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干了这碗鸡汤,从此人生路上无负担

 

读书如见客。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留它干嘛?...



 读书,一个人拉起一支队伍
——2016-04-14罗振宇罗辑思维
1
我是个卖书的。
勉强也算是个读书的。
但是,究竟什么是读书呢?
2
某一天,我躺在沙发上看电视。
某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观众哪里是在看什么节目?
人们只是在通过电视节目这个“中介”,
在和他们平时无法交往的人交往。
真人秀,是和大明星交往。
电视剧,是和虚构的人交往。
所以电视上只剩真人秀和电视剧有收视率。
要作秀、要聊天、要八卦、要窥私、要攀比、要羡慕嫉妒恨,
这些人性万古不变。
不断变化的,是技术。
一部媒体发展史,
其实就是一部人类因为不能扎堆见面聊天,
而想出各种权宜之计的历史。
所以,
一切内容,
本质上都是社交。
只不过会受到不同时代技术条件的限制而变形。
我终于知道读书是什么了。
3
不是不想当面聊天。
要么太远、要么隔世,只好“写信”。
书,就是另一个时空里的人写给我们的信。
有的,是一个人写给千秋万代后人的信。
比如那些哲学经典。
有的,
是一个人看了很多别人的信之后,
重新编辑整理、加入私货,又写给其他人的信。
比如历史。
把所有的书拆碎了打原形,
其实还是人。
4
在印刷技术时代,
读书,
是我们和人隔空交往的成本最低的方式。
5
在互联网时代,
不同空间里的人可以直接交往了。
电话、QQ、微信、弹幕、直播、真人秀。
社交一变,
读书这事就跟着变。
更多人拿起了手机,
放下了书本。
于是有高人骂——碎片,浮躁,浅薄。
6
高人们息怒。
别被“作为印刷品的书”绑架了。
只要社交本能还在,
读书就还在。
在手机环境里,
人们的阅读量实际上是在猛增的。
你别嫌到处都是鸡汤,
那些人原来是连鸡汤都不读的。
你也别嫌碎片化,
那些碎片时间以前是干脆浪费掉的。
7
但是为什么读书好像越来越难?
还是得回到那句话——
读书的本质是跨时空社交。
人能用于社交的时间就那么一丁点。
直接交往越方便,
间接交往就越稀少——
我能看他的视频直播,
为啥还要读他的书?
同时间的交往越方便,
跨时间的交往就越稀少——
我能看今天的小鲜肉撕名牌儿,
为啥要看几百年前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互撕?
8
所以,不是人们不读书。
而是在社交这个战场上——
活生生的人战胜了被文字加工过的人。
今天的人战胜了死去的人。
 9
呼吁别人读书,是没用的。
能做的只有两件事——
让活着的人更尊重读者。
包括尊重读者的时间和智商。
让跨时空交往成本更低。
比如像罗辑思维这样做知识的“转述”服务。
10
反过头来,
再问一句,
社交是什么?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交使我们成为自己今天的样子。
读书,是一种奇妙的社交,把我们的社交圈扩展至所有时空。
读书,是把别人的经历变成自己的经验,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见识。
读书,就是和一切过往雄杰秉烛夜谈。
读书,就是用最低的成本成全一个最好的自己。
读书,就是把有限的一生多活几遍。
11
读书和人类一切其他精神活动一样,
充满了贪嗔痴。
比如,为什么一定要读名人传记?
有如下理由——
1)在别人的生命里,多活一次。
2)用别人的欢乐讨好自己,
借别人的悲伤尽情宣泄。
3)快速打穿一个陌生知识领域。
4)用别人的实战解决自己的问题。
5)知道挨多少顿打才能成角儿。
6)别人只知道他有多么伟大,
而你知道他很多时候没那么伟大。
7)知道伟人的缺点,
有机会多次地原谅自己。
8)据说在公共场合读传记比较容易遇到高质量的搭讪。
9)任何人拿伟人吹牛逼,
你都可以比他多知道一点。
10)放在书架上,
让一众牛逼人物老老实实陪自己一辈子。
以上,并不都是美好的。
但是生命因此多了一些支点。
12
松浦弥太郎说,
“书是用来读的,不是装饰品。读了就可以处理掉。”
读书如见客。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留它干嘛?
编辑|吴琼
责任编辑 | 张康娅
微信zgyywxx | 新浪微博@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团总支 | 官方QQ1748070256
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团总支学生会主办
团总支学生会宣传部网络宣传中心



微信号:zgyywxx
合院中文 青年之声



    关注 合院中文青年之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