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在静海传说

 

姜子牙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已久,尤其是在天津市静海区,提起姜子牙来更是家喻户晓,每个人都能讲上一两段姜子牙的传说...





姜子牙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已久,尤其是在天津市静海区,提起姜子牙来更是家喻户晓,每个人都能讲上一两段姜子牙的传说、故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姜子牙的传说在静海流传这么翔实、广泛,还要从静海的一个村庄说起。

在静海的西南部,有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村庄,据传说,三千年以前的殷周时期,姜子牙曾在这里生活过并做了大官。民国编修的《静海县志》记载:“邑西子牙镇,相传为姜太公钓鱼处。故河名子牙河,镇名子牙镇。尤奇者,北有尚家村,多姓尚;镇内多吕姓、姜姓,均自称为太公之裔。”千百年来,静海人民,尤其是子牙镇一带的人民围绕着这一村、一河、一台的来龙去脉口耳相传着许多优美的民间传说、故事。比如《姜子牙走“厄运”的故事》,讲述了姜子牙因商纣王昏庸无道,姜子牙辞官后和妻子马氏来到静海西南部,一个无名村子居住,为求生存想尽各种办法,但屡遇挫折,妻子马氏嫌弃他窝囊,也弃他而去,他经过演算八卦,得知自己正逢三年“困卦”,便决定找僻静地方避灾,就来到村子西面的那条河上钓鱼,因此,也在那遇到周文王,才有了《姜子牙发迹的故事》,姜子牙钓鱼只用一根绣花针,既不弯钩,也不施饵,而且离水三尺,但却钓上来一条神兽--“锦麟”,它吐出一本“天书”后就又回到水中,姜子牙从此一边钓鱼,一边阅读“天书”,三年后,写出了一部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在内的《太公六韬》,修行成一位仙风道骨、神通广大的奇人,并开始为周边百姓化解困苦,解救危难,后来被周文王得知后,便以诚心请姜子牙出山保自己建立周朝的过程。说到《姜子牙封神的传说》更加精彩,远古的时候,天上、人间和地狱三界统统由玉皇大帝亲自管辖,为了便于管理,玉皇大帝想找一位德才兼备的人,委托他封360位神仙管理三界的事,便找到了姜子牙替他封神的故事;而《扫帚星的由来》就又和他曾经的妻子—马氏有关,马氏离开姜子牙后,听说他当上了大官,就又找到姜子牙,想重修旧好但遭拒后,便撞死在石墙上,姜子牙封神时动了恻隐之心,将“马氏”封为“扫帚星”,但人们都憎恨马氏,觉得她是丧门星,便传说“扫帚星”是丧门星,只要它一出现,世上就不太平……从此就将扫帚星列入凶神行列,至此之后,姜子牙封了360位神仙,但把自己忘了,苦于神位已满,便给自己封了一个“太公在此”,寓意为“各路神都是姜太公所封,所以他就成了神上之神。如果有“太公在此”的牌匾,各路神仙都让让位。姜子牙的传说虽然有很长的时间了,直到如今,静海人民为了驱邪纳吉,很多居民的墙上、门窗上、屋梁上还刻有“太公在此”、“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牌匾。

后来人为了纪念姜子牙,在他曾经钓鱼的地方建太公庙、立碑,村子所在的乡镇叫“子牙镇”、村子仍叫“子牙村”,钓过鱼的河叫“子牙河”。现在村子里仍有许多吕姓、姜姓的自称姜太公后人在当地居住,现在庙的遗址、石碑仍在,碑文《周太公尚父钓台庙碑》《钓台碑记》仍清晰可见。清光绪年间编修的《大城县志·清增太公庙祀议》、民国《静海县志》新编《大城县志》均有记载。



关于钓鱼台的情况除了文献资料记载外,还有碑文记载。在子牙钓台的遗址上,曾立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清康熙四十六年由钦差都察院右副都御使高承爵撰写的《钓台碑记》;另一块石碑是静海进士牛天宿于清康熙丙戌年(四十五年)撰写的《周太师尚父钓台庙碑》。这两块碑文的内容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其中《周太师尚父钓台庙碑》对于子牙钓台是这样记述的(摘录):“大邑城北四十里(即静海县东子牙的钓鱼台处),土益腴,径益曲,林深而水驶,古堤东西立,各丈余许。中来两河相比而北下,介两河之间,有土突出,高仅三尺,广可数十步,摇荡于波光云影中,则周太师钓台云……得非大圣人之道德功业,必不磨灭于天地之间,而精神之所眷注,尤在深山密林独寐寤歌之地。故兴周其后也,而渭水实先之;渭水又其后也,而东海之滨实先之……”



描写姜子牙钓鱼台的部分诗词、碑文:

钓台烟水

明朝·张弘文

避世东来寄海滨,高台环水日垂纶。

鹰扬一奋烟霞去,倾使周家奕叶新。

钓台怀古

清朝·牛元靖

商周大老一鱼台,震世经纶此地开。

东海烟霞聊借隐,西歧风雨暗相催。

潮生断碣侵丹宇,云度荒祠荫绿苔。

景物已随人事改,矶前惟有月明来。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撰写的《周太公尚父钓台庙碑》碑文

周太公尚父钓台庙碑

邑人  牛天宿  进士

大邑城北四十里,土益腴,径益曲,林深而水驶,古堤东西立,各丈余许。中来两河相比而北下,介两河之间,有土突出,高仅三尺,广可数十步,摇荡于波光云影中,则周太师钓台云。噫!亦神矣哉。水之为物善变,而居漳水下流,其性又至暴。当其泉枯水涸,虽五尺童子,可褰裳而渡也。逮至河伯肆怒,浮地骇天,巨浪雄涛,朝夕不可方物世之。岸柳烟村不崇朝而入蛟龙之窟者,岂可一二计哉。而是钓台高仅三尺,广数十步,测其高下仅得於堤四之一焉。而水时,与堤争不能与台争,乃至两河交汇,狂澜四出,不难掠堤而直下。顾此钓台一片土,高高独立,其为高三尺,广数十步者,曾不能以尺寸减世之,儒者多不乐言奇事,以视此者,竟何如也。得非大圣人之道德功业,必不磨灭于天地之间,而精神之所眷注,尤在深山密林独寐寤歌之地。故兴周其后也,而渭水实先之;渭水又其后也,而东海之滨实先之。则夫东海片席中举夫鹰扬燮伐之伟烈,敬胜义胜之心传无不蕴。积于此,乘会际运则出其素所有者以应之耳。吾则龙彲之梦不作,虽孤舟蓑笠寒江终老可也。此大圣人之眷眷不能忘情于此而天地为之默佑,鬼神为之护持者也。台之上有祠,不知建于何代。即《燕山丛录》一书备载:大城子牙窟随水高下,虽大浸不没,亦不言祠,故无所考。旧传明季台上有高像,仍坐时状,噫,此其历代之遗制欤。至万历二年,李公,名似海,乃更为祠,冕旒南面配以后世善兵法者六人,遵唐制也。明末,臧庄李公尹生截石为碣,将欲详志其本末,会有土寇之扰,事遂寝。嗣此本邑大司寇刘端敏公修之。云贵总督王公讳继文者过此,又修之。而碑记独缺李公玉友、尹生先生贤嗣也。不承先志偕弟侄谋诸宗族,出旧石于败土中,镌文以记。亦可见圣人为百世之师,而懿好尤有同然者矣。李公玉友,邑贡生,讳萼,性孝友,其家同居者七世。有张公艺、陈竞之遗风,诸上司屡有旌表。盖贤而隐者也,其不能无情一台也亦宜。

康熙丙戌仲秋立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撰写的《钓台碑记》碑文
钓台碑记
钦差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候补延抚督理河道加四级高承爵谨撰
文林郎知大城县事河赵齐家题额
防守子牙河县丞加一级钱宗周书丹
大邑之东北四十里许,有子牙村在焉。村旁有河,曰子牙河。河干有台,曰钓台,邑志所载,即太公垂纶处。孟子所云:“居东海之滨者”也。川源幽秀,云树苍深,河水自南来,绕台之左,而支流绕出其右。两岸皆为大防,防上林木扶疏,参差掩映。自台而北,迤逦至王家口,河势奔注,汇为薮泽,水与天际,杳无涯畔。虽去海上百有余里,而烟霞飘渺,若别有一天地焉。

意当商周之世,必为荒僻之区,人迹之所罕至,故公得避世而居于此。厥后,蜚熊入梦,遇文王于渭水之滨,则就养,后发迹所自。而是台固其幽栖之乡也。

台故有亭,肖太公像其中,一竿一笠,犹然渔父时状耳。至万历二年,其裔孙贡士吕小台等,始因其故址而更新之。扩亭为庙,像以冕旒,略仿武成王庙旧制,而以汉唐来名臣之知兵者配之。但世远年湮,阶下仅有断碣,字迹漫灭。今康熙四十六年,吕大生、吕潭、吕兴镐,丕承前志,复书其事于石,以垂久远。

嗟夫,公固百世殊绝人物,迹其鹰扬著绩,开八百年之姬录,夫岂湖海中人哉!而世运未光,则宁沦为荒寒寂寞之区而不悔。盖隐居行义为因其时。自古圣贤,未有心不超乎天下之外而能浮云富贵,霖雨苍生者。故公当日必有是台之烟波蓑笠,自乐其乐;而后有他年之旄钺丹书,以忧人之忧。此以知圣人之心,忧乐同原。穷达原无所加损,而前后显晦之各异者,则运会使然也。后之君子登斯台者,其亦可悠然想见古圣人素位而行之道也夫。

注:此碑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立于子牙钓台上的太公庙院内,碑体坐南向北。



姜太公,东海上人(今河南省许昌市),原名姜尚,单字望,又字子牙,世人尊其为姜太公。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

《孟子·离娄上》《孟子·心尽上》载:“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称渤海为“渤解”,《辞海》释意:“渤解,古代称东海的一部分,即渤海。”静海一带濒临渤海,即“东海之滨。”静海县的子牙镇亦在其中。

《燕山丛录》中记载:“子牙镇,相传以为太公居此,所谓东海之滨也。”

民国《静海县志》载:“邑西子牙镇,相传为姜太公钓鱼处。故河名子牙河,镇名子牙镇。尤奇者,北有尚家村,多姓尚;镇内多吕姓、姜姓,均自称为太公之裔。”

《静海县志》还载:“钓台其高下,仅得于堤四为一焉。而水时,与堤争,不能与台争。”

新编《大城县志》载:“县城东北西子牙村东2里(即静海子牙钓鱼台),有高于地面1米,面积约90平方米的土丘,传说是西周太师姜子牙的钓鱼台,子牙河因此而得名。”

清光绪《大城县志·清增太公庙祀议》中记载:“本县城东北四十里,地名子牙镇,有太公钓台在河之中,二水合抱,浩荡烟波,有江南水云之状。台上有太公庙,塑像俱全,庙房门宇肃如也……孟子云:‘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似即此地。”



姜子牙的传说在静海流传已久,特别是许多和静海地名相关的传说更是脍炙人口,尤其是在静海县子牙镇一带更是家喻户晓。

主要传承人(群体)

1、传承人顾问

刘鸿友(1943——今)男,汉族,静海人,副处级退休干部,曾任静海政协文史工作委员会秘书,《静海文史资料》副主编,《静海名人录》特邀编辑,《静海工业志》主编。

张兆亮(1947——今)男,汉族,静海人,静海区医院主任医师,文史爱好者,善于研究古籍文史和《黄帝内经》等中华医学典籍。

2、首席传承人:

邢建保(1981——今),男,汉族,子牙村人,文史爱好者,酷爱考古,且热心于遗址、文物保护工作。

3、传承人:

黄成军(1951——今),男,汉族,子牙村人,退休干部,文史和考古爱好者,搜集和掌握姜子牙传说的故事和传说。

王静模(1949——年),男,汉族,静海人,正处级。1976年在静海文化馆、文化局工作,1989年任《静海县志》常务主编。多年来,喜好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主编作品有《静海史话》《静海旧话》《静海的历史和传说》《静海县的义和团运动》等书籍,现为《静海县志》执行主编,天津民间文学研究会历史等社会职务,

孙德民(1950年——今),男,汉族,静海人。多年从事考古工作。1985年任静海县文化馆馆长,编纂了《静海文韵》。


    关注 微静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