缺一不可。古人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就又指制作工具。紫砂成型工具,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政革,创新,现已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经济的,自成体系的工具,数量大约有几百种,质地有铜,铁,木,竹,牛角,皮,革,塑料等各种材料。要想熟练驾驶传统紫砂成型技艺,一般都需要三、五年的时间学习。但这也仅只能是完成普通紫砂的制作技巧,可以实现复制紫砂的作品,要达到精湛的技艺则需要更长时间的学习实践积累,才可能合理运用和掌握成型技艺核心。一位艺人一般都是从模仿历史名作,从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设计,这更需要艰辛的历程。这并不是个个做壶人都能达到的,只有几许几个有心人,经过实践总结经验,坚持探索方式方法。通过临慕分析学习和认识紫砂造型的规律,掌握各种处理手法。把复制历史名作作为提高认识,掌握规律,开拓思路,磨炼技艺的重要课程,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掌握紫砂造型的规律和设计方法,通过不断的设计制作,才能走出自我。
全手工紫砂壶制作工艺大概过程是:
1、打泥片:做壶时,有项基本功叫“打泥片”,要求每片泥打13下左右,而且厚度都在2.5毫米,打多了泥的分子结构排列就被破坏,影响之后的各道工序,最后影响壶的整体质量。将木尺放在泥片上,右手把规车沿木尺由左向右划,划成长、宽适合制作壶的长方形泥条,做好成型的一切准备工作。
2、围身筒:当泥片条打好后,将围片翻身放在辘轳车上,两手拿着泥条沿围片边缘,由内向外围成圆筒,将泥片两头重叠一起,再用旁皮刀斜切下多余泥条,使断面成为相衔接的斜面,在两头断面处用毛笔掭上水,使泥条断面处粘接起来,用旁皮刀压紧(注意接头,不要太紧。),并用木拍子抵挡住接头处内口,右手拿着旁皮刀刮光和压牢合缝处,在接头处的外部,用刀柄印上记号,以便识别好装壶嘴。
3、打身筒:打身筒前,要绘制壶的草图,能配出基本尺寸,要做到有意向,手熟练,想要什么样的壶形,就能打出什么样的身筒,这是要点所在,但必须勤学苦练,打出的身筒要求上下平整,左右匀称,线条通顺流畅,这样才能慢慢进入整把壶的制作。左手插进围好的身筒,用手掌挡住身筒的半部,右手用拍子拍身筒,一边拍,一边带动辘轳自右而左的慢慢转动,拍子也由上而下轻轻地拍,逐渐将底部的缘口缩小打圆,使圆口大小与底片相同时止。然后在底圆上敷上胶泥,贴上底片,用拍子拍圆拍牢,再用旁皮刀刮光刮平,使底部圆稳平正。然后把身筒翻过来,把底部放在弧度与底部相称的座子里,再以同样的方法,把身筒打圆缩小,使圆口与满片相同时,再敷上胶泥贴满片,并把满片拍牢拍圆,刮光合缝处的胶泥,这样就成为一个圆正的球形身筒。
4、搓壶嘴、钮、把:壶体讲究气度,讲究合理的壶嘴、壶把、壶钮的功能搭配协调;壶嘴、壶把、壶盖、壶钮几个构件的比例和谐。嘴把过渡要自然、干净、利落。有了这些概念我们就可以开始制作了。当身筒打好后,即搓嘴、把、先把坯泥搓成椭圆形泥条,大约长5cm,粗1·5cm,将尖刀插进较粗的一头,用手放在工作台上轻轻地搓,形成中空圆堆体。嘴根圆孔大,嘴尖圆孔小,再用双手把该泥条弯成所需要的弧形,成为嘴的雏形。另用坯泥搓成细而长的壶把泥条(切成 大约长14cm,粗1cm)一头粗一略细,将把根和把稍都切成平弧形,再弯成半环形,待稍干燥后,再进行整理刮光。做壶盖先以规车裁出圆盖片,在该片半圆形的边缘上敷上脂泥和盖板片相合拢拍牢,再打好口沿泥条,(根部厚0.3cm,口部厚0.15cm),再把口沿泥围在围片上,切断泥头,粘接起来。再在口沿根部敷上脂泥,粘贴在盖板片的中心,不可偏歪,稍干,接着搓一泥条,直径约1cm,将之弯曲成半环形,然后用脂泥将的子粘贴在盖片的居中脊顶上,不能偏歪。再修整壶盖,盖虚片要整理光滑平正图,口沿要勒直刮光,并把口沿里的盖板片用规车划圆挖掉,敷上胶泥,待干后加工成使沿口内成为空的半球形状,再用铜管穿通虚与的子的小孔,再用独个整圆,使壶内透气,以便倒茶流畅。
5、装壶嘴、钮、把:安装时得讲究一体成型感,壶嘴与壶身、壶把与壶身的连接部位,要处理得很自然,没有任何破绽,宛如一体成型般。“点、线、面”三方面均须和谐一致,除了具艺术的造型表现形态美之外,还应有创意,自成风格,也就是说,造型美中必须流露制壶师的个性,亦即必有其与别人不同的风格及技巧,那是内在的韵致难以仿学,有了这样的理念方可制作出一件好作品的前提。先在身筒接头处,挖嘴孔(独孔或七孔或更多,看壶大小而定),在嘴根上敷上胶泥,把壶嘴装在开嘴眼孔的壶身上。再在与嘴相对的另一面,装上壶把。嘴、把和壶中心点三点应成一直线,嘴把和壶口应一样平。把根和把稍应垂直,不可偏斜弯曲,嘴眼细孔,应符合嘴根的大小,勿偏歪,否则会堵塞眼孔。再用明针整修和刮光茶壶表平,使茶壶光滑圆稳平正。最后用规车在壶上划在圆圈,并挑出壶口的泥片,修平刮光颈箍的内圆,使壶盖灵活旋转。尤其在壶身内腔要用拍子刮光刮平。待稍干后再用纯棉软布轻擦壶体表面及各部位,俗称洗脸,这样可以把明针收光时的印子及手印全部擦掉,并钤上印款,到此,一把圆型的紫砂壶制作就大体上完成了。由于全手工制壶要求制作者不仅要掌握泥坯成型技巧,还必须利用紫砂材质特性,充分在作品中营造出艺术氛围。所以全手工壶不仅可作为茶具使用及工艺品欣赏,还具有艺术收藏价值。继承和创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还是要下一番苦功夫学习传统,不然创新的作品就会“变味”。要研究紫砂造型的特殊规律,创新不能丢掉紫砂的风格,不然把紫砂弄成现代的瓷器或铁炻器那样,就失掉了紫砂的风格特点,丧失了紫砂应有的艺术价值。

清中期紫砂段泥塑童子酒令杯



清中期紫砂段泥塑童子酒令杯

文献中关于紫砂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它凭借其独特的材质与多变的型制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案头清供。酒令则是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饮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别风行,他们还常常赋诗撰文予以赞颂。眼前这件清中期紫砂段泥塑童子酒令杯应是清代权贵文人饮酒行令的一件辅助工具。然而这件工具该如何使用以满足古人的宴间雅趣的呢?近日,紫砂收藏资深玩家“扫地”在盛世收藏论坛发表了一篇藏品赏析,作者凭借对此件藏品的品玩,生动还原了数百年前的清代文人觥筹交错的场景,也从中悟出了中国古代先贤处世为人的哲学——在浩瀚的历史烟云里,古人对自然界和人生哲理认知的高度,远远超过今人的想象,他们在艺术创造上实现的成就,更令我们惊叹不已。笔者藏有一只乾隆时期的紫砂酒令杯,玩味之余,颇多慨叹。一者为其绝妙工手折服,二者为其揭示的立身之意警示。这只“酒令杯”是古代行酒令时候罚酒用的酒杯。杯内中央站立一个童子,杯底有孔。童子的左手从肘腕袖口处变成水平,手掌掌心向上,向杯内斟酒时,不能没过左手手掌的背面,一旦超过,杯中酒就会瞬间从底部的孔洞漏光。原来童子的手掌背下暗藏玄机,其下有一孔,是水平线的位置,与杯底相通,一旦注酒过满,越过水平线,就会因“虹吸原理”倾泻一空,古人巧思风雅尽现于此! “满招损,谦受益”,杯中酒倾斜而出的声音令人心中一凛,不禁低下头来,深深反思。
古人认识到“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掌握了虹吸原理,运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制作了此杯,把朴素深刻的道理运用到日常用具上来,不能不令人叹服。认识到“满招损”,当然就要学会放弃贪念。贪,嗔、痴,被称为佛教三毒,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利欲之心,执迷不悟就成为贪。平心静气,细观此杯,扪心自问:杯子能有多大?屋子能有多大?人生能有多长?对钱权财色的无尽追求终归是镜中花水中月,甚至误了卿卿性命。你看那童子笑容可掬,目光清澈,似乎要告诉你什么。——那么,你能领悟到什么? 【资料整理编辑:谢润良】


    关注 荆山氿溪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