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程道然:一个自律的开放派

 

“我们看到很多生存下来的企业,但忽略了很多死去的企业。市场经济永远没有赢家,做企业样样都难,最根本的是要盈利...





“我们看到很多生存下来的企业,但忽略了很多死去的企业。市场经济永远没有赢家,做企业样样都难,最根本的是要盈利,而最难的是坚守。”

——程道然

从22岁踏入汽车行业,已历34年,程道然的企业哲学,是在时间中成立的。

这三十多年,中国汽车产业起伏变幻,东风柳汽一如江水,从出发时的挣扎奔突,到涌动求生,到渐显浩阔。从年产销几千台到数十万台,从一个非主流车企到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实力派,这段路程是属于东风柳汽的收放自如,也是属于一位技术派掌门人的直觉和理性。

“每一代人,尤其受过传统教育的,都对自身的使命和肩负的责任有不知其所起的执着,这是迫于生存,也可以称之为理想。”程道然对柳汽发展的理想无比实际:“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由此建立以信赖为基础的产业关系,随之以体系优势应对万变。

在生存境遇中体验绝对真理,这超越所有的概念。这是一个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最根本的面貌。程道然说,如果自己没有跨入汽车行业,大概会成为老师。而现在,他的状态也跟一位师者相似,智慧、有力、平和且有童心,对每一个即将到来的挑战,洞明笃定。



办公楼背后的厂区旧址。(photo by @77)

“保持国有企业的优势,还要摆脱过去的弊端,吸收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有效机制。”

坐在柳州屏山大道旁的办公楼里,程道然的背后曾是东风柳汽古老的厂区旧址,如今已经夷为平地,一座新的建筑在轰鸣声中正接近封顶,那里,埋藏着柳汽的过去。

“几乎已经看不到老厂区的任何痕迹了,除了周围的小山脉。”工作人员说。只在办公区的一侧,仍然保留着数十年前的员工住宅楼,几代柳汽人都曾居住于此,以厂为家,经历了创业的艰辛、改革的惶恐或淡定,及企业发展的向好,直至今天,有老人在楼下纳凉。

对于过去的困难,程道然和所有柳汽人一样已释然。

自1982年从浙大毕业,做出选择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决定,34年来,或许有太多隐秘的曲折,但相比企业的发展和行业未来,程道然更愿意把过去的经历当做锻炼。

大学所学为内燃机制造专业,进入柳汽后多年从事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和技术管理工作,尤其在产品开发领域投入大量心血。他算是一个地道的技术派,他也乐意这样定位自己。

进入决策者队伍是在1996年,彼时的柳汽正遭受市场经济的挑战,时任老领导勉励说:“你在最困难的时候进入领导班子,心理承受能力会好一些,对未来工作是有好处的。”

回忆这段经历,企业的产品平台转型艰难,又受制于关键零部件技术的匮乏。但在最难以为继的时候,企业也从没拖欠工人工资,甚至为了留住人才而对新进大学生采取特殊政策。

程道然说:“困难不仅磨炼人的毅力,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企业延续至今的一种团队氛围和对人的重视。”这是磨砺带给柳汽的双重特性,他指出:“东风柳汽是一个老企业,带有历史的沉淀,这种沉淀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

在他看来,汽车作为一个全球性竞争行业,必须具备全球思维。柳汽看到了自身的弊端。90年代末,在保留国有企业员工归属感优势的同时,柳汽着力于内部整顿和转机建制,全面开启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尤其在用人制度上,柳汽做出巨大努力。

2002年3月,柳汽实施全员竞聘上岗,竞聘打破了常规的条条框框,明确了岗位薪级、责任及要求,真正体现了一种公平竞争机制的激励作用。

“我们的用人机制很严格,也很活。”程道然如此概括。

任何一个岗位的竞聘,既有国有企业的组织审核、员工调查模式,也有全面公开竞聘上岗的测试模式,从审核到测试,竞聘者必须通过七八道关卡的程序。即便如此,已经选用的人仍然可以根据个人能力特长,在阶段性岗位公开招聘中,流动到更为合适的岗位上去。

这会让所有员工看到,企业内部有一个公平、公正、流动的机制和平台,他们不用担心出处、担心领导评价、担心越级汇报的后果、担心私人关系等等。这种机制在保持企业上下贯通的同时,也保持了层级筛选的严格性,让员工感觉企业是和自己站在一起的。

程道然由此评价说:“很多企业留不住人才,或许是因为在制度上让员工感觉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或觉得自己努力了领导也看不到,甚至动心思去形成人身依附关系。”

相反,柳汽形成了良性循环,并作用于企业这些年的发展。

对此,东风公司董事长竺延风曾有评价:“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环境,也都是从传统国有企业发展而来,但柳汽给人的感觉大为不同。”竺延风把这种不同归纳为“体系能力”,是整个企业的操作体系,从领导干部的精力分配到应对每一个问题的反应速度。

柳汽乘用车技术中心的书记黄东杰形容这种“感觉”说,“这里面更多的是一种累积和延续,企业在策略上看起来差不多,但内部的东西、氛围,才真真体现差异。”

这,正是程道然一直追求的全球化。



在办公区一侧,仍然保留着数十年前的员工住宅楼,几代柳汽人都曾居住于此,以厂为家。(photo by @未每葭)

“任何一个产品的成功都是要熬时间的,没有累积就没有自主。我们在重大决策上始终保持慎重。”

虽有前瞻思维,但柳汽从来不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企业。

程道然坦言,向来羡慕合资企业的资源优势和技术输入。

在数十年的制造业发展区域分布上,柳州也曾出现过短暂的辉煌,但多在计划经济末期销声匿迹。地处偏僻,产业发展核心优势不突出,穷,缺乏资源输入——这些因素长久以来制约柳汽的发展,但也成就了柳汽。这一现象,无疑给国内汽车产业带来某种启示。

2002年,程道然通过民意测评被聘为东风柳汽总经理。2003年,柳汽进入东风有限这个当时全国最大的合资公司。正式上任,程道然面临的是柳汽“靠什么活”的问题。

在此之前,柳汽也曾启动乘用车联合开发等试水工作,但在彼时的中国,要找到一个成熟的配套体系甚至一款乘用车零部件都相当困难,一切从一张白纸设计图开始,几度中断。

未来并不确定,程道然也只能依稀辨认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

2003年,柳汽启动两个平台的新品研发,把做研发仅有的57个人分成两个中心,一个负责商用车的产品开发,一个负责乘用车的产品开发。

这是柳汽真正意义上启动“乘商并举”模式的重要转折点。

在国际上,一款新产品的开发落地约为48个月的周期,柳汽的实践证明,一款产品从策划,到开发,到投入市场,整整需要五年时间,而让客户真正接受、最终认同则需要八年之久。“大家都说汽车是高技术的产品,但任何一个产品的成功都是要熬时间的。”程道然温和地说,“在一个不确定的目标之下,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要带一支队伍去打仗很难。”程道然难以忘记,在新产品投入市场的那几年,整个团队的焦虑、困顿。

那是2008年,风暴正浓。柳汽原有的产品在产业转型中逐渐被淘汰,新品投入市场五年仍不见明显起色,当年的经销商大会上,任何一方的问题反馈都显得棘手。

程道然陷入两难。他相信自己对趋势的判断。但阻力仍然大大超出团队的预料。

于是有了颇具故事性的“井冈山之行”。用战争的思维去引导经营决策,这是有着共同时代经历的一代企业管理者所具有的坚韧和决断。在这次深入思考之后,程道然组织全公司中层以上干部召开闭门会议,大家一致认同用最笨的办法找出路——那就是对标。

“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挑战,寻找标杆,树立标杆,超越标杆”,这32字方针极具成效地把几近溃散的人心有力聚拢。

程道然更愿意把这32个字简化为“坚守”,他说:“我们是通过这样一条路径,在自主品牌方面,做了一些积累。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我们的重大战略并未出现明显失误。”  以菱智为例,自投入市场至今,依然保持月七八千辆的销量,这么多年,实为罕见。同样,卡车平台从覆盖轻、中、重型,包括长头车,市场表现一直稳定,市占率呈上升趋势。

坚守,是要经营领导层对未来有清晰描述,是要每一位员工对当下任务有详细分解。现在,东风柳汽依然保持每个季度、年中、年终,所有中层以上开诊断会的制度,分析数据,寻找差异,制定目标,任务分解到厂、到班组、到人。这些看似常规的动作,在企业和企业之间却存在较大差异,同样是对标、定课题,能够做到始终如一、从不跑偏的并不常见。

恰恰是企业战略和集体行为方式的稳定性,把相关方联接为一个高度信任的共同体。

东风柳汽这种历经劫痛后的无为而治,对许多自主品牌来说,或许仍然是个谜。



资源是有限的,但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柳汽也丝毫没有减少对技术中心的投入。(photo by @未每葭)

“企业要生存,最根本的是盈利,要做的市场就一定做彻底,这是小企业的模式。”常年亲自跑一线,程道然从不回避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怀疑。

“一个企业最根本的,也是最基本的还是要盈利。有些企业选择能做大就做多大,但我认为企业放在第一位的是一定要生存下去。”程道然说,柳汽不会去提多么宏观的概念,更侧重整合、策划和组织,产品和市场都是走聚焦模式,这也是整个决策层的统一认知。

所以,柳汽一直花大力气去提升产品品质,提升商品力,这即是程道然所说的:“我有我优。聚焦我的市场、我的客户、我的产品,把能做到的做到极致。”

2010年,柳汽产销实现百亿元突破,两个平台的产品投放终见成效。但正这一年,柳汽人毅然开启了产业转型:从不规范产品和市场向规范产品、规范市场转型;从工程车向公路车转型;从低质低价产品向高职高性价比产品转型;从散户销售向大客户销售转型。

彼时,柳汽工程车在企业内部占到70%以上,商用车品种多达1000多个,柳汽工程车在内蒙、甘肃、山西这些地方占据很大的量。尽管是收益的重要来源,程道然和整个决策层坚持这不会是产业常态,“低质低价可能带来市场占有率一时的提升,但不会长久。”

柳汽决定,把“吃到嘴的肉吐出来”,在2010年当年把产品品种压缩到120多个。当时有销售员买好了车票准备到区域去,程道然说,把票退了吧,这些地方我们放弃。撤销区域的整个经理部,这对很多人来说难以接受。看着每天的销售报表往下跌,程道然对自己、对所有人说说:“要沉住气啊,我们下定决心要走的路,就一定坚持走下去。”

不一样的产品、不一样的客户、不一样的市场、不一样的销售模式。东风柳汽人选择去探索,“当时国家层面一方面高速公路加速建设,另一方面治理超载的力度也很大,虽然难度也很大,但是既然已经开始做了,方向不会错,趋势更不会变。”程道然指出。

2012年,他和销售部门的同事一起到上海大型物流运输公司做客户拜访,向对方表达希望进入快递物流行业的愿望,结果遭遇拒绝。程道然笑说,当时免费给人家试用都很难。

对于一位企业管理者,这当然是一段难堪的经历。程道然事后理性分析:物流行业对速度、效率、运输方案、价值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这些问题必须通过车辆来解决。

从每年投入近千台免费试用车开始,逐年提升产品综合性能,程道然和他的团队撕开了市场的突破口。这其中的重要介质,是东风柳汽建立起的一个开放式的车联网系统。

在程道然的手机里就安装着这样一个车联网后台监控终端。柳汽的汽车交付出去之后,车辆运输路线、使用状况、服务状态、驾乘习惯等,皆以数据化方式清晰呈现。柳汽的工作人员常年驻扎大客户的公司,为对方提供车联网平台的实时运行和管控,所有这些数据都是可以开放给客户的。程道然说:“站在客户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车辆的一切问题都交给我们来解决,柳汽这种精神还是感动了一些人,我们也很感激一些率先给予我们支持的客户。”

原计划转型用三年的时间,事实上,一直到2015年,柳汽四大转型的成效才得到有力验证。在销量不足5万辆的情况下,柳汽2015年的盈利好于5万辆产销时的年份。目前,在广西,柳汽商用车占有率达到63%以上,在广东,达到21%,在湖南,达到23%……

无论商用车,或是乘用车,柳汽始终强调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突破,程道然说,这是“小企业的模式”。“柳汽耍不了大刀,就要专心做好匕首,练好一指禅。”



程道然的状态跟一位师者相似,智慧、有力、平和且有童心,对每一个即将到来的挑战,洞明笃定。(photo by @未每葭)

“汽车产业不大有机遇,过去的挑战相对于未来都不算什么,车企现在做的更多的工作是整合,以及营销、策划,和企业的管理。”

连续两年(2014、2015),东风柳汽保持200亿元的销售收入。过去五年,东风柳汽年均增幅18%,高于行业10个百分点。这迥异于柳汽人在面对媒体时的保守姿态。

未来五年,东风柳汽希望能够实现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增幅。程道然说,柳汽的目标,是卡车要进入全国前6家以内,乘用车则要考虑形成40万辆这样一个相对合理的规模。

程道然的判断,目前中国汽车常用车大约100多家、商用车大约70多家,这种现象不会持续太久,尤其在未来五年,中国车企将不止于“九死一生”,“几乎全世界的乘用车、商用车都在中国这个市场绞杀,未来将见分晓,各不会超过10家。”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的困难,未来都有可能发生。”程道然认为,终极绞杀尚未到来。

对此,柳汽的应对态度是,在保持现有的企业发展模式和战略方向的前提下,未来更侧重于提升产品品质和整合国际一流技术资源为我所用。

目前,柳汽的各项工作皆是围绕着之前设定的静态目标去努力,今年一季度,柳汽销量同比增长4.8%,新品在北京车展上推出收获较大关注。未来,到2020年,柳汽在产品设计、产品质量、制造、销售、内部管理等也都已制定动态指标,力争与国际标杆同步。

程道然说,汽车市场已经难有机遇可言,但中国品牌依然有自己的空间,尤其伴随国际一体化程度的逐步加深,汽车前沿科技的开放程度也会加大,汽车企业现在要做的更多的工作,其实是整合,以及营销、策划,和企业的管理。

有句话说,真理不可能建立在见解之上,应该先摧毁见解。

在中国汽车行业,程道然和柳汽人所走的道路,每一步都是对知识和概念的颠覆,是摧毁见解收获企业发展的自然和真实,企业前行的每一步都是由智慧推动。

-- THE END --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