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的痛苦,你以为只关乎初恋?

 

我们都不是如此的天才。而痛苦却是伴随成长的主旋律,无时无刻不在生命的任何阶段响起。矛盾存在于个体自身,更存在于个体与社会之间,屈服于此,不是懦弱。...



Dear 夏实,

那天收到你发来的照片,那是初中毕业时,我写给你的临别赠言。之后一直在仔细回想那时候的心境。



记忆中的初中时光,我经历了很痛苦的心理成长过程。青春期的忧郁在他人看来,从来都是莫名其妙,哪怕是现在的自己-我只记得那时候无缘由地发胖,眼镜度数不断加深,成绩起起伏伏。因为一个小小的刺激而产生巨大的心理波动。而所有的不快乐,不确定和迷茫,都是源于内心缺乏的安全感。

看回写给你的这些话,突然很庆幸十年之后,我变成了那时候想成为的那个人。然而如果你问我,满足吗?开心吗?我的答案肯定是:不满足,不开心。只是多了一份确定-

关于自己想要的,如何去实现;若经历失败和挫折,如何去逾越。

人的心理能量其实是守恒的,你有能力创造和成就多少,就要有能力去承担那些相应的压力和痛苦。

只是很多时候,当我们还未意识到自己的强大和能量之前,往往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失去方向。

观看这部Prozac Nation的时候,B站的弹幕一直弹出观众的吐槽:我没看懂为啥女主角一上大学就开始颓废了?!!



前一秒钟,她还和室友在party上饮酒狂欢,在教学楼前的喷泉游水嬉戏。

画面再转,她在酒吧里听着Lou Reed的现场表演,写下关于他们的乐评。男同学把一颗迷幻剂递到她的唇边,Lizzie和着威士忌吞下。瞬间只剩Perfect Day忧伤的旋律。那是她第一次尝试迷幻剂,药物作用放慢时间,她在烟盒上写下——

Lou Reed 17岁的时候被诊断精神波动不正常,他被送去电击治疗。每一次治疗,都像一道白色的闪电狠狠将他击中。却也激发了他的天才与灵感-沉浸在这份精神的动荡中,他创作了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摇滚乐。

这是Lizzie对Lou Reed的理解-在精神强烈激荡下的灵感碰撞,在无限的心理痛苦和生理痛苦之上,那一刻,Lizzie第一次有如此强烈的共鸣。

那篇乐评为她赢得了Rolling Stone的青睐,也从此成为她的命运转折点。

在我看来,这之前Lizzie从来未这么深刻地理解Lou Reed,而她真正理解,是建立在沉浸于那份痛苦中的感同身受。



少女的忧郁像是被推倒的多米勒骨牌-

第一块便是缺失父亲的童年。

第二块是面对控制欲极强的母亲时,那份抗拒感与愧疚感的矛盾存在。

第三块,恐惧型的亲密关系类型,让她的初恋体验极度痛苦。

第四块,第一次面临“同一性(1)”危机,第一次审视自我存在的意义。

再无法重回曾经平静的生活,这种痛苦绝望,无处释怀。

像是裹尸袋裹住一个活生生的肉体,被扔进大海中。几个月以来,Lizzie一个字也无法写下,酗酒、毒品、自残,似乎只有死亡能结束这无边的痛苦。

转折发生在母亲在纽约光天化日的街头下,被抢劫并打伤。Lizzie被现实的残酷从自我的痛苦中抽离,重新审视周遭的一切。一夜间长大。而释怀之后,她获得的是终究能与她才华所匹配的责任感与释怀痛苦的能力。


我们都不是如此的天才。而痛苦却是伴随成长的主旋律,无时无刻不在生命的任何阶段响起。矛盾存在于个体自身,更存在于个体与社会之间,屈服于此,不是懦弱。

亲爱的夏实,十年前的我们,十年后的我们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我们一路大学毕业,实习工作,恋爱又分手,直到正视自己的渴望去追寻梦想。看回曾经的迷茫和恐惧,总希望获得力量去克服。

生活会给我们答案,无论是透过失败的经历,还是惨痛的教训。像是Prozac Nation的故事。所有的感受太复杂,而相信自己,是唯一的出路。

写给你的文章

Mia,你最爱的郑老师

注释:

(1)同一性:同一性危机出现在个体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第五阶段(12~18岁)。指青年在寻求自我同一性过程中出现的同一性失败的现象。对自我缺乏清晰的同一感,不清楚或回避考虑个人品质、努力目标、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价值观等课题,甚至无法“发现自己”。




    关注 filMe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