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与中国焊接

 

1952年,全国第一个成立焊接专业,开始培养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焊接领域四位院士中,有三位毕业于该专业。...

中国焊接领域的“黄埔军校”
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工业的需求催生出的哈工大焊接专业建于1952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哈工大焊接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焊接:为返回舱“整容”




1952年,全国第一个成立焊接专业,开始培养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焊接领域四位院士中,有三位毕业于该专业。1981年成为国家首批博士点,198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始建于1989年的“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 ,是我国焊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特别是在焊接机器人、“神舟”号飞船等举世瞩目的关键领域,哈工大焊接专业更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为学生上课
建国初期,哈尔滨工业大学确定了“创办焊接专业,开创焊接事业”的目标,邀请普罗霍洛夫等苏联专家来校任教,培养了陈定华、田锡唐等中国第一代焊接专家,开拓了我国摩擦焊接、钎焊、机器视觉、计算机图像识别与处理等研究领域。
 我国焊接界获苏联副博士的

第一人



陈定华教授,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班毕业,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他是我国第一个焊接教研室和焊接研究所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是把焊接技术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陈定华教授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进入第一届焊接师资研究班学习的六名研究生之一,他的导师普罗霍洛夫是苏联高校中很有名望的焊接专家。陈定华在赴苏联考察期间完成答辩,获得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他是我国在国内完成论文,在苏联答辩的第一人。
 解决KM6焊接问题的

关键人



田锡唐,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国际焊接学会中国委员会主席。他是创建我国第一个焊接专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多次获得全国工业大奖。


田锡唐教授是我国著名焊接专家,在焊接结构强度和变形控制方面有突出贡献。曾负责解决我国多起重大焊接结构脆性断裂事故。他指导解决了921工程KM6空间环境模拟器大型容器焊接变形问题,受到了原国防科工委和航天部的高度评价。


奇焊接护航飞天
在举世瞩目的“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哈工大焊接在大型地面空间环境模拟装置、返回舱变形的矫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地面空间环境模拟器工程常务副总指挥的王尔德教授,自1995年带领由哈工大多学科组成的项目组历经数年的艰苦努力攻克了特大型封头、法兰盘简体现场组焊和超精加工等几十项关键技术,高质高量地完成了建造KM6的任务,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国大型空间模拟器KM8和KM7A总师冯吉才教授【曾任哈工大(威海)校长 】



担任宇航员出舱地面训练中性浮力水槽的制造总师冯吉才教授,解决了大型模拟器的焊接制造问题,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还担任我国大型空间模拟器KM8和KM7A的总师,实现了该类地面模拟设施焊接技术的升级换代。他带领研发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863、973以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成功地助力“神舟”升空,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第三金属焊接海洋梦想





10年前,哈工大人就开始了与“第三金属”的亲密接触。2013年,在威海校区建立了“海洋工程材料及深加工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这不仅为威海校区的特色学科建设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也加快了哈工大人用“第三金属”焊接海洋梦想的步伐。



— 神奇的厚板钛合金

“海洋金属”钛合金被认为是良好的海洋工程材料,被称作继钢铁、铝之后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第三金属”。同时,它也是潜入大洋深处的“蛟龙号”壳体的主要材料。



— 蛟龙入水

针对“蛟龙号”壳体采用的大厚度钛合金焊接制造技术难题,冯吉才教授带领年轻科研人员迎难而上,承担起4500米深水潜器的焊接研究工作。历时4年,该团队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控电弧窄间隙焊接技术,为解决大厚度钛合金焊接技术难题开辟了新途径。该耐压壳体日前已经顺利出厂。


    关注 哈工大河南招生宣传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