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随笔】“南区”的岁月(娜朵民族音乐作品欣赏)

 

南区的岁月充满了激情和梦想,从复旦大学到南京大学,我一路求学一路创作,上苍的恩典让我遇到那么多中国顶尖的学者和老师,使我的创作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南区——那里是我留下青春足迹的地方。...




提示:点击上方"朵朵随笔"↑可关注我



剑桥大学风光(摄影   梁永安)

作   曲:娜   朵

演   奏:谭炎健(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著名演奏家)

编   曲: 彭   巍

《木鼓谣》 是我的原创民族音乐作品,有演唱版(佤语版、普通话版)和器乐演奏版,民族音乐的创作是我在创作上的一种尝试。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民族音乐创作方面也有了一些小成绩,出版了三张原创民族音乐专辑,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获广东省音乐家协会颁发的“2015年度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奖” 。

此篇小文配发的图片都是复旦大学的梁永安老师提供的,他当年是我们的老师,他最近正好去英国访问,图片都是梁老师在英国拍摄的。 所以,此篇小文中有异国情调的图片,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这也许是一种有意思的“混搭” ,与朋友们一起分享吧。感谢梁老师为此篇小文提供图片,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朵朵随笔”的朋友和粉丝!



剑桥大学风光(摄影   梁永安)

“ 南区”的岁月

上海市松花江路2500号是复旦大学的学生宿舍,住在里面的学生都喜欢叫那里“南区”。1991年,我到复旦大学中文系读书,成了南区的一员,我在南区呆了两年,在那里我经历一些有趣的事情。

我高中毕业后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去上大学,而是去参加工作,但我一直想进大学校园,追寻我的文学梦。后来,我先后考上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在大学校园里度过了四年美好的时光。

到复旦大学读书,是我第一次远离家乡到繁华的大都市,也是第一次坐火车。记得我当时还“傻乎乎”地去数火车的车厢,一共是十三节车厢。那时的火车还没有提速,是绿皮火车,我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才到了上海。



拜伦庄园(摄影   梁永安)

之前,我对上海的印象只是知道它是一座大都市,知道外滩的钟楼,因为上海外滩的景色在电影里看过,其他就没有任何印象了。那时的我还不会说普通话,主要是我家乡没有说普通话的环境,但听普通话是没有问题的。记得我到学校报到的时候,接待的老师知道我是少数民族,又是第一次来上海,就问我会不会听普通话,我就点点头,那位老师又问我会不会说普通话,我就摇摇头。那位老师看到我摇头,就笑了笑说:“没关系,你慢慢学习吧。”

后来,我开始学习普通话,为了让自己的普通话发音更标准,我买了一本字典,拿着字典来学。原来我的拼音基础很好,所以,学习普通话也不是太难,为练习普通话,我还到街上买当天的报纸朗读。同宿舍的同学看到我那么努力地学习普通话,也被感动了。她们经常跟我对话,矫正我的发音,不久,我大着胆子开口说普通话,但说出来的普通话怪怪的,听到我说怪怪的普通话,宿舍里的同学就哈哈大笑起来,笑过之后,同学们又鼓励我说普通话,经过大概半年的努力,我就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了。听到我讲流利的普通话,那位曾问过我会不会讲普通话的老师感到很吃惊,他说没有想到这么短的时间,我就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拜伦庄园一景(摄影   梁永安)

学会讲普通话,我跟同学们就能更多地交流了,当时,我住上铺,下铺是一位漂亮的女孩子,叫王琰。她是江苏人,普通话讲得不错,她跟我相处得很好。我们俩经常手拉着手到校园里散步交谈,在复旦大学的校园里、在南区宿舍的小道旁都留下了我俩手拉手的身影。现在,王琰远在美国,每次她给我打越洋电话,回想起我们在南区相处的日子,总是会有说不完的话。

因为南区和校本部之间有一段路程,为了上课方便,我花了35元钱,在南区跟一个快要毕业的同学买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买旧自行车是上一届的同学教的,她们说在校园里上课,买一辆旧自行车很方便。还告诉我买旧自行车的“窍门”:主要看自行车的两个轮子的花纹不要磨损得太厉害,能滚动,自行车的刹车不要失灵就可以了。我就按同学的指点,在南区挑到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



拜伦庄园一景(摄影   梁永安)

那辆自行车很小巧,原来是红色的,我说它原来是红色的,是因为我买到它的时候,车身上的漆已经脱落很多,只是从一些部位残存的颜色中能看到它曾经的容颜。那辆自行车的车轮花纹已经看不太清楚了,刹车还没有坏,有一个车铃,但已经不会发声了。同学说我买的那辆自行车的状况在南区里算不错的了,说南区里的自行车都无法推断购买的具体年代,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毕业,把那些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自行车,一届一届往下转让,所以,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就会去跟快毕业的校友购买那些印着岁月年轮的自行车,我骑着那辆自行车在复旦的校园里穿梭了两年,当我离开学校的时候,把那辆陪伴了我两年的自行车送给了一位女同学。

虽然南区的自行车都很旧,但还是会有一些偷车的人。记得我们班的一位女同学是从唐山来的。她也买了一辆旧自行车,没有骑几天就被人偷了一个后轮,她让我陪她去找丢失的自行车轮子。我当时觉得有些好玩,心想自行车的轮子被人偷了,怎么能找得回来呢?那位女同学却说,她的自行车轮子上有一个明显的标记,让我陪她去找找,也许能找回来。我不想让女同学失望,就陪着她去找。



诺丁汉风光(摄影   梁永安)

我们两人在南区的自行车棚里慢慢寻找,找了一个又一个的自行车棚。突然,女同学大声说:“找到了,这个就是我自行车的轮子。”这时,从旁边过来一位男生,正好要去推那辆自行车,我的女同学上前说:“这是我的自行车的轮子,你怎么把它拿来了呢?”那位男生听到我的女同学问他,就小声地说:“你说我拿你的车轮子,你有什么证据?”女同学用手指着车轮上的一处明显的印记说:“这个印记就是证据,我买来的时候就有的。”那位男生听到我的女同学这么说,就定了定神说:“如果你说是你的车轮子,那你就拆回去吧。”女同学说:“那好,我等一下就来拆回去。”

那位男生听了女同学的话,什么也没说,低着头就走了。后来,女同学请了我们班的两位男同学去把那个自行车轮子拆了回来。多年以后,我想起陪着女同学去找自行车轮子的事情,觉得很有趣。



摄 影   梁永安

在复旦的日子,是快乐而充实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两年的时间,我没有回家乡,假期我就去体验生活或到外地采访。在上海的街头,我还经历了几件有趣的事情。

一件事是在街头守自行车摊。因为离家很远,学校放假的时候我就没有回家,一位熟人建议我去街上守自行车,说还能挣一些钱,补贴一下生活费,我想想这个办法也不错,就当我去体验生活也好啊。在那位熟人的引见下,我到上海的一个街道守自行车摊。

我从街道工作人员那里购买了一沓票据,工作人员跟我说,我买了票据之后,就可以“上岗”了,守自行车的地点是固定的,还给我规定了收停车费的额度,说只要按他们规定的额度收费,收到多少钱是我的事情,他们不管。



伊斯特伍德小镇(摄影   梁永安)

就这样,我在上海守起了车摊。每天早上,我很早就起床,赶公交车到上班的地点,一天到晚守着车摊,中午就吃一个馒头或者一个盒饭,到下午才收摊。来存放自行车的人比较多,有的人存放好车辆,就会主动过来缴费,有的人就没有那么主动,碰到不主动的人,我就主动走过去把票据递给他,一般的人都还算友善,没有“逃票”的人。

有一天,一位来存车的中年女人看了看我说:“小姑娘,你这么年纪轻轻就来干这行可惜了,你还是考一个学校多读读书,找一份好一点的工作吧。”听了那位中年女人的话,我笑着点点头说:“谢谢阿姨。”那女人向我摆摆手没有再说什么。我想那位中年女人一定以为我是来上海打工的乡下妹,因为我为了上班方便,穿着一身土气的衣服,很像一个打工妹。想想别人把我认成是打工妹,我正好体验一下生活。



劳伦斯故居(摄影  梁永安)

在我守车摊不远的地方有一个补鞋的小摊,补鞋的是一个年轻的男孩子。刚开始,我发现他不时往我这边张望。过了几天,那位男孩子笑嘻嘻地跟我打招呼:“哎,小姑娘,你是一个人来上海打工的吗?”我点点头说:“是呀。”那男孩子听说是我一个人来上海打工,就高兴地凑过来说:“我也是一个人来上海打工的,如你愿意,你可以跟我一起做,做我这行比你守车摊赚钱快。”男孩子说完一脸真诚地看着我,我想他一定又是把我当做乡下妹了。我不想伤害他,所以,我只是笑着跟他说,我家里人不想让我留在上海,我过几天就要回老家了。男孩子听我说要回老家,有些失望地看了看我,就回去修他的鞋子去了。

后来,学校开学,我又回去上课了。我把假期里守车摊的经历告诉了几位老师,老师们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有一位老师听我说了守车摊的经历后,感慨地说:“娜朵,你真不容易,连在街上守车摊你也去体验呀?”我笑了笑说:“我主要是想挣一些生活费,一举两得。”



大教堂(摄影  梁永安)

到复旦大学读书,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大都市的生活,对那里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在上海的“大世界”,我又经历了一次好玩的“打擂台”。那天,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女孩子相约到大世界游玩,当年的大世界可能是上海最热闹的地方了。我们几个坐车到了大世界,那里已经是人山人海了,我们在人群里穿梭,寻找着自己喜欢的游玩项目。这时,同行的一位女同学说:“好像那边有‘打擂台’,我们到那边看看吧。”

我们几个就往前走去,打擂台的地方人很多,我们站在旁边看,这时,台上的主持人说:“这里是每一个人展示才华的舞台,大家都可以报名参加打擂,唱歌、跳舞……会什么就展示什么,优胜者还有奖品,要报名的请举手。”主持人的话音刚落,有几位观众就举起了手。主持人就让那几位举手的观众走上台去,很快,台上就站了一排人。



巨石阵(摄影  梁永安)

这时,站在我身边的一位女同学说:“娜朵,上去把那些人都‘打下来’。”我刚想说我不去,那位女同学就大声说:“我们这里还有人报名。”听到女同学的话,一些人就往我们这里看,主持人说:“报名打擂就上台来。”我就被几位女同学连拉带推上了擂台。打擂台的环节主要是个人的才艺展示,由台下的观众做评委,观众让谁留在台上,谁就留在台上,观众让谁下去,谁就下去。如果有人不服,可以随时上台来挑战。

那天,几个回合下来,原来站在台上的几十个人就只剩下我跟一个戴眼镜的男孩子,我们两个又开始挑战。主持人转头问台下的观众:“大家说,谁应该得冠军?”台下的观众就大声喊:“那个女孩应该得冠军。”突然,有一个站在台下的男孩子大声说:“我不服,我要跟她挑战。”男孩子说完,走上台来。



摄 影  梁永安

主持人说:“她拿冠军,你不服?”男孩子昂着头说:“我不服。”主持人又转头问我:“你敢跟他挑战吗?”我也昂着头说:“敢。”台下传来观众的起哄声。我又跟那个男孩子挑战,那位男孩先清唱了一首歌,我清唱了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我刚演唱完,台下传来热烈的掌声。那位主持人又让台下的观众评谁是冠军,结果,台下的观众都选我。

主持人又问那个跟我挑战的男孩:“现在你服不服?”那个男孩子点点头说:“我服了。”说完就走下台去了。这时,主持人转向观众问:“大家说,这位女孩她该不该得冠军呀?”台下的观众大声说:“该,她就是冠军。”



摄  影  梁永安

那天,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被同学推上擂台的我用歌声奇迹般地赢得了冠军,而且,我演唱的歌曲全部都是清唱。主持人把一大堆奖品递给了我,我抱着那堆奖品下来,几位女同学就欢呼着跑了过来,我把那些奖品(一些日用品之类的)分给大家,每个人都有份。那些牙膏、香皂之类的奖品,我们宿舍里的人用了好长时间,那次打擂台的经历也成了我们宿舍时不时会提起的话题。

在复旦大学的两年,我经历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在创作上也取得了一些小成绩,发表了一部分作品。鉴于我在创作上取得的一点小成绩,复旦大学中文系决定给我开个人作品研讨会。我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很激动,就跟云南省作家协会取得联系,省作协的领导听到这个消息也很高兴,专门派出了两位老师远赴上海参加我的作品研讨会。1992年6月,由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和云南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了我的个人作品研讨会,这是复旦大学建校八十七年来第一次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举办个人作品研讨会。



摄  影  梁永安

到会的专家学者三十多人,大家对我的作品与拉祜族的文化进行了研讨。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允吉、中国著名评论家陈思和、著名学者骆玉明、李平、杨竟人、梁永安等老师参加了研讨会并做了发言。著名港台文学研究专家陆士清老师因为要到香港开一个学术会议,不能来参加研讨会,他特别撰写了对我的作品的评论文章。研讨会上,大家对我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对我的创作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那次的研讨会开得很成功,可以说我已经被鲜花和掌声所包围。

几年后,我跟陈思和老师通电话,他在电话里跟我说,那天在我的个人作品研讨会上,他看到我被鲜花和掌声所包围,担心年轻的我会被“捧杀”。后来才发现他的担心是多余的,我还是和原来那样,踏踏实实地创作,没有浮躁。听了陈老师的电话,我的心里也感到欣慰。也许是我本分善良的父母对我从小的教育,让我一直都能够脚踏实地地做人做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南区的岁月充满了激情和梦想,从复旦大学到南京大学,我一路求学一路创作,上苍的恩典让我遇到那么多中国顶尖的学者和老师,使我的创作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南区——那里是我留下青春足迹的地方。



摄  影   梁永安



摄  影   梁永安



摄  影   梁永安



摄  影   梁永安



摄  影   梁永安



摄  影   梁永安



摄  影   梁永安



摄  影   梁永安



摄  影   梁永安



摄  影   梁永安



摄  影   梁永安

本文摘自娜朵著《秋过乌蒙山——娜朵手记》一书,内容稍有改动。

 重要信息: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阅读“朵朵随笔”的文章,此篇微信使用了“超链接”功能。以后,在每一篇新发布的微信后面都会同时滚动推荐几篇“朵朵随笔”的热门文章与朋友们分享,请多关注。

感谢梁永安老师为此篇微信提供图片。

特别说明:为了更好地宣传民族的文化,如有其他公众号要转载“朵朵随笔”的文章,请与作者联系,并注明转自“朵朵随笔”公众号和出处。

温馨提示:   请多关注“朵朵随笔”

请多关注“ 拉祜族文化网”

(网址:www.lahuzu56.com)

微信是朵玫瑰花,多谢关注多谢转发。

作者简介:娜朵,拉祜族第一位作家,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16岁开始发表作品,出版了11部书和3张个人原创民族音乐专辑(由娜朵作词、作曲、用六种语言演唱),创作水墨作品近200幅(出版96幅),发表文学作品300多万字。多部中短篇小说被收录于中国作家协会选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第三批卷本(国家卷),作品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15年获广东省音乐家协会颁发的“优秀音乐家奖。

娜朵主要著作:(1)报告文学集《民族·热土》(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2)中短篇小说集《绿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此书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没有拉祜族作家文学的空白并被载入了文学史,收录的短篇小说《蕨蕨草》荣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政府最高奖“骏马奖”(新人新作奖);(3)民间文学集《拉祜族民间文学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中篇小说集《疯兰》(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5)纪实文学集《边地民族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6)纪实文学集《绿满拉祜山》(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7)中国第一部拉祜族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母枪》(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此书作为中国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经典作品推出;(8)长篇小说《麻石街的女人》(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9)个人演唱专辑《拉祜情声——心灵的歌谣》(广东音像出版社2009年版);(10)长篇小说《骑楼里的女人》(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11)原创民族音乐专辑《妈妈背上的歌——拉祜山歌谣》民族语版,由娜朵作词、作曲、用五种语言(拉祜语、傣语、佤语、哈尼语、云南方言)演唱。(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2)原创民族音乐专辑《麻栗花——遥远的歌谣》普通话版,由娜朵作词、作曲、演唱。(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3)原创民族音乐专辑《拉祜山的传说——古老的歌谣》器乐演奏版,由娜朵作曲、配诗,著名国乐演奏家谭炎健教授倾情演绎。(广东音像出版社2014年版);(14)散文集《秋过乌蒙山——娜朵手记》(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15)长篇童话《边地丛林密码》(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


   微信是朵玫瑰花,多谢关注多谢转发。                    
推荐【朵朵随笔】的热门文章


【朵朵随笔】我的“手工活”


【朵朵随笔】我的水墨情怀(水墨作品分享)


【朵朵随笔】都市角落的"倩影" (手机摄影

作品分享)


【朵朵随笔】音乐是来自心灵的语言(娜朵

民族音乐作品欣赏)


【朵朵随笔】碉楼与小镇(充满异国情调的

乡村和童话般的小镇)


    关注 朵朵随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