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丨什么?历史上的西施可能不存在?

 

↑点击上方福仁缘”关注我们·END·回复关键词查看历史文章福仁缘|枇杷|快消品|秦始皇世界水日|生活常...

↑ 点击上方福仁缘”关注我们

深入分析

一、 西施的来历

关于西施的来历,最通行的版本是春秋时期越王姒勾践进贡给吴王夫差的美女之一。但这其实主要是野史中和传说中的记载。要搞清历史上的西施还要从史书上记载的文字中去发掘,还原西施真正的面貌。从现有的历史资料看,目前没有一处准确记载西施生卒年月的文字,这就首先让人起了疑心,作为当时对颠覆吴国起到重大作用的人物,而且在民间故事流传这么普及的人物,其生死时间没有记载太不正常了。当然,有的朋友就会质疑了,说许多文字记载了西施最初是农家的女儿,当然不会有人关心她什么时候出生了。关于他的死亡历史不是有记载吗,比如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记载“吴之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夷以终。”(就是用水殉葬);《墨子"亲土篇》记载“西施之沉,其美也。”;元朝戏曲中佚名的《范蠡沉西施》不都说明西施是在越国灭亡吴国之后将其殉葬了吗。确实是这样,作为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人物,想要知道她的生死,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大家是否发现,记载西施最多的不是史书(我们通常所说的正史),而是各种野史和文集如《越绝书》《庄子》《孟子》《墨子》等,《吴越春秋》姑且可以算做是史书。这就更加使人怀疑了,为什么正史没有记载西施的事情呢,这么大的事不应当会遗漏的啊。为了揭开这些谜团,就让我们更加系统地分析一下历史上关于西施的记载吧。

首先,我们从正史上找找。我们会发现最早记载吴越争霸事件的是左丘明的《左传》(春秋鲁国史官,该书记载前722年--前464年的历史),整个事件当中根本就没有提到有西施这样的人。这应当是记载吴越事件的最早的正史,在与西施故事这么近的时间里没有记载西施,是不是作者遗漏了。再看看《国语》(我国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也是左丘明写的),在《吴语》、《越语》中仍然没有记载,可能还是遗漏了吧。那我们再找找其他正史吧,再往后找,最全面的正史就应当是《史记》了吧(司马迁西汉人前145年--不详,于前104--前91年完成《史记》,与西施故事相距300年)。司马迁写《史记》时与西施发生故事的时间相差300多年,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看清朝的历史,应当说是资料是最丰富的、最完整的和最容易写的,但司马迁也只字不提西施。以我们现在对司马迁《史记》的研究,司马迁是治学非常严谨的,没有证据的资料或有争议的资料他是一定不会用的,因此对于西施这样有名的事件,他应当是不会遗漏的。那么就意味着西施的事情要不是就没有,要不是就存在重大争议。当时都存在争议,可见西施确实应当要在我们心中打一个问号了。当然我也看到有的文章是这样解释司马迁为什么不写西施的,原因是司马迁受到了“宫刑”,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因此对美女会钩起他的痛处,因此不写。但我想这种观点太儿戏了,太低估了司马公了,这部史书是他毕生的心血,即使受了汉武帝的宫刑他还是要坚持说真话,要完成全书,难道他这时还在乎这一点吗。而且从目前看,基本所有的正史对西施都没有记载,难道这些作者都有如此的难言之隐吗。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在正史上是没有西施这个人的。

那么正史上虽然没有西施,但其他资料上有没有呢,我们再来看看野史和古代文集。我们会突然发现关于西施的记载简直太多了,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

历史上最早出现“西施”字眼的文字记载,各种学说上不太一致。有的说是《庄子》(庄子前369年--前286年),有的说是《墨子》(墨子约前468年--前376年),还有的是《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而越国消灭吴国是在公元前470年左右,传说中西施的故事就应当发生在越前485年到前470年左右(前485年左右文仲出七计建议选美女进贡吴王)。这样,西施称谓的首次出现应当与墨子生活的时代更近一些。有些学者认为《墨子"亲土篇》中记载“西施之沉,其美也。”是记载西施的死的,对这一点我有不同意见。西施到底是怎么死的目前版本很多,有一种版本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在江上殉葬了。但我认为墨子提到的“西施之沉,其美也。”不是说西施的死的,而是说西施有沉鱼的容貌,是形容美女的。从殉葬的版本看,西施的死不是因为她的美貌,而是因为她的使命完成了,统治者需要以祭奠伍子胥的名义将其灭口(我在后面会谈到)。因此我认为墨子所说的“西施”其实不是特指的某个人,而是美女的意思,可能是当时的一个形容美女的词语,就像现在说的“美眉”一样。对于这个结论我下面讨论西施的称谓一章还有充分的证据说明,这里先把有西施的记载说完。说道史书还真有记载西施事件的,但这些史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史,可以归到逸史、野史一类。这其中最著名的是东汉赵晔著的《吴越春秋》,在这本史书中我们才看到了完整的西施的故事,基本上和我们目前流传的西施的故事一样,就是结局不同,不是和范蠡私奔了而是被江上殉葬了。我想西施的故事的出处可能就在这里吧。其他关于西施的记载的史书(非正史)和文献还有很多,这里不再祥述,罗列一些供有兴趣的朋友们参考吧。

《越绝书》(汉 袁康)
《拾遗记》(东晋 王嘉)
《吴地记》(唐 陆广微)
古代和现代的传说和戏曲等对西施的演绎就更多了,于是我们又得出了另一个结论:

在野史和传说中是有西施这个人的。

这就和上面正史中得出的结论是截然相反的,于是我们的心中又有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人。经过我的分析,其实这两个结论并不矛盾。只不过是有人在当时将“西施”的称谓偷梁换柱的结果,导致了历史上其实没有这个人,但在民间出现了这样的人。那就随着我的分析进一步进入关于“西施”称谓的探讨中吧。

二、 西施的称谓

在上一章,我得出了结论,其实历史上是没有西施这个人的。但为什么在野史和各种文集和戏曲中有这样的人呢,这就要从西施这个称谓上来研究了。我在前面也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西施”是一个对美女的称谓。是我国古代某个特定时间段对漂亮女子的统一称谓,就想现在我们常说的“美女”“美眉”“MM”一样,是一个特定的称谓,当时符合这个标准的都可以叫“西施”。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有依据的,下面就和大家初步探佚一下。

第一,春秋文献《庄子》中有两处提到了“西施”,一处是《庄子 "齐物论》中提到了“西施”,但这里的西施很明确不是吴越时期的“西施”,而是春秋早期郑穆公的公主夏姬,也就是郑旦(注意这个名字,后面会说到,是传说和西施一起进贡给吴王的两个美女之一)。但是郑旦比西施的年龄要大好几百岁,两个绝代美女怎么能同时进贡给夫差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当时人们用了一个通用的美女称谓“西施”或“郑旦”来形容进贡女子的,就好像我们现在说“唉,知道不,我们单位新进来了几个“美眉”啊!”。当时信息是比较闭塞的,可能进贡的是一群美女而不是两个美女,但街头巷尾并不清楚多少人,只知道是“西施”和“郑旦”都是大美女,因此以讹传讹就有了进贡两人之说了。

还有一处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东施效颦”的典故。在《庄子"外篇"天运》中有“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之说。

这篇文章中向我们传达了两个信息。一是这里的西施和上面的西施不是同一个人,上面的是公主西施,这里的是里弄的,也就是村子里的西施。说明庄子的文章里的人物称谓一样但人物不一样,可见“西施”应当是对美女的称谓;第二是这篇文章是“东施效颦”,文中提到了东施是个丑女,称谓是“东施”,而与此相对应的就是美女“西施”,就像我们现在说的“美眉”和“恐龙”是一个道理。这不是更加能说明“西施”其实是一个对美女的称谓了吗。

第二,同样是春秋文献《孟子"离娄下》中也提到了西施。这里他用了西子,大家都知道西施就是西子是通用的(《辞海》中也是这样解释的)。文中说“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其鼻而过之。”描写了一位貌美但是可能有狐臭的女子,可见这个人也不是我们说的吴越争霸的西施。因为当时皇家选美女标准是很严格的,有生理和病理缺陷的人是不可能被选中的。那么这里的西施当然也是用美女的称谓来表达了。

第三,我查阅了1915年版中华民国时期编印的《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影印本。其中对“西施”的解释是“西施为古美女之统称。”并举了几个例子:《楚辞"悲世》(战国屈原前340--前278)说“西施媞媞而不得见兮”;“《管子》所称毛嫱西施,此古之西施;墨子所称西施之沈其美也,此吴之西施。”再看这毛嫱是何许人也,乃“古美人也”也叫“丽姬”(注意和我们前面提到的夏姬名字是何其近似啊)。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西施”的名字是古代美女的称谓,而不是特指的某一个叫西施的人。

因此,在这一章里,我们进一步得出了结论:

西施不是特指的某一个女子,而是古代对美女的统称。


pipa浆~最喜欢的西施电视版本
三、 西施的原形

那么,历史上如果没有西施这个人,那怎么来解释我们现在有这么多关于西施的传说和故事,还有她的历史遗迹呢?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其实历史上是没有西施这个人的,西施只是对美女的称谓。但我们目前所说的西施其实是有历史原形的,而且我认为还不止一个,应当是许多美女的故事共同汇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中国第一美女”的形象。下面我们就进一步来探索一下我们通常说的西施的原形是谁。

首先,我们要从我们目前了解的西施各种名字说起。

我们先把目前掌握的可以和西施等同的其他名字罗列出来,然后使用排除法排除。从古至今西施都出现过其他哪些名字呢,主要有以下几个:

西子、先施、郑旦、夷光、修明、夏姬、毛嫱、丽姬等。

西子和先施从我的分析看,目前没有其他的特殊含义,与西施的称谓很接近,意思应当是一样的。就想我们现在说貌美的女子“美女”“美眉”“MM”是一样的,有好几种说法。

郑旦我们在前面也说过。这是传说中与西施一同进贡的美女的名字。但巧合的是“郑旦”是数百年前郑国的郑穆公的漂亮女儿的名字。她又叫“夏姬”。因此我始终认为郑旦在西施这个故事里也是对美女的称谓。但和西施的含义可能有不同的地方,就是她反映出身份和地位的不同。我分析当时姒勾践进贡的女子中有高贵的身份的美女。因此在民间就用“郑旦”这位美丽的公主的名字表示。而西施就应当是表示民间的美女,也就是没有什么地位和身份的草根亚洲小姐。因此在民间就把可能进贡的一群类型不同的美女,统一称为了“西施”和“郑旦”。我的分析也有以下的说法支持。

一是在中华民国1915年版《中华大字典》中关于毛嫱西施的解释中就出现了这样的说法“毛嫱西施古美人也。一曰。越王美姬也。”这充分说明了在起码在民国时期,有观点(得到官方认可了)认为毛嫱西施是越王的爱妃,我估计就应当是说姒勾践的。可见当时进贡给吴王夫差的美女中不仅有从民间选美的村姑,还有从王宫中选取的。

二是关于西施的故事还有一种版本是说西施不是从山中选出来的,而是大夫范蠡身边所爱的女人。范蠡当时为了支持越王的工作,毅然将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了出去,而且这次进贡任务就是范蠡全程负责的,真是越王的好兄弟啊。这就有了这个版本后面的故事,事成之后,范蠡偷偷地将西施接了出来,两个人偷偷地从海上逃跑了(私奔),并先后数个地方(怕被发现)隐居起来在,后来范蠡成为了中国首富,人称“陶朱公”,是商业的祖师爷。这个版本是我们目前流传的比较广的一个版本。这就说明了当时进贡的西施里边还有王公大臣的妻妾和心爱的女子。(中国古代不像现在对妻子等女子很看重。当时妇女的地位是很低的,可以作为礼物赠送)真是可怜了这些女子了。

三是我们最常见的西施选秀的版本。就是说西施是从茔萝山(现浙江诸暨一带)中找到的村姑。但这里又有两种说法,一个是说西施是山上砍柴的女孩,被越王派出的超级女生海选人员选中;另一个是说西施是在此山下的浣纱溪边洗衣服时被选为超女的。

上面三个版本的说法向我们又透漏出了这样一个信息,就是当时的选秀工作不是小面积的,而是大面积进行的,全国上下全民参与。从王宫到大臣家再到民间,凡是美女均要参加到超级女生的选拔中。因此最终选中的女子中有王公贵妇,也有砍柴烧水的泥腿子。而且选中的人员也不是两个,而应当是许多个女子。她们中间有国王心爱的女人,有大臣心爱的女人,也有民间砍柴、洗衣服的女孩。

我认为这才应当是当时进贡时的真实情况。因为我们知道,中国多数朝代都有进贡美女或和婚的经历。不论是进贡美女或通婚都不是一般人能够担任的,必须是公主或大臣的子女,这样才是对对方的尊重。要不然随便找一个女的就进贡,那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是对对方的看不起。因此我觉得吴越时期也是这种情况,当时吴国强大,越王也是刚刚才从吴国的马圈中放出来。因此越王要想进贡,除了标准是美女之外,还应当有一定的身份的女子才行。结果他的爱妃和范蠡的爱妾就走上了去吴国的路上。而从民间选取的女子可能应当是陪同人员,就像以前的陪嫁丫头一样。

这样我认为西施的原形就比较清楚了,就是:

越国国王的爱妃、大臣的爱妾、民间选取的美女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群体。

最后再简单说说夷光和修明两个名字。一看这两个名字就很特别。大家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了这两个名字其实是和西施和郑旦相互对应的。西施和郑旦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是对美女的统称(西施侧重民间美女,郑旦暗指贵族美人),而夷光和修明是侧重于政治的。首先说夷光,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称中原一带为中国,其他地方都是野蛮之地,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越国当时的地理位置就是夷地。史书上记载,当时越国最初的士兵都是赤足,纹身,其他地方的军队见到他们就耻笑越国的士兵。可见当时他们是多么的落后,姒勾践回国后,励精图治,一心要光大越国,不再被别人瞧不起。因此他派出去的这些美女,是带着明显的政治任务的,是要光大越夷之地的,因此被称为“夷光”是含有明显的政治意义的;同样“修明”就是“政治修明”的意思,表明越国政治修明,人心稳定,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可见,这两个名字应当也不是特指哪个女子的,而是对带有政治任务的进贡女子们的统称。

作者:子骄兄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738573/answer/49384400
来源:知乎

·END·
回复关键词查看历史文章 

福仁缘|枇杷|快消品|秦始皇

世界水日|生活常识|疫苗|李白

天猫超市|枇杷原浆|网红|健康

更美|危机|健身|京东商城

天府新区|仁寿|京东|关税
传奇三千年 润养中国人



粉丝有奖投稿,请发送邮件至:

pipa01@sina.com

或者添加微信公众号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关注 福仁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