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成长”烦恼多!

 

今年尿素淡储自10月下旬启动并带来一轮吨涨幅超过百元的行情后,各地尿素出厂价已跌回前期低谷。截至12...



设施农业不仅是市民的“菜篮子”,更是农民的“钱袋子”,这一现代化的耕作模式在带来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遭遇了不少发展难题。目前江苏省如东县高效设施种植面积有22.58万亩,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连片种植园区为迎合市场需求,走特色、专业、科学种植之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过,其中有的设施农业因为产销同质化、销售渠道不畅等,走了不少弯路。

搭了大棚≠大功告成

“设施农业既是先进栽培技术、模式、管理的复合,又是对经营者能否自如应对市场变化的综合考量。”提及高效设施农业,如东县农委产业科高级农艺师施学林这样解释。但遗憾的是,如东县有不少搞高效设施农业的老板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几年前,高效设施农业兴起,某镇有个老板心头一热,投入百万元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准备大干一场,可当连片钢架大棚建成后,竟不晓得该种什么的蔬菜品种。并非老板事先没有盘算,而是等大棚全部搭成时,自己想种的恰恰也是人家已经大量播种好的反季节蔬菜。“种的人多了,热门货就成了大路货,投入再多也是‘打水漂’。”该镇分管农业的负责人感叹。

“外行进入设施农业领域并不可怕,但需要有种植行家、管理高手和市场需求三重支撑。不过,有的老板未经周密论证和精心准备就匆匆上马,投资大棚却尚未真正‘投身’农业,到头来‘赔了夫人又折兵’。”施学林坦言,类似事情在如东县发生了三四起。

绿满大棚≠丰产丰收

“设施栽培应尽量避开种植模式、品种的雷同和上市时间的重叠。”双甸镇富国葡萄园负责人孙爱国以亲身感受告诉笔者。今年夏天,如东县多家葡萄种植园同一时段大批量葡萄集中上市,结果市场消化不了,批发价低至每斤2元都无人问津,损失惨重。

在走访部分种植大户时笔者发现,近几年一些种植户由于盲目投资、同质化生产经营,给前景看好的设施农业带来一丝隐忧,有一些种植户已经交了不少学费。有些种植户跟风种植,长出了好蔬菜却卖不出好价钱;有些囿于老的种植模式,大棚空间、茬口空档没有有效开发利用,综合效益不理想;相当多的种植园区没有在新品种开发上下工夫,种植的农产品在竞争中先天不足;还有一些在面对天气异常时,常常束手无策,缺乏有效的应对办法。今年春节过后,如东县遭遇低温阴雨天气,不少大棚内已育成的瓜藤、长出的秧苗和结出的幼果大量冻死,造成的损失让人心痛。

创新经营=锦绣前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设施农业不仅需要先进的栽培技术,而且需要经营者准确把握市场变化,需要创新经营。”施学林的点评,一针见血。在他看来,农民想要通过设施农业发家致富,市场与技术是必须要掌握的。不懂市场,可能得不到预期的收益;而不懂技术,则会连本钱都搭进去。

这方面做得好的种植户并不少见。曹埠镇双羊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陆华兵将自产的优质芦笋通过互联网销售到全国各地,不到一年时间销售额高达20多万元,在商战中打了胜仗;在远近闻名的高效农业种植村--如东高新区天星村,200多个蔬菜种植户采用防虫网覆盖栽培新技术,高效设施栽培面积超过3000亩,亩均收入1万元以上,年产值达5000万元;江安村建成千亩瓜果蔬菜高效栽培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到位,路通、能灌、能排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吸引了20多个外地种植能手,亩产出效益超1.2万元。

在市场经济下,创新经营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显著的增收效应。创新经营要富有特色,只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才能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创新经营要突出名优,打环保牌、绿色牌、标准牌,形成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创新经营要善于开拓市场,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式的农副产品销售网络;创新经营要优化服务,适时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

本文来源:如东新媒体


    关注 禾田旺生物科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