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爵士乐启蒙故事

 

喜欢上爵士乐或许是一瞬间的感觉,不过要真正跨入门,领略爵士乐更广阔的风景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喜欢上爵士乐或许是一瞬间的感觉,不过要真正跨入门,领略爵士乐更广阔的风景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我接触西方音乐的时间并不早,进入大学后才真正开始接触摇滚乐,从最起初的Bon Jovi到"Ziggy"时代的David Bowie,摇滚乐所特有的节奏和直白的表现方式一度让我仿佛找到了灵魂的归属感。随着自己听得越来越多,想要听的音乐越来越广,我不可避免地进而接触到爵士乐。(其实有一些摇滚乐本身就有爵士乐的元素在,譬如David Bowie代表作之一,1973年的专辑中Bowie就启用了爵士乐钢琴手Mike Garson来助阵,Garson在标题曲中上演了大段精彩的即兴演奏,这也成为了这张著名的华丽摇滚专辑标记性的元素之一)

大概在2000年,我偶然得到了一盒美国次中音萨克斯手Dexter Gordon晚年录音的打口卡带,从何而来已经记不太清楚,似乎是买自将要毕业的学长在食堂门口摆的跳蚤摊上。专辑的名字叫《American Classic》,这是他生平的最后一张唱片。Gordon那时的身体显然已经大不如前,你甚至能从他的吹奏中想象他在演奏时颤颤巍巍的情景,然而那些慢板的布鲁斯和标准曲却好像因此而显得特别动人。爵士乐第一次带给了我和摇滚乐完全不同的一种奇妙体验,它像是有旋律可寻,却又变化无穷,令人回味万千。

从那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找更多爵士乐来听,当时接触爵士乐的唯二途径是盗版碟和打口市场。盗版碟里爵士乐少得可怜,顶多有一些还算不太上爵士乐的smooth jazz。我印象最深的一张是Bob James和Earl Klugh的专辑《Cool》,封面上两条青黄瓜,相信很多人都见过,在当时杭州学院路的电子市场,几乎每家盗版摊贩都有卖这个。另外就是一些爵士乐合集,比如Chick Corea负责选曲的精选集《Ultimate Bud Powell》。那时候打口碟市场的行情也远不如后来,碟贩子非常少,杭州就那么几个点,摇滚乐打口碟数量和品种都很少,更不要说爵士乐了。所以可以想像,我起初听的都是一些大乐队的合集、Louis Armstrong或Ella Fitzgerald的精选辑之类的,那大概只是爵士乐浩瀚海洋里的几滴水珠而已。

而我却从此一股脑儿地扎了进去。

在我接着读研究生的时候,实验室上网已经很方便了,不过那时网络刚刚兴起,没有什么可讨论的地方,更没有在线音乐这些东西。我只能如饥似渴地寻找更多资料,譬如在Allmusic网站,通过一位乐手链接上又一位乐手,都是没听说的大师。

我找到了Blue Note唱片的官方网站,那时BN的官网有一个BBS论坛,可能是那时候最大的爵士乐网络论坛。我就像所有刚跨进爵士乐这条河流的乐迷一样,对一切都充满了新鲜和好奇,亢奋地想要和来自全世界的乐迷交流,凭一点三脚猫的聆听经验就乐此不疲地在各主题板块回应或者发文,很多时候是提问。他们中的一些人显然也对我这位来自“爵士乐不毛之地”的中国乐迷充满了好奇,很多人给了我积极的回应或是建议。

可以说,是在Blue Note论坛上活跃的那一段经历和因此而认识的几位朋友,把我真正带上了爵士乐欣赏的启蒙之路。

记得有一次,我在论坛上写了一篇对Gil Evans唱片《The Individualism of Gil Evans》(这是我最早买到的爵士乐打口碟之一)的评论和感想。随后一位叫Joe Medjuck的美国乐迷给我私信,告诉我说他收了55张Gil Evans的CD,大概已经占到Evans 90%的录音,而他的目标是收集他全部的唱片。我们聊了一阵子,后来他给我邮寄了几张刻录碟,其中有当时很少见的Gil Evans 1978年在伦敦的音乐会现场以及差不多同时期日本音乐会的现场录音。另外有Miles Davis很少见的一张录音《Miscellaneous Davis 1955-1957》,其中包括他在1955年新港爵士节上的演出,那时正是轰动一时的曲子“Round Midnight"让他咸鱼翻身。还有一张是当时尚未CD化的Thelonious Monk在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双LP录音《Always Know》,他费心地从LP转刻成CD寄给我,此录音恐怕至今还在绝版状态。

 

我在Blue Note论坛上遇到的第一位热心并且长期保持联络的乐迷是来自北英格兰的Keith Cockett博士。他是一位有很多亚太工作经验(他曾作为联合利华和ICI在远东的主要负责人常驻香港)的化学家。一开始他就给我邮寄了好几张刻录唱片,Miles Davis的《Kind of Blue》,Dexter Gordon在Blue Note的《Go》和《Gettin' Around》,以及Charles Lloyd当时在ECM刚发行不久的《The Water is Wide》。他给我拷贝这几张唱片的意义显而易见,《Kind of Blues》是最有名的爵士唱片,绝对要听!Gordon是我当时“言必称最爱”的爵士乐手。(我当年甚至给一盆植物取名叫Dexter Gordon!后来有一次Keith曾开玩笑说我绝对比他妈妈还要爱他),但其实我那时候也就听过两三张Gordon的录音(和精选集)Keith列出了他的收藏让我选择,我选了最有名的《Go》,而Keith自己选了张《Gettin' Around》,他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张Gordon的录音,因为加入了Bobby Hutcherson的颤音琴。同样身材高大的Lloyd则是他最喜欢的萨克斯手(以我当时的见识,自然还没听过),所以一并分享给我。




那时我们有不少Email来往,我和他聊我们获得音乐的渠道,聊他给我寄的CD。Keith的个性十分幽默且随和,他会谈他在亚洲工作的经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他所接触到东亚各国人个性的差异(他说最不能理解日本人,上班下班后完全两个样!)。他痛心这世上许多被商业化侵蚀的东西,譬如对于体育运动,他说唯一一项还具有奥林匹克公平精神的运动是板球!后来在一封信中,他说他把我的情况介绍给他的一位美国朋友Edward Brooks,这位美国爵士乐迷比他懂得更多,唱片收藏也更丰富。那时他们会互相拷贝音乐分享,考虑到我的资源极为有限,所以Ed可能也会寄唱片给我。

我自然有些意外,也充满了期待。我记得当天就收到了来自Ed的第一封Email。在这封信里他作了自我介绍,表达了想要让我获得更多好的爵士乐的聆听机会的意愿,他列出超过40张他认为是真正爵士乐迷必备的爵士乐唱片,想要把他们刻录了寄给我。

现在回过头来看,Ed的这个清单有些集中于硬波普风格和Blue Note的出品,绝大多数自然是无可争议的经典名盘,也有几张体现了他个人喜好的特色录音,不过对于任何想要入门的爵士乐迷来说,这些代表爵士乐本质的唱片都具有参考意义(我会在下一篇文章里全文展示信的内容和这个唱片清单)。当时Keith在给我的邮件中提到,他也参与了这个清单的筛选讨论。经过他俩的精挑细选之后,Ed最终对这个清单做了一些调整,然后把这个大包裹寄给了我。

一两周后我收到了邮局的包裹通知单,我至今仍然记得自己去取包裹时的情景。从学校的后门乘坐151路电车到火车站附近的邮政总局,一路上我就像第一天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一样,心里充满了迎向未知收获的期待。

包裹收到后首先让我意外的是,每一张CD的Mini Case里都有精心复印的彩色封面,以及至少一页的曲目信息和乐手信息。所以打开包裹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些精美的经典封套。我印象最深的是Eric Dolphy的《Out to Lunch!》,因为它在包裹最外层,而且它的封面设计让我印象太深,我记得这也是我听的包裹里的第一张唱片。这张音乐让我惊讶不已,它显然不是典型的Blue Note硬波普风格的唱片,Dolphy在这里的演奏有些灼人,比我想象的要自由先锋得多。在随后写给Ed的信中,我表达了自己对聆听这样的音乐还不太能接受。Ed在回复中表示他能理解,说我还需要时间。
不过那次寄来的大多数音乐都还符合我的期待,在那之后的一大段日子里,我和这些碟日夜相伴。我如饥似渴地聆听它们,上哪儿都带着我的松下CD随身听,那是一段可能我再不会有过的废寝忘食聆听的时光。对于那时资源有限、渴求听到更多爵士乐经典的我来说,Ed寄给我的第一个包裹让我的心情如同久旱逢甘露般,惊喜和感激之情无法言语表达。

在和Ed的邮件往来中,我会记录我的聆听体验,譬如我更钟意哪张,而哪张唱片里哪位乐手的独奏让我更喜欢之类的。他则会根据我的反馈进行调整,给我刻录和邮寄新的唱片。有时Ed会一时兴起给我寄一些罕见的绝版盘,譬如英国萨克斯手Alan Skidmore一张纪念John Coltrane的专辑《Tribute to Trane》(其中Skidmore的演奏如同Coltrane灵魂附体!)。他也会问我有什么特别想要听的,然后专门刻录给我。



我们在信中讨论过很多关于爵士乐的问题,因为我是学生的角色,所以多数时候是由我提出问题。有一次我提到了Dexter Gordon主演的一部电影《Round Midnight》。他知道Gordon是我最喜欢的爵士乐手,也知道我对此无处可寻,于是他就买了一张新的DVD寄给我。他也会在包裹中夹放一些旧的爵士乐杂志。我前前后后一共收到过十多期《Cadence》杂志,《Cadence》最棒的一个内容在于每期有一长篇爵士乐手访谈,今天小开本的《Cadence》杂志已经停刊,这些印刷品更显珍贵。他也给我寄过《DownBeat》和《Jazzwise》等爵士杂志,以及Mosaic唱片公司的宣传册等等,有时还会捎上一些纪念品,比如《DownBeat》杂志Logo的帽子。Ed曾经送给我三张精美铜版纸的肖像海报,分别是Dexter Gordon、John Coltrane和Miles Davis。 


Ed从来不谈及他的工作,我想他应该是纽约雪城某家私人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因为他经常会用有那家银行logo的信封包裹CD,而且他说即使在办公室的时候也会有不少时间听音乐,只有高级管理人员才有可能这样吧。他从我出生前就开始听爵士了,口味偏向现代爵士乐,也会尝试一些先锋的和传统的爵士乐。他特别关注一些新的爵士乐厂牌和乐手,比如荷兰的Criss Cross唱片及旗下许多新人乐手。他也曾给我寄过ECM的一些CD,大多是Keith Jarrett的,不过他不太喜欢这个厂牌的风格,直言他们的唱片里有太多让人昏昏欲睡的New Age音乐。

我们的邮件来往一直保持到我毕业前往上海工作后。由于自己开始有收入可支配,打口碟市场也逐渐繁荣,我能买到越来越多的原版唱片,因此他给我寄的唱片也越来越少,直到停止。工作后我越来越忙碌,我们的通信也渐渐地减少了,有时候想起会相互问候一声,可是由于旧的邮箱停用之故,我和ED大概在10年前失去了联络。因为同样原因,逐渐失去联络的还有Keith。

在这段特殊的时光里,Ed给我寄了总共超过200张刻录盘。而我只给他寄过一次唱片。他听了我寄的十来张中国民乐的器乐专辑后表示没什么感觉,这在我的意料之中,也就没有后话。Ed送给我的这些刻录CD不仅启蒙了我,还汲养了当时学校里同样喜欢爵士乐的几位朋友。这些音乐跟着我从校园走向社会,陪我度过了无数快乐时光,也伴我度过了2004年人生的低谷。我会永远铭记,是这位慷慨热情的美国爵士乐迷手把手将我带入爵士乐的世界,指引我向更广阔的爵士乐海洋探索,永不回头。
* 本文所有图片为作者亲自整理拍摄
即兴  I  爵士






即兴,爵士的力量


    关注 即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