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水紫陶“当代四老”—陈绍康、谭之凡、袁应德、马成林

 

在道教里,长老是门派中的支柱,德深艺高者为长老;在门派里,长老地位仅次于帮主教主,更有一些帮派众长老的威望在...





在道教里,长老是门派中的支柱,德深艺高者为长老;在门派里,长老地位仅次于帮主教主,更有一些帮派众长老的威望在帮主之上;在建水紫陶里,长老匠艺精湛,有他们在,大家心里就有底,他们走上台,就镇得住场面。



当代建水紫陶里,有这样的四位长老,他们是:陈绍康、谭之凡、袁应德、马成林。

一、陈绍康  建水紫陶国家级非遗传人



现年77岁的陈绍康仍然坚持创作,提到建水紫陶,首先就会想到他,他是建水紫陶永远绕不开的一个人。

13岁时,陈绍康就随父亲学习制陶,从此与建水紫陶结下一生的缘分。因为父亲的悉心教导,因为自己的刻苦努力,他几年后练就了扎实的手工制陶功底,能书会画,善于雕刻设计,谙熟一整套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流程。



在建水工艺美术陶厂担任技术副厂长期间,他对建水紫陶做了一定的创新。其设计制作的紫、黑、白、黄陶器作品,吸取了古今陶瓷艺术和青铜器造型的精华;制作时先在陶坯上书画、雕刻,然后用各色泥料镶嵌成色彩斑斓的书画篆刻图案;烧成后,再用特殊的工艺磨光,使作品光可鉴人,达到了新奇古美的境界,有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作为建水紫陶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绍康对建水紫陶的艺术传承有许多感慨,他认为建水紫陶艺术是一门以集制陶、书法、绘画等为一体的艺术,基础十分重要;学习者,必须从年轻时开始。



因此,陈绍康膝下的两男两女,均在年少时就继承了紫陶艺术。大儿子陈俊是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工艺美术师。小儿子陈沛开了制陶厂,女儿在紫陶壶嘴和壶把的粘接工艺上,是把好手。

他说:“紫陶艺术能在我们家一代代地传下去,和紫陶千年艺术的魅力,以及建水传统文化的厚重氛围,是分不开的”。

二、谭之凡  向氏传人有大师



1973年,23岁的谭之凡投身于建水工艺美术陶事业,其恩师是誉满滇内外的老艺人向逢春之子向福功。

向福功(1919年-1987年)自幼随父习陶,从事拉坯,装饰,雕刻等工作。“书画和装饰得父亲和王定一等名家的真传,积众之所长,且独创自己的艺术风格。



三十余年来,谭之凡醉心于建水紫陶工艺美术的探索,练就了非常深厚的功底。他对对建水紫陶的设计造型,装饰,书画均有较高的造诣。其书法善行草,所画梅,兰,竹,菊自成风格。



谭之凡的作品,集精湛的陶艺,精美的书画,巧妙的构思于一体,展示了其深厚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功底,带给人们一种质朴,醇美的艺术享受。



在造型,色彩,纹饰上,他的作品尽显典雅古朴,墨艺飘香的大家风范,以“经典之作”,“紫陶之珍”而享誉国内外,成为了闻名遐弥的建水工艺美术陶承先启后的传承人。

三、袁应德  天赋悟性的紫陶巨匠



1948年,袁应德生于建水,在很小的时候,即表现出对建水紫陶工艺的天赋悟性。13岁时,家人将他送到建水陶器厂学习建水紫陶的制作技艺,得到向福功的亲传。

经过五年的拜师学艺,18岁时的袁应德在制陶手艺上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制泥、拉坯、雕刻、烧制,所有工序无所不通。其中以拉坯最为精湛。袁应德也因此成为陶器厂当时重点培养的人才。

袁应德也是与建水紫陶相伴了一生,几十年来,他致力于传承延续建水紫陶的传统工艺,始终坚持用成品率极低的“传统土窑”烧制,追求天然偶得的“窑变”色泽,使建水紫陶特别于其它陶类的独特魅力得以展现。



袁应德的作品造型古朴洗炼,保有“建水紫陶”传统器形的厚重典雅之美,亦有自我个性的流畅通达之神。远观其器造型,线条变化谐美,犹如水墨国画寥寥数笔尽显气势神韵。

器形美是陶器价值及魅力的首要决定因素,袁应德以此绝技成名,成为建水陶界的拉坯领军人物。其制作的玉兰瓶为建水陶界一绝,拉坯难度甚大,至今能制此瓶者屈指可数;博古瓶古朴大方,造型优美;其作品深受文人雅士、民间收藏家的喜爱。
不管时代怎样变化,袁应德是建水紫陶传统工艺的坚定传承者,他说:“用土窑烧出来的陶,各种颜色都不一样,烧出来的茶壶,和用液化气烧出来的茶壶泡茶相比,味道就是两个样,老窑烧出来的茶壶泡出来的水要好喝一些。”

四、马成林  一念执着潜心做陶



1986年,由马成林设计、陈绍康制作完成的一件作品--仿青铜台灯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32岁的马成林一举成名!

认识马成林的都知道,他好烟好酒好茶,而且深谙其道:“抽烟是让我停下来休息且想问题;酒可以让我忘掉些东西,让自己兴奋;喝茶是慢慢品生活是享受。 ”



马成林二十岁进陶厂,这之前他打过铁;能做好吃的饭菜;能设计并制作服装;自学点医术能开药方;懂些风水玄学;能吟诗赋歌;还教过书。

凭着这股子好学精神,在接触建水紫陶后,他在陶艺上也成为一个技艺全面的人。从泥料的选取,一直到烧窑到打磨抛光他无所不能。他是一个窑子最多的人,有气窑、电窑和自己设计制作的“土柴窑”。



马成林醉心于青铜文化、秦汉文化、远古岩画和民族图腾文化,这些在他的作品中的都有体现。

在装饰中,马成林采取独特的手法,可谓题材多样,融古炼今。材悠闲品茶、歌舞升平、儿童嬉戏、牛耕马奔、钓鱼自得、老者修身、历史诗词、鸟儿自乐、鹰击长空、鱼儿畅游、山水风景、十二生肖迎新年等等都曾被他表现在作品上。



作为传统的陶产区的陶艺家,马成林的视野是全局的。土生土长的他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其文化底蕴深厚,又能借鉴西方当代艺术。做陶对他而言,是一种愉快而自信的过程,是内心情感的释放和文化叙述的过程中,他的心与陶同在。



“我在废纸上画出了一个又一个夜晚,我在轮盘上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白天。”

这是马成林艺术之路的真实写照。

在一个领域里探索并非易事,而一念执着最终修炼为长老级的人更是壮举,将建水紫陶当做一生的事业则是从骨子里血液里深爱着建水紫陶。他们是建水紫陶“当代四老”,他们一路走来看似平淡,但其间多少暗涌和波澜被他们的精神抹平。

跨过荆棘和泥沼,他们至今仍然保持着那份初心,他们有五百年不染一点风霜的笑容,他们是十万八千里也没有尽头但依然跋涉的行者。


    关注 云南紫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