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赠之马终会老,灵犀彩凤不曾愔!

 

​Acavaldonatononsiguardainbocca受赠之马,勿探其齿...

A caval donato non si guarda in bocca

受赠之马,勿探其齿

cavallo

马;骑兵

donare

赠送,献给;捐赠

guardare

看;注视,凝视;查看;看守

bocca

口,嘴(第二次出现啦,参考4月21日篇)
小编深信,也许不是所有人都听说过这句谚语,但想必每个人都知道其中的涵义,并且其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在极大程度上对比表示认同。这,就是人性之善。

然而,小编认为,即使对此表示认同的人,在遇到类似的事件时,仍然无法拿捏好尺度,时不时便会“吐出一只蛤蟆”(参考4月27日篇),更别提那些原本就不以为然的人。这,就是人性之恶。

这句谚语旨在斥责那些收到了(免费的)礼物却还在背后品头论足的恶习,教导人们不应当去抱怨它的价值,因为礼物重要的不是物质价值,而是赠与人的心意和感情。受赠者要懂得表达对礼物的感恩,即使它的价值并非你所期待的。

起源

两个圣人的传承



第一个圣人是圣·保罗,被誉为基督教的第一个神学家,他的13封书信(保罗书信)构成了《新约》的主要内容。公元62至64年之间,圣·保罗在罗马监狱中写出了第一封书信《以弗所书》,该书的主题是教会与基督的奥秘。

第二个圣人是圣·杰罗拉莫,伟大的作家、神学家,基督四教父之一,他曾将《圣经》从希腊文翻译为拉丁文。这句谚语便出自圣·杰罗拉莫的拉丁文著作《圣·保罗以弗所书注解》中的那句话——“Noli equi dentes inspicere donati”(受赠之马,勿探其齿)

在小编的印象中,中国的文学史上也有两例类似的传承,同样被奉为经典。一是《裴松之注三国志》,另一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由此可见,千里马遇伯乐,在文学领域也十分常见。


《圣·保罗与以弗所书》
意大利画家圭尔奇诺的作品《杰罗拉莫在沙漠》约成于1650年


东方

一个皇帝的宽容



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也有着类似的谚语,而它的起源同样颇具传奇色彩。

贞观年间,大唐的西南藩国回纥准备进贡一批奇珍异宝,其中最为珍贵的要数一只白天鹅,一名叫缅伯高的使者负责此次行程。当他们来到沔阳(miǎn yáng,现湖北省仙桃市)河边,缅伯高出于善意将白天鹅的笼子打开,以便其更畅快地喝水,不料白天鹅趁机飞走,只留下几根雪白的鹅毛。

万般无奈之下,缅伯高找来一块绸子,写上几行诗句,硬着头皮赶到长安将其献给唐太宗。唐太宗看着绸子上的诗句,听着缅伯高的诉说,十分高兴地收下了这个礼物。从此,传为人间美谈。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老婆大人的作品《鹅毛印鉴》成于2015年


这里

人心与人心的交换



受赠之马,作为赠与人与受赠人之间的联系,总有一天会老去,当它的牙口已不再受人喜欢的时候,一切又该何去何从呢?正所谓:

受赠之马终会老,灵犀彩凤不曾愔!


《小编与老婆大人》成于2012年丽江


原创文章,转载须经过授权


    关注 老婆大人教我意大利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